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民国的荣光

回望民国的荣光

炳日星

在中华历史 5000 年的长河中,民国不是最辉煌的盛世王朝,然而这却是一个举步维艰、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大师辈出,以“民族、民权、民生”闪耀于列强、军阀、侵略、赤匪中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英雄的力挽狂澜,有烈士的冲锋摧敌,有精神的重塑复兴,有共匪的红祸东渐⋯⋯这个时代,让人悲愤、让人向往、让人感叹、让人痛心⋯⋯最重 要的是,这个时代,留给中华儿女无尽的荣光与复兴的希望。

一.民国物价:低廉

首先看看民国时期的物价情况。上海巡警月薪 10 至 13 元,巡长 16 至 18 元, 工人的月薪 20 元左右;技术工人、小学教师、护士等,月收入超过 50 元; 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月收入一两百元以上;而教授月收入高达 400 元。

1927 年的上海,14 元可买 200 斤米, 3.30 元可买 44 斤面粉,切面 1  0.07 元,猪肉 1  0.28 元,棉花 1  0.48 元,煤炭 1  0.14 ⋯⋯

在上海租房,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 自来水,月租 10 元;住客栈,每一铺 位 3 角 5 分至 6 角。在北京,四合院, 房租每月 20 元;一间 20 平米的单身宿 舍,月租金 4 至 5 元。在便宜旅馆包吃包住 1 个月仅需 3 元就可以。

金价,上海 1920 年每两 21 元,1927 年 37 元;汉口 1920 年每两 38 元, 1927 年 65 元。

1949 年以前,每名大学生不仅是免费教育,还可获得教育部的 20 元助学金,这些钱除了自己花费外,还可补贴家用。但受共产党的蛊惑,学生们还上街高喊“反饥饿,反迫害”。中共建政 后,助学金立刻没有了,伙食下降到可怜的程度。

二.民国教育:中西兼容的典盛时期

不可否认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西兼容的典盛时期,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有过太多的探索、太大的价值。最值得称赞的是,在延续和恢复传统的同时,迎来了一个更加尊重多元价值的开放时代。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风起云涌,传统国学也是云蒸霞蔚,二者相容并济,架起了中西文化的桥梁。民国培育了现在史上灿若星河的文人志士,形成了现代史上不可不看的文化风景。其中以胡适为代表的大师正是新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最好融合印证——“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在新式学堂中,民国的教育注意古代礼俗,通过修身教育,来教育人如何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民国教育在精神启蒙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被视为“黄金教育”。在当下,重温民国老课本,如由教育大师叶圣陶等编写、绘画大师丰子恺等配图的《开明国语课本》,成了教育界的一种风潮。

今天,在大陆,刮起一阵“民国风”,吸引了一批“民国粉”。“民国粉”们喜欢谈论当年北大如何,清华如何,西南联大如何;“民国粉”津津乐道民国时期的中国人穿着打扮如何,言谈举止如何,志趣高雅如何⋯⋯

文化创作方面,民国电影《马路天使》、 《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现的人物气质, 为一代人所喜爱。大陆著名画家陈丹青评论《我的祖国》歌词说:“这种歌词的写法、爱国的爱法,其实是民国的。当时的词曲作者与合唱演员,是民国人,歌声里那种情感,也是民国式的,此后这等朴素真挚的歌词硬就是写不出来——到六、七十年代,革命歌一股戾气, 现在的唱法,那是又土又俗的妖气了。”

三.民国经济:创“黄金十年”奇迹

在孙中山总统《建国方略》的指导下,1927 至 1937 年,蒋中正总统治下的民国政府进行了“艰苦建国的十年”,推动中国走上了被历史学家称为“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建设时期。

1951 年,前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魏德迈将军在国会说:“1927 至 1937 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 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度进步的建制。”(《中国现代史辞典》, 一九八七)

战前的年代也正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建设搞得最好、国家最有希望的时期。

1936 年中国人均占有标准粮 529 斤,当年世界平均水准为 502 斤,1934 至 1938 年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 213 斤标 准粮,世界平均为 163 斤,1936 年中国劳均产粮 1725 斤,比 1951 年还高出 14.3%。

1913 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 698 家,资本总额 3.3 亿,到 1920 年,增加到 1759 家,资本总额 5.62 亿。1914 至 1920 年间中国现代工业平均年增长 率 13.8%,钢铁、采矿、水泥、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1931至 1936 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 达 9.3%。

“而最显着的成绩,尤在交通与财政政策。以交通而论,由清末至民国十六年凡四十八年间,共筑铁路八千三百公里,而民国十七年后十年之内,增筑铁路至七千三百公里,尤其是公路建筑竟达十万公里以上。电讯的建设亦有成绩,而以全国电话网的敷布,在三万三千公里以上,最为显着。以财政而论,则裁釐金,平税率,修改海关税则,整理内外公债。于货币,则废两改元,尤以统一币制,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国家统一与独立的基础。”(蒋中正《中国之命运》第四章《由北伐到抗战》)

这一切的得来却是不易的。从 1927  4 18 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到 1937   11 20 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这10 年里,中国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当时政府在

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 32%,军费支出占 40%,建国经费不到 30%。然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也奇迹般地从1911年的 4.1 亿增加到 1936 年的 5.3 亿和 1949 年的 5.4 亿。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战前的年代也正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建设搞得最好、国家最有希望的时期……战争 爆发前的十一年间,他(蒋公)使南京政府变成了中国稳定的国民政府,成为中国内部进行重新建设的基础和中心。”“日本试图‘打倒蒋介石政府’就是在试图破坏第一个强大的、团结的、现代化的、能够力挽狂澜的中国政府。”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四.民国精神:民族精神得以复兴

民国时期,在蒋中正总统的倡导下,进行了新生活运动。“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成为民国精神的主流,民国在“挽救 堕落的民德和人心”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林语堂景仰蒋介石:“他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连茶也不喝。他光干不说,召集会议时自己不发言,静静地听别人讲,把他们送走后,自己再作决定。他可以站在夏日之下,给下级军官接连演讲几小时。他很少顾忌个人安危,一旦需要,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出现在前沿阵地上⋯⋯

五.民国功绩:抗战成功光耀千秋

抗战成功,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振奋人心、最大的正面成果。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之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 500 万人)与日本侵略军共有 22 次大型会战、1117 次大型战斗、小 型战斗 38931 次。抗战的胜利,完全是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不觉胸中翻涌,脑中浮现淞沪、台儿庄、长沙、武汉⋯⋯ 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壮哉!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依赖蒋介石的领导素质和策略的地方太多了。”“他每一步都算计对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抗战的性质,能够作出正确的、有远见的理解,这使我感到佩服。他不愧是民族危亡时期的一位民族领袖,他内心的睿智 和道德品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能够适应形势的。”(林语堂《吾国与吾 民》)

六.民国政治:播下宪政种子

大陆近期出现的怀念民国、推动民国回归的“民国热”,与人们对民国宪法的研究、对民主宪政的渴望分不开。民国在政治上虽然没能建立成功的宪政,但确实播下了种子,今天台湾地区民主化的进步不能说与此无关。最后以蒋中正总统在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九日于重庆的题词共勉:

战胜强权,复兴中华。协和万邦,威振迩遐。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华。

民族解放,民权吐葩。民生乐 利,自由开花。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富强康乐大中华。

五权并立,五族一家。 民国万岁,宪政孔嘉。厉行五权宪法, 建立统一独立大中华。

——转自《看中国》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