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國思潮!

三民主義之興起——民憲派淵源、緣起與主張
作者:書海飄香
編者按:我們是明確的民國憲政派,書海飄香在本文中論述了民國憲政派的演進過程,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認同如下看法:
“1947年憲法就是辛亥革命開啓製憲程序的最後壹個環節,與臨時約法是壹個整體。”

憲法文本是多黨派聯合製定的,包括中共。參加起草憲法修正案的中共人員即有董必武、秦邦憲、週恩來、陸定壹等。負責起草者為當時親共的反對黨領袖張君劢,

等中共執意要推翻國民政府而退出的時候,憲草已經製定完畢了,後來正式頒布的憲法中的98%文本以及所有關鍵條款和憲草完全壹致。

中共提出的多項意見大部分都在最終憲法中得到采納。國共兩黨對憲草條文的十壹處爭執中,最終民國憲法采納了共產黨意見的有七條,采納國民黨意見的只有三條,另有壹條(關於“國大職權”)是國共雙方意見的折中。

民國憲法的製憲活動不是密室活動,民眾是唯壹的權力主體。故從起草,修正,定稿,投票決議,每個程序都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討論。因此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以程序確定了其合法性。故以47憲法為基礎,可以認定1947年的戡亂戰爭為世界反共產主義極權侵襲自由的戰爭,是人類自由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國共兩黨的爭權奪利,是自由與極權的對抗。
而其後在台灣60多年來行憲歷程中有近700條釋憲條款。這是釋憲
,行憲過程中的有形和無形規則沈澱,完善了憲法本文。因此它將成為大陸專製製度終結後行憲最具可行性的製度學習範本,是中華憲政寶貴的本土資源。這意味著被中斷的六法全書體系得到恢複,此舉將大大降低大陸製度轉型的學習成本。
所以在我們看來,重建中華民國“是大陸體製轉型成本最小的解決方案。”當然放在未來極權謝幕之後的歷史格局中,這壹方案將會與其它各派政治力量提出的解決方案並存。“無論采取何者,皆必須有公共審議和表決。”當下民憲派同仁的努力方向是促進民國當歸和重建民國理念的傳播,以期在未來製憲時刻,贏得更多力量認同支持民憲派的解決方案。

公聯評論員
芾箐/fu qing

大陸民國思潮,

三民主義之興起——民憲派淵源、緣起與主張
作者:書海飄香
壹、民憲派之歷史淵源
中華民國在抗戰勝利後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參加政黨有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民盟及其他政黨,無黨派人士等社會賢達。在歷經將近3個月的討論後,4月,各方形成政協憲法草案,後來這個政協憲草成為中華民國憲法的藍本。
因蘇聯幹預中華民國內政,阻擾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東北主權,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問題上發生劇烈摩擦,中共遂破壞中華民國的製憲議程,拒絕參加1946年11月份的製憲會議。
194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製憲大會三讀通過基於政協憲草藍本的中華民國憲法。根據權威人士評價,最終的中華民國憲法98%來自政協憲草。是國共兩黨及其它民主黨派的共同成果,既有國民黨的五權理論,又有民盟的內閣製思想,也有來自中共的立法委員全國直選的建議。
1947年中華民國正式行憲,並先後舉行全國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普選,這是中國大陸這100年來的第壹次,也是唯壹壹次普選。1949年,初生的中華民國憲政政府遭遇蘇聯扶持的中共極權實力之軍事顛覆,政府播遷台灣。民國憲政至此在大陸中斷。
民憲派之緣起
1949年大陸淪陷後,遺留在大陸的三民主義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毀,中共史書上的鎮壓反革命其實就是對大陸三民主義力量的屠戮,這其中即包括那些已經放下武器抵抗的中華民國黨政人員,也包括持續不斷抵抗的三民主義戰士 。壹直到1978年,中共重開國門,大陸三民主義力量基本消失在公眾視野裏。
90年代末期大陸互聯網的興起,壹些致力於歷史真相還原的學者著述得以在網絡傳播。這個時期辛灏年所著的《誰是新中國》

影響了中國第壹批互聯網使用者。在該書中,他明確提出回歸中華民國法統概念。2000年王炳章在《重建中華民國》

壹文中也強調提出了重建大中華民國的主張。
隨著互聯網在大陸的普及,湧現了壹批軍史愛好者,他們在挖掘中國抗戰史真相時,發現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才是抗戰的主力,而非蘇俄扶持的中共軍隊。中共的歷史宣傳絕大部分都是謊言。歷史愛好者們在尋求歷史真相的過程中發現不僅了中華民國被遮蔽的歷史真相,也由此建立起了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情感。2003年開始,壹些自由憲政派轉向傳播民國憲政理念。當時這些人主要活躍在凱迪論壇。代表性人物有湛藍空氣,書海飄香等人。
2005年大陸興起了尊奉民國法統的泛藍聯盟組織。並參與各地維權及人大代表的選舉工作。但這種努力馬上遭遇官方打壓,主要骨幹成員孫不二,華壹,凡骨張起等相繼被羅織罪名,逮捕。
2009年微博出現後,相對於第壹代互聯網,信息傳播成本大為降低,傳播速度也大大加快。從前壹直被壓製的聲音,透過新技術釋放出來。再加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成功行憲,給大陸中國人深深的震撼。多點化,自發性回歸民國思潮愈演愈烈。而其中傳播影響最大就是以前活躍在凱迪論壇的憲政派人士,如湛藍空氣,書海飄香等人。這些人在網絡上被稱之為“國粉”。
2012年1月,高氏兄弟倡議“國粉”改名為民國憲政派,簡稱民憲派。這壹倡議馬上得到響應和共鳴,自此民憲派正式形成。高氏兄弟當時說道:“國粉”正名民憲派意義深遠,使壹被惡意邊緣化知識群體既在精神意義上獲得了主體性,也使其在法統意義上獲得了晉身廟堂之合法性。壹個世紀之於歷史長河不過轉瞬壹刻,其中卻浸透幾代志士仁人之精神氣血。然民憲派之憲政目標非壹派壹黨之追求,乃國人共同未竟之目標。
這些年來民憲派話語的擴張得益於三點,1、民國歷史梳理與真相還原,2、以三民主義與民國憲法精神為基礎,形成了強有力的觀念建構及對現實的整套解決方案。3、以批判彰顯立場,對極權主義及其附庸進行堅定決絕的批判,和那些與極權暧昧不清的啓蒙派及政治幼稚的自由派形成鮮明對比。
民憲派是大陸推動民國憲政思潮興起的絕對主力軍,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2010年雙十國慶時,微博上慶祝的人不多。2011年民國100年時,微博慶祝的人稍微多了些,到2012年雙十國慶,整個微博成了藍色的海洋,這種盛況讓當局措手不及,大陸民國思潮洶湧澎湃。2013年,有了之前的教訓,大陸事先加緊了對壹些活躍的民憲派ID的監控和控製,對壹些重點ID全被封殺,雖然如此,但民國思潮已成氣候,微博上慶祝的人仍然有很多。2014年雙十國慶,大陸網絡會如何,拭目以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民國思潮的封殺只會越來越嚴厲。
三、民憲派之定位
民憲派是當下活躍於網絡間的民間思想流派。其源代碼對所有人開放。它不是壹個任何意義上的組織,更無領導者。深厚的民國史及其憲政理論資源為國人所共有。任何信仰三民主義和民國憲法的人都可以因信稱義,成為民憲派。任何具備深厚政治哲學等理論功底的人,涉及到民憲理念的表述,只要遵循三民主義與民國憲法精神,即可代表民憲派。
四、民憲派之主張
當前大陸知識界普遍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是從1978年開始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歷史由此開始。持這種觀點者,或者認同鄧小平開啓的體製內改革與改良路線,或者主張在未來極權傾覆後重新製憲。他們不知道中國現代司法、政治、經濟、教育等體製建構從在1949年前已經完工。雖後來在大陸遭遇極權顛覆,但整個憲政治理體系在台灣壹直延續至今,且已經發展的極為成熟。民憲派的政治邏輯從這裏展開:
民憲派主張以大陸為主體,恢複延續被共產革命中斷的民國憲政法統,而不是歸至台灣。因為台灣已經放棄了這個政治責任。未來大陸光複民國後,有可能形成壹國兩府局面,即中華民國大陸政府與中華民國台北政府共存,共享聯合國席位。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形成統壹聯邦體的可能。
民憲派之民國當歸意在大陸恢複民國典章製度公共治理體系,繼承民國100年來通過實踐積累的製度文明成果,為大陸共產主義極權謝幕之後未來的憲政轉型提供壹個低成本,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不是故紙堆,而是被實證了的比較成熟的治理體系。這套體系原本就製定於大陸,實行於大陸。後來遭遇共產極權的顛覆後,在台灣壹直延續發展至今。這是民憲派的具體國家構想
民國當歸是當下抵抗極權非常堅實的思想資源。是對極權的徹底否絕。有些人因為對極權的絕望,而陷入道德虛無主義,逆向種族主義深淵,內心深處積郁了深重的民族自卑情緒。歸正民國史就是要恢複國人的歷史榮耀:史詩般的抗戰和對共產主義極權的抵抗運動,以及波瀾壯闊的憲章運動,這三者彙聚促成了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
民憲派堅持孫文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時也可理解為民有,民治,民享。具體主張:

民族主義
民憲派的民族主義對應為民有,OF THE PEOPLE,這是凸顯主權在民,其內涵是製憲權,決定政治共同體的存在狀態,締結憲法秩序。共同體的體認,需要透過政治參與方式,在壹系列公共議題上審議,辯論,通過這種反複確認,形塑民族心靈。唯有落實中華民國憲法關於邊疆自治及少數族群的政治權利,實現選舉,罷免,創製,複決這四大直接民權,以憲法認同為基礎,完成政治民族的建構。
民憲派主張文化多元,宗教寬容,尊重少數族裔的文化傳統。不同文化與宗教之間唯有通過相互尊重和寬容,對話與交往才能實現和平共存。
由於中共的極權統治,對人權的普遍嚴重踐踏及失敗的經濟改革,導致貧富懸殊巨大。邊疆少數族裔與廣大內地的平民壹樣,被排斥在中共的經濟成果之外。貧窮是滋生恐怖暴力的土壤,也助長分離運動。所以民憲派要落實孫中山先生的民權與民生主義,實現少數族裔的政治參與和區域自治。消滅貧窮,使少數族裔分享到經濟增長成果,加入到共同體進程中來。
民憲派相信,壹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有助於民族問題的解決。
民權主義
民憲派秉承孫文的民權主義,其理論淵源於傑斐遜共和主義進路。在民憲派看來,民主本身就是目的。政治參與內在於自由,實現自我治理,這迥異於自由主義。在實踐中,李登輝的民主改革乃忠於孫文的直接民權路線,形成了台灣精致而有序的憲法秩序。我們期待在大陸也能實現。
這意味著民憲派的任務不僅僅是恢複民國憲政體系,實現直選民意代表和政務官。更在於民主如何深化內在於國人的公共生活,形塑共同善。台灣在審議民主方面做得比較成功,辦了很多次公民會議審議公共議題。所以未來在大陸,民憲派還要借助信息技術的進步,探索審議民主製度化的路徑。
民生主義
民國憲法確立了民生主義原則的民眾之福利權。現代社會福利通常包括免費教育、醫療、住屋保障、社會保障等。每個人都並不完全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總會有壹些無法預料的風險,如病痛,災害,技術變化,經濟蕭條等,把個人甩出正常的社會生活水准之外。所以政府必須為每個人的福利和尊嚴提供最低限度的基礎。
民憲派秉承的孫文之民生主義與羅爾斯的分配正義類同,在不損害自由憲政原則的前提下,機會均等公正,使得境遇最差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照顧。其具體政策主張在孫文時代是節製資本,平均地權,在當今時代就是實現社會保險,民眾就業,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社會教育。淺白的說就是人人讀得起書,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人人都能享有有尊嚴的生活。民憲派捍衛產權,深化自由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反對壟斷。但民憲派主張通過稅收的方式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實現壹個自由均富的社會。
民憲派與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
1、47憲法之歷史合法性
1911年辛亥革命,顛覆滿清專製政治,建立民國,製定臨時約法,這是革命者對國體的壹次性決斷。確立共和體製,體現的是革命的正當性。但正當性需要合法性完成自我證成,必須通過事後追認儀式,普選製憲代表,召開製憲會議,通過憲法。1947年憲法就是辛亥革命開啓製憲程序的最後壹個環節,與臨時約法是壹個整體。
製憲乃確立新的法律秩序,確保主權者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製憲不是密室活動,民眾是唯壹的權力主體。故從起草,修正,定稿,投票決議,每個程序須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討論。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民主。大陸民國時期,只有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以程序證成了其合法性。
論述民國當歸必須以47憲法為基礎,如此才能證成1947年的戡亂戰爭為世界反共產主義極權侵襲自由的戰爭,是人類自由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國共兩黨的爭權奪利,是自由與極權的對抗。
2、47憲法之概念外延
民憲派所言47憲法,不僅僅是1947年頒布的民國憲法文本。文本只是憲法海洋中的小島。釋憲,行憲過程中的有形和無形規則沈澱,共同構成憲法。行憲就是將憲法規則與民族性格,習俗融合的過程,故憲政的本土資源極其寶貴。中華民國憲法的近700條釋憲條款是這60多年來行憲歷程的規則積累,與憲法文本及不成文的默契壹起構成了1947年民國憲法,它將成為大陸光複後行憲最具可行性的製度學習範本,是中華憲政寶貴的本土資源。這意味著被中斷的六法全書體系得到恢複,此舉將大大降低大陸中國製度轉型的學習成本。
總之,在民憲派看來,回歸民國是大陸體製轉型成本最小的解決方案。放在未來極權謝幕之後的歷史格局中,將會與其它各派政治力量提出的解決方案並存。無論采取何者,皆必須有公共審議和表決。當下民憲派同仁的努力方向是促進民國當歸理念的傳播,以期在未來製憲時刻,贏得更多力量認同支持民憲派的解決方案。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