紀念中華民國開國日
1912年1月1日,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誕生,是日定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是紀念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紀念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的中華民國國慶日不同。【嚴格地說,10月10日應稱為共和革命紀念日。】
當年孫中山先生提倡革命,集結愛國誌士作為國民革命的先鋒。先後歷經廣州、惠州、欽廉、河口等地之起義,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光復了十五省,滿清政府深知大勢已去,宣布退位。
辛亥革命成功後,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展開了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邀請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會議,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推譚人鳳為議長。 12月2日,決定先製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雷奮、馬君武、王正廷為組織大綱起草員。12月3日,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分三章共二十一條,並即日由全體省代表簽名宣布。同時決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製共和政府,同時公推黃興為大元帥,暫代國家事務。
12月11日,各省代表在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後來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
12 月25日,孫中山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中山由於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中山獲得十七張有效票的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遂於次年(一九一二年)元旦正式就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同時公布依據各省代表會改正朔用陽歷之決議,以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 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通令采用陽歷,並定這一天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1 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推選黎元洪任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下設十個部,陸軍部總長黃興,海軍部總長黃鐘瑛,外交部總長王寵惠,司法部總長伍廷芳,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實業部總長張謇,交通部總長湯壽潛,參謀本部縂長黃興。此外,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法製局長宋教仁,印鑄局長黃復生。1月11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綱領,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會議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代表會為任參議員,推林森、陳陶遺任正副議長。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簽署並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元首)
網絡資料摘錄
1.孫文 2.袁世凱 3.黎元洪 4.馮國璋 5.徐世昌6.周自齊7. 高淩霨8.曹琨9.黃郛10. 段祺瑞 11.胡惟德 12.顏惠慶13.杜钖圭14.顧維鈞15.張作霖16.譚延闿 17.蔣中正18. 林森19. 李宗仁20. 嚴家淦21. 蔣經國22. 李登輝 23.陳水扁 24.馬英九25.蔡英文
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
孫文
臨時大總統
第1任
中國同盟會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凱
臨時大總統
第2任
北洋政府,共和黨
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
袁世凱
大總統
第1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凱
皇帝
中華帝國,進步黨
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袁世凱
大總統
再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黎元洪
大總統
繼任
北洋政府,進步黨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馮國璋
大總統
代理
北洋政府(直系)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
大總統
第2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周自齊
國務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交通系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黎元洪
大總統
復任
北洋政府,研究系
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高淩霨
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0月30日
曹錕
大總統
第3任
北洋政府(直系),津保派
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黃郛
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段祺瑞
臨時執政
第1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胡惟德
代總理署任臨時執政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顏惠慶
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杜钖圭
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直系)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顧維鈞
代總理署任大總統
署任
北洋政府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張作霖
陸海軍大元帥
第1任
北洋政府(奉系)
1928年2月7日-1928年10月10日
譚延闿
國民政府主席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
第2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31年12月15日-1932年1月1日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32年1月1日-1943年8月1日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
第3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3年8月1日-1943年10月10日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3年10月10日-1948年5月20日
蔣中正
國民政府主席
第4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蔣中正
總統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國國民黨
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
李宗仁
總統
代理
南京–臺北,中國國民黨
1950年3月1日-1954年5月20日
蔣中正
總統
復職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蔣中正
總統
第2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60年5月20日-1966年5月20日
蔣中正
總統
第3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66年5月20日-1972年5月20日
蔣中正
總統
第4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72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蔣中正
總統
第5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75年4月5日-1978年5月20日
嚴家淦
總統
繼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78年5月20日-1984年5月20日
蔣經國
總統
第6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蔣經國
總統
第7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20日
李登輝
總統
繼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90年5月20日-1996年5月20日
李登輝
總統
第8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1996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
李登輝
總統
第9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
陳水扁
總統
第10任
臺灣當局,民主進步黨
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陳水扁
總統
第11任
臺灣當局,民主進步黨
2008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
馬英九
總統
第12任
臺灣當局,中國國民黨
2016年5月20日—至今 蔡英文
總統
第十三任
臺灣當局,民主進步黨
【北洋政府後期,因政局不穩,出現多位署任大總統,因任期很短,有的甚至只有幾天。署任製度,是為了解決本任官員由於某種特殊情況暫時離任而采取的一種臨時應變措施,屬於暫時代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