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遙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未經過多的流血,一舉結束了兩千多年帝制,開創了主權在民的民國共和體制。然而,民國初期即遇舊勢力侵擾,其最惡之舉當數1913年3月20日刺殺宋教仁。3月22日,宋教仁不治而亡,中華民國頓失憲政主梁,局勢江河日下,直至發生帝制復辟、軍閥混戰等災變。後人看民國,第一痛事即宋公之逝,而後則有共匪紅禍、日寇入侵、西安事變、精衛叛變等等,還有國共內戰失利、台灣228暴亂、民國退守台灣,之後又有美歐勾搭中共棄民國、綠營反民國去中國、藍營失黨魂媚中共等等,令大好民國歷經磨難,眼看著台灣自毀長城、危機四伏,非但早已沒有了反攻大陸的復國意志,簡直已經不知何為中華民國。回想無數先賢先烈以生命奉獻維護的民國現今面對如此危局,試問眾多政要有何臉面面對先人?
時值春風回暖,人們紛紛踏青掃墓的節氣,遙對先輩英魂,祭拜時依然會懷抱希望,期盼、並相信:一如陰霾終會散去,再現青天白日,中華民國的生命力不會消盡,而且將長存於億萬中國人心裡,並將重新凝聚成行動的力量,讓中華大地重光。中華民國的共和憲政法統最終必能施惠於民,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國取代中共特權專政的罪惡黨朝。可以預判:一百多年前宋公以生命致力的民主憲政工程,將在民國光復中華大地之際重獲跨越時代之成功。
(舊詩一首:宋教仁遇難日祭)
為辛亥革命播種,  為共和創立建功,   為民主憲政奠基,  彪炳千秋萬世雄.
為華興會之脊樑,  為同盟會之靈魂,  為國民黨之頭顱,  仁義賢明舉世崇.
為民族披荊斬棘,  為民生盡瘁鞠躬,  為民權流血犧牲,  英魂不滅耀長空.
祝中華民國復興,  催大陸冰雪消融,  待宋公笑瞰九州,  青天白日滿地紅.
(2008.3.22)
(附:網文選錄)
宋教仁(1882 年 4 月 5 日-1913 年 3 月 22 日),字鈍初,號敦初,筆名漁父。宋教仁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人稱憲政之父 ,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責任內閣制的政治家,擔任過華興會和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農林部總長。他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國民黨 三元首之一。 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遭黑道分子槍擊,3 月 22 日不治身亡, 終年 31 歲。
宋教仁出生於湖南 省桃源縣上坊村湘沖一戶書香之家。1899 年 3 月,入桃源漳江書院 。1901 年,考中秀才。 1902 年,宋教仁赴武昌投考美國聖公會中國差會文華書院普通中學堂,被錄為第一。翌年入學,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吸引,參與反清革命。是年 8 月,黃興到武昌,兩人相識成為摯友。
1903 年 11 月 4 日,偕黃興、劉揆一、 陳天華、章士釗共同籌備成立華興會。 1904 年 2 月 25 日,以「驅除韃虜、恢復 中華」的政治口號,正式在長沙西園成立華興會,眾人選出黃興擔任會長,宋教仁為副會長。隨之著手擴大組織,準備武裝起義。7 月,宋教仁在武昌發起創建「科學補習所」,以此為掩護,在新軍和學校中開展革命活動、策划起義。10月初,宋教仁在常德筆架城舉行的會黨集會上被推為龍頭。11 月 5 日,起義事泄。年底,宋教仁經上海登輪潛赴日本。
1905 年,他籌創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8 月,在孫中山倡導下改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宋以同盟會司法部檢事長身份兼該報撰述。是年 6 月,宋教仁進入日本政法大學學習,次年 2 月進入早稻田大學預科學習,因生病而輟學。12月,陳天華為抗議日本文部省的《取締清國人留日學生規則》而自殺,宋教仁將其遺體收回,呼籲留日學生回國。
1906 年春,宋教仁潛返遼寧安東,籌建同盟會遼東支部,策劃在瀋陽發動武裝起義,事泄,潛回東京。在東北活動期間,獲悉日本企圖吞併「間島」的陰謀,他打人日本從事陰謀組 織活動的組織長白山會,冒險偵獲該會大量假證據。回東京後,他又查閱大量典籍,寫出《間島問題》一書,論證間島及延吉地區自周秦即屬中國領土。日本政府偵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購書稿,未遂。轉遞清政府,如獲拱璧,清政府對日談判,憑此書的有力論據而獲勝。袁世凱曾致電駐日公使館贈送宋教仁二千日元,為宋婉拒。據說慈禧太后曾擬賞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絕。
1907 年 黃興赴安南謀舉事,薦宋教仁主持同盟會日常工作, 參與一切機密。廣州新軍起義後,他與譚人鳳、居正等商討成立專註長江流域的革命機關。
1910 年 7 月,11 省區同盟會分會長舉行會議,決定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
1911 年,宋教仁到上海組織反清運動,在於右任辦的《民立報》擔任編輯,並與陳其美籌建中部總會。7 月 31 日,宋教仁參加了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成立大會,任文事。曾赴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 。7 月,與譚人鳳、陳其美等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邀請或派人來往於上海 、長江中下游各地,促進革命勢力的發展 , 間接促成了武昌起義。宋教仁曾提議革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師起義、中策長江起義、下策邊疆起義。孫中山的十次革命 ,一般都屬於下策中的邊疆起義。黃花崗之役後,同盟會人渙散。宋教仁與譚人鳳等乃毅然在上海另起爐灶,獨立執行中策,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共進會與文學社為基礎,在兩湖新軍間鼓吹革命 ,於是乃有武昌起義之成功。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爆發。10 月 28 日 ,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武昌起義成功,宋教仁大造革命輿論。宋教仁從地方政權建設人手,起草《鄂州約法》,經審定,隨即由軍政府頒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共和制憲法性質文件,體現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當時並未付諸實施。
11 月 13 日,乘船赴上海。12 月初至南 京, 掌握南京政務。12 月 7 日,組成新的江蘇都督府,宋教仁擔任政務廳長。在實行總統制和責任內閣制問題上,孫中山主張總統制,宋教仁主張內閣制。
1912 年 1 月 1 日 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起草了一部 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以後出台的《臨時約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約法》和該憲法草案為藍本的。
8 月 5 日,宋正式與統一共和黨談判合并新黨。協定原案用「民主黨」,嗣因反對者多,遂改用「國民黨」,蓋共和之制,國民為主體也。8 月 11 日,籌備會議,宋被推擔任臨時主席,中國同盟會、 統一共和黨、國民 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均經集會一致議決贊成合并。8 月 25 日,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國民黨成立大會,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長。不久後國民黨選戰大勝、黨員士氣高昂,宋氏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至之處,歡迎會上無不人山人海,宋亦隨地推廣憲政理念,其要旨是產生純粹的政黨政治,極力推崇議會制度,認為只有議會政黨責任內閣才是救治「不良政府醫生」。
袁世凱曾請宋擔任內閣總理,被堅決拒絕。民國元年 10 月 18 日,宋教仁南下省親。沿途,他廣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各地選舉越來越有利於國民黨,最終獲勝似成定局,對宋教仁當選內閣總理的呼聲也很高。民 國 2 年 3 月上旬,宋教仁抵達上海,接到 袁世凱發出的「即日赴京,商決要政」的急電。
1913 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宋教仁欲循歐洲「內閣制」慣例以黨魁身份組閣。自國民黨重要人士群集滬濱,商討應付國會之黨略,大綱既定,宋即擬挾至北京黨本部決議施行,適袁世凱亦電促赴京,宋因訂期 3 月 20 日若干國會議員同行北上 ,是晚 22 時 45 分甫步入上海車站,即遭預伏殺手狙擊中彈。
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 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3 月 21 日下午,宋教仁再 次被送進手術室。3 月 22 日凌晨 4 時 48 分,不治身亡,在死前,對身邊的人說要提醒袁世凱「以共和為重」。噩耗傳出,全國人心鼎沸。
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被嫌疑為背後指使刺殺的主謀。持此觀點者認為中華民國國會選舉前後,宋教仁積極主張 之內閣制會危及袁世凱的統治地位, 因此袁世凱要暗殺宋教仁。從查獲之宋案兇手與北京來往電文中,有認為主使行刺宋教仁的人是袁,而直接布置暗殺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
案發生後,袁世凱是坦然面對,提出要以司法手段解決宋案。但革命黨跳開司法道路發動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期間,上海檢察廳的很多原始檔案都被陳其美的士兵有意搗毀,真相更是難以查明。
宋案發生以後,民主革命家林述慶公開斥責袁世凱刺宋,表示要回南方召集舊部反袁為宋報仇。他在 1913 年 4 月 10 日被毒死於袁世凱秘書長梁士詒宴會上。
宋教仁此次北上,如果與黎元洪聯合反對袁世凱,則袁世凱將失去一切政治籌碼。 這是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的最大動機,因此宋死後,孫中山、黃興等人已無法寄望能以和平手段解決此問題,發動了二次 革命。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曾致電香港情報人員企圖暗殺孫中山。
1915 年蔡鍔從從滇越鐵路進入雲南時, 遭遇袁世凱所派刺客的暗殺,但成功躲過 一劫。
宋教仁墓地在上海閘北,名曰宋園(閘北公園內)。座之正面陽篆刻「漁父」二字,章太炎書。背面則陰刻銘文,于右任撰書:「先 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 。吾又何紀,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嗟嗟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嗚呼!」墓區正中石柱頂端聳立著宋氏西服坐像,以大理石雕刻而成。墓區廣場及通道均系花崗石砌成,周圍廣植各種花木,整個墓園莊嚴肅穆。(文革期間宋公墓被毀。多年後草草重建,已不復原貌)。
吳相湘認為,宋教仁一方面努力推進民主政治,同時更力言中國絕不能引用共產主義,且明白指出中國如實行共產主義之種種不幸惡果。
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孫善豪曾經評論宋教仁對國民革命與中國近代的意義,其大略如下:
宋教仁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目標在於鼓吹湖廣新軍的覺醒, 民國成立後,宋教仁將同盟會與其他小黨合并,成立國民黨。當時孫中山主張同盟會仍然為地下革命組織,隨時準備繼續革命。宋教仁則主張將同盟會公開化,以堂堂政黨之陣勢、用光明正大之手段,藉選舉取得政權。宋教仁路線不僅獲得了同盟會多數之支持,並且繼續與其他小黨合并,終於組成國民黨,而在國會大選中取得了多數。這個「國民黨」,不同於一九二四年孫中山主導的聯俄容共後的中國國民黨,實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民主政黨。許多後來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張東蓀、沈鈞儒、徐傅霖、羅文干、石志泉等,都是當時這個國民黨的核心成員。
宋教仁對於內閣制的倡議與實踐。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後,孫中山被選為國民黨的理事長,旋赴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 。而主導國內國民黨的宋教仁路線,則是在體制內,以內閣制來架空袁世凱。如果當時袁世凱能明察當代潮流,放手讓宋教仁組閣,則中國華盛頓或民國「國父」之名,無疑非他莫屬。而整個中華民國史,或就將此改寫。不幸的是: 宋教仁的內閣制主張,站在袁世凱的立場而言,是強人所難,直接抵觸了袁世凱「一人天下」的期待,欲是,被刺,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開啟了中國此後一連串政治、軍事的混亂。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