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附刊(9—–4)
中华民国抗日卫国战争 42次重要战役(第四部分)
- 福州战役
- 滇西缅北战役
- 密支那战役
- 强渡怒江战役.腾冲战役
- 湘粤赣战役
- 豫西鄂北会战
- 湘西会战
- 桂柳反攻战役
附件
网络文摘 (一) 中共的抗日
(二) 中共机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之四
(三) 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真相
(四) 平型关战役部分资料
(五) “平型关大捷”究竟歼灭多少日军
=======================================================
- 福州战役 1944年9月27日-1944年10月4日 日本胜利
此次福州战役,也称福州第二次沦陷。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27日,日军陆军第六十二独立混成旅团2000余人,在长岭熹一的指挥下,从闽江口的晓沃、道沃、浦口、东岱等地登陆;28日占领连江琯头。10月1日,日军从连江分兵两路攻掠福州:一路从潘渡、汤岭进犯大北岭;一路攻占闽安镇和马尾。10月4日,日军从大北岭和马尾两路会攻并占领福州,同时占领长乐,福州第二次沦陷。[1]第一次日军只占领了福州5个月的时间就被赶走了,就这样到了1944年,这时的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日本于是企图占领福建以为基地,来保全台湾,做最后的挣扎。
于是在1944年9 月27日,日军派华中派遣军第23混成旅团2000余人,从连江县一带登陆,至10月5日福州第二次沦淊。
但日军再怎么挣扎也是徒劳的,法西斯国家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国共军队的不断打击下日军逐渐难以维持在福建地区的战线,被迫再次撤退。 1945年5月19日福州沦淊七半月后,再次宣告光复。
========================================
- 滇西缅北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中国胜利,建立中印公路补给线。
滇缅之战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1945.3
滇西缅北会战
滇西缅北会战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省与缅甸北部交界地区,起始时间为1943年10月初。其战役目的为打通中印公路。
1945年3月底,中国远征军、英军及麦瑞尔突击队于芒友会师,日军则失去缅北要塞,是国军少数战前取胜的战斗。
盟军由中美英三国军队联合组成,其中中国参战部队有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等部队。战役总指挥为国军卫立煌将军,战役副总指挥为美军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日军主力为日军缅甸方面军,战役指挥司令官陆续为河边正三、木村兵太郎、田中新一等人,兵力总结达150,000余人。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30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并收复滇西怒江西岸全部失地。
1942年春夏之交,日军攻陷缅甸,立刻准备进攻滇西,期沿滇缅路陷全滇,威胁重庆。1942年5月4日,日军攻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千年古城实施猛烈轰炸;10日日军侵入边城腾冲。至此,怒江以西大片地区落入日军手中。中国远征军71军依怒江东岸设防据守,多次挫败日军东进企图,遂稳定了战局,并与之隔江对峙两年之久。
当时,曾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大动脉的滇缅公路被截断后,大量援华军用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透过“驼峰航线”输送,困难重重,难有保障。为重新控制滇缅公路,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于1943年10月下旬联合发起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初获战果。次年4月17日,中国远征军执行渡江反攻计划。
主要战役
中国驻印军
于邦战役:1943年10月-12月
胡康河谷战役:1943年10月
孟关战役:1944年3月
瓦鲁班战役:1944年3月3日
密支那战役:1944年4月-8月
云南远征军
松山战役:1944年6月1日-9月7日
腾冲战役:1944年6月27日-9月13日
龙陵战役:1944年6月-11月
滇西缅北序列
自印度蓝姆伽始、印度雷多(又名:列多)、瓦鲁班战斗、同古战斗、仁安羌之战、惠通桥防卫战斗、胡康河谷战役、松山碉堡歼灭战、乔克柏当战斗、棠吉战斗、雷烈姆战斗、新维战斗、腊戍战斗、孟拱战斗、南盘江战斗、梅苗战斗、南坎战斗、八莫战斗、沾益战斗、腊猛战斗、龙陵战斗、芒市战斗、畹町战斗、木遮战斗、芒友会师、南渡战斗、西保战斗、南燕战斗、皎麦战斗、乔梅战斗、果敢战斗、腾越战斗、腾冲(冲)城市攻防战斗。
滇湎路战役(奥敦之战-同古保卫战-仁安羌之战)
密之那会战、曼德勒会战、平满纳会战
由于中国军队的出色表现,史迪威曾经评价说“中国军队是极好的”。
- 密支那战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
密支那战役为中日战争的滇西缅北战役一序列大型战役之一,战争时间在1944年5月至8月,地点在缅甸密支那。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交通重镇,这个城市从缅甸有信史开始就是中国境内与缅甸的商阜要驿,在英属缅甸时代建造的缅甸铁路北线终点,是缅甸北部的枢纽城市。
从密支那乘坐火车南下可达莫冈、曼德勒和仰光等地,其往南的公路又和滇缅公路相通,密支那北部又有公路可达中缅边境,若往西走又可达正在修筑的雷多公路。而这座城市在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后已经被日军占领,并修筑了密支那机场,布署了战斗机干扰驼峰航线。夺回密支那,对同盟国的东南亚战争来说相当重要。因为若不能攻占密支那,中印公路就不能和滇缅公路连接,同盟国的援华物资就不能被送到中国大后方,在密支那城西北也有两个军用机场,这是日军重要的空军基地,故攻占密支那机场,压缩缅甸战场中日军制空权也是战争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战争爆发前的布署
1943年10月,以中国远征军为核心的印度北方同盟国部队向缅甸境内发兵,从后半年发生的一连串战役中有效的在摧毁日本帝国陆军第18师团于缅甸北部胡康河谷布署的防线,稳定将战线推进入孟拱河谷。
但是雨季从1944年3月17日开始到来,曾一度溃退的18师孟拱河谷的南方出口,位在孟拱东北方的卡盟周遭集结了残存战力重组防线,卡盟为孟拱河与印道河的交会点。
同盟国军开始担心陆军用兵将受到天候阻碍,而英帕尔战役在1944年4月初大致底定后,蒙巴顿总司令在1944年4月3日的会议中要求约瑟夫·史迪威占领孟拱至密支那一带区域。战况胶着的状况下,史迪威企图以一次快速奇袭去击垮日本在缅甸北部的防御,这个思维成为密支那战役攻势的核心构想。
日本方面在记载密支那作战时只会讨论守备密支那城的114联队第1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1个步兵小队、机枪中队的1个小队、大队炮1个分队,第2大队的1个步兵中队,联队炮中队的半部(野炮1门、速射炮2门),通信队主力,机场守备队及宪兵队,共约1,200余人,后续增援第56师团第113联队1个大队、野炮兵1个中队及工兵第56联队约2,000余人。但是密支那战役是包括在卡盟驻守部队在内,因此在西方国家的战史中会将第18师55联队、56联队、第56师146联队、第2师团第4联队等5个团构成的混编部队,在密支那周边投入战争的规模超过将近10,000人。
同盟国的参战部队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以郑洞国率领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为核心,下辖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仅派遣149团与150团,在4月15日增员拨入新22师指挥、第14师以及美国的麦瑞尔突击队,总兵力约3万余人。
战役经过
前哨战役
密支那外围的作战是围绕着突穿孟拱河上游城市卡盟一带发生,在国军史册中称为孟拱河谷战役。在1944年4月23日即打响,当日新22师发兵试图试图迂回穿透卡盟守军,在chishidu前遭到第4联队阻碍无法前进,但是新38师则持续将日军防线发动攻势,并压缩日军右翼(卡盟西侧)的防线。新38师112团、113团则以徒步穿透的方式使用14天穿越卡盟西方的库芒山脉,113团成功入侵卡盟西南方的拉班,随后,112团则是迂回了更长距离,在5月21日出发,在5月25日攻入孟拱和卡盟中间的中继城市西通(seton),并在5月27日肃清该地日军。该城市当时驻扎的主要军力是日本陆军锱重兵第12联队,为18师团的野战后勤专属单位。以及炮兵第21大队第1中队、警备队2个大队。肃清西通歼灭不超过1,000日军,但是缴获了35辆卡车、1辆吉普车、1辆轿车、8个装有食粮与弹药的仓库、100匹马、4门150毫米火炮,摧毁了卡盟守军的续战力。
由于孟拱河谷的战局危殆,原本驻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一部分与第56师团146联队紧急凑组投入卡盟突围,这让密支那的守备战力更加弱化,这为史迪威的奇袭作战提供了适合的发动条件。
盟军突击
孟拱河谷防线遭到压迫对日军有着另一件不利要素:无力监控缅北山区,尤其中国远征军几次迂回渗透都是穿越日军原本认知无力穿越的山岳地带,更显示日军野战情报已经无法有效侦查的困境。
4月21日,以麦瑞尔突击队与中国远征军混编的突击纵队在太克里集结,并分成三个纵队出发。分别为第1纵队,4月28日、第2纵队4月30日、第3纵队、5月7日。协助他们长程突袭的支援单位有西格雷夫医院派出的医疗团队,编为第73后送医院与第42移动式外科医院。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希望在5月12日前第1与第2纵队要抵达密支那,但除了雨季让行军不顺之外,第1纵队在5月6日至12日在丁克路高与日军密支那守备队接战,使突击纵队的行动受到阻碍,但第2纵队并未被日军发现,到5月16日晚间潜入至密支那西方南圭村该处距离密支那城西方机场距离仅不到2英里。
5月17日凌晨,第10航空队对密支那机场进行炸射,早上10点,第2纵队发起突击,150团突入密支那西机场肃清守军抢占跑道,5307部队第2营则朝南冲占帕玛蒂(部分中文翻译为跑马地)渡口截断可能以伊洛雅底江水运的增援,山炮连则固守南圭截断缅甸铁路。上午的突击可说完全成功,机场中8架日军飞机立即被炸毁,日军守备队并无警觉盟军入侵,使得驻守机场的第15飞行场大队快速遭到肃清,来不及破坏机场,其余守军则退入密支那城内。纵队指挥官查尔斯·牛顿·亨特上校随后即向后方指挥总部传达攻下机场的暗号:“威尼斯商人”。由第10航空队与第14航空队的运输机拖曳载运600名增援士兵的CG-4A滑翔机在下午16时30分抵达密支那机场,运来了更多中国驻印军部队,除了固守机场,也守备铁路以防孟拱守军乘坐火车增援密支那。
从5月17日下午,5307部队指挥官麦瑞尔下令150团攻占密支那,150团派出2个营的兵力突入密支那城内,但因为迷路跑到西北方的Sitapur,遭到日军守军击退。150团团长黄春城上校严重低估了守城的日军数量,他原先判断守军只有300人,但实际守军却远超过他的想像。5月18日,150团再度向密支那城发动强攻,原先受阻于日本守军的第1纵队与第3纵队也成功突破进入密支那,这批部队混编后向北机场发动攻势。但是因守军战力充足,攻击北机场的盟军虽一度占领机场,在同日被第114联队第2大队给逐出,150团攻入密支那城内的目标是密支那火车修理厂与火车站,但是遭到日军守军逆袭而遭到孤立包围,5月19日第3营营长郭文轩中弹身亡。由于150团攻势多次受挫,且阵亡了2位营长,5月21日撤回帕玛蒂。
借由密支那机场,驻印军陆续空运了以下部队:
新30师 89团第2营 90团一部分
第14师 41团第2营 42团第3营
第50师 149团部分部队
除了空运部队,原先受阻于日本守军的第1纵队与第3纵队也成功突破进入密支那,虽然突击纵队也被长时间山地突击所带来的伤病所苦,但同盟国最终为了占领密支那集结了5个团级兵力,战斗也从原先的突袭任务转为持久战。当时日军对战役自始至终都无法有效掌握盟军攻击规模,33军认为盟军组成了将近3万人的突击部队。因此抽调了缅北其他地方的部队试图救援,这让孟拱河谷与龙陵腾冲等地的日本前线守军更加弱化。
因150团的攻势受挫,麦瑞尔曾一度下令撤换团长并移送军法审判,这个命令使密支那的国军官兵爆发愤怒,并抵制麦瑞尔的指挥。史迪威为了平息怒火,在5月23日撤换麦瑞尔的指挥官职务,5307部队由第三纵队的指挥官George M. McGee上校接任,同时解散中美混合突击队编制,所有单位回归原部队指挥,新30师师长胡素、50师师长潘裕昆抵达密支那担任指挥其所属野战部队。密支那当面的作战指挥则由史迪威指挥部的参谋长海登·柏德诺准将负责。然而柏德诺对于城镇战也无有效的作战知识,加上大雨影响作战,整体攻势受阻,且日军在5月底由56师团水上源藏少将率领一个步兵联队赶来增援,强化了日军防御。同盟国在6月13日再度发动总攻,却被密支那守军逆袭受挫,而柏德诺准将疚罪于新30师师长胡素指挥不力而将其撤换,此作为再度引爆国军官兵的情绪,史迪威在6月18日再度亲至密支那视察战况,柏德诺在指挥能力上的不足加上疟疾复发,使史迪威决定6月25日决定再度更换指挥官,由魏赛尔准将负责作战策划,实际前线指挥则由新一军军长郑洞国调度。
郑洞国接手后,下令部队采取壕沟战,以战壕的方式逐步压缩日军防御圈。辻政信以个人名义对水上源藏少将发出死守密支那命令。
6月下旬,孟拱河谷战役由国军获胜。7月1日,新38师攻占孟拱,开通了铁路交通线的新一军开始增援密支那。7月12日,魏赛尔下令发动总攻。第10航空队在同日出动了39架B-25轰炸机协助攻势,第88战斗机中队则提供了有效的近接空中火力支援。7月18日,国军新30师第90团一部分以空运方式转移到密支那增援作战,7月26日,5307部队攻占密支那北机场,日本守军在此之后遭到完全孤立,防御力也显著弱化。战至7月27日,密支那城已大部分被国军攻下而日军祇能死守在市中心的几处地方,7月31日晚,国军第14师第42团夜渡伊洛雅底江并切断了日军后勤补给线和退路,国军也组成手持汤普森冲锋枪的百人敢死队偷袭日军指挥部,在得手后用无线电通知国军大举进攻。
1944年8月2日,盟军攻占密支那,水上源藏少将指挥步兵第114联队在密支那与盟军展开死战直到1944年8月3日被攻陷为止。水上独自将死守命令压下,下令残存的守军突围撤退,水上本人则在部下撤退后于8月1日自杀(后追晋中将)。水上的副官回到军团司令部准备报告战况时,辻政信一边大骂“不是叫你们死守吗?为什么你们还有脸回来!”一边痛殴他,最后是在旁的其他师团长看不下去而制止。
-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中国第二十集团军惨胜
1944.5
腾冲 战役
腾冲战役 为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腾冲,起始时间为1944年5月。9月13日结束。守军是日军步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及步兵第113联队、步兵第114联队、第146联队、捜索第56联队、野炮兵第56联队各一部约7,000人(实际参战为步兵第148联队主力约1,800余人并胁迫扣留慰安妇、印缅籍军伕数百人于来凤山与腾冲城内)。攻击部队为中国远征军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在兵力、火力的绝对优势与盟国空军强大支援下,经过重大死亡后才消灭孤立无援的日军,是成功的攻坚战。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民革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日军进攻缅甸。当畹町失守,日军直逼腾冲龙陵而来时,地方官员逃离,腾冲全城3万人在混乱中疏散,5月10日,292名日军在混乱之中占领了腾冲城。5月5日,日军部队已达惠通桥头,日军小部队甚至渡过怒江,但被国军第71军第36师歼灭,国军与日军隔怒江对峙。预备第2师、第36师先后一度渡江进行游击战,由于损失惨重撤退到怒江以东。
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后,援华物资只能由美军航空队及中国民航通过“驼峰航线”输送,运费昂贵,风险极大。为重新控制滇缅公路,中国驻印远征军和英、印军于1943年10月下旬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驻印军反攻初具成果之后,1944年4月17日,中国远征军作出了强渡怒江反攻计划。5月5日,怒江东岸保山县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召开了会议。传递参谋总长何应钦渡江攻击的命令。右翼为第20集团军,左翼为第11集团军。腾冲战役是右翼第20集团军的战役。
作战部队
中方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副总司令方天
第53军周福成(军长,赵镇藩继任),第116师赵镇藩(师长,刘润川继任),第130师张玉挺(师长,王理寰继任),辎重团刘宝华
第54军方天(军长,阙汉骞继任)1944年4月第14师、第50师调入缅甸,同年8月编入新6军序列,第198师叶佩高(师长),配属第36师李志鹏(师长),配属预备第2师顾葆裕(师长) ,高炮第49团3营,第8军山炮营,辎重团雷震波,工兵第2团林松,通讯部队
日方
步兵第113联队(日语:歩兵第113連隊)一部(联队长松井秀治大佐)
步兵第146联队一部
步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腾越守备队长)
捜索第56联队一部
野炮兵第56联队一部
步兵第114联队一部。
作战经过
渡怒江
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54军第198师、第36师各一部由栗柴坝、双虹桥间以橡皮艇、竹筏、木船强渡怒江;同日,第11集团军第6军新编第39师、第71军第88师、第2军第33师、第76师各一个加强团由惠仁桥、打黑渡及三江口渡过怒江,向红木树、平戛、滚弄方面攻击,以策应第20集团军的作战。
高黎贡山
5月11日强渡怒江的国军第54军第二天早晨即进攻日军高黎贡山灰坡、唐习山、大塘子等处据点。
左翼第54军第36师第108团北向攻击江边的敢顶寨;以第107团先攻唐习山寨,进而攻取大塘子。唐习山寨在107团的攻击下,日军向大塘子方向退却。第二天,107团逼近大塘子。日军56师团148联队宫原春树少佐第3大队1,600人驻守大塘子,配有4门山炮,第107团接近日军阵地才遭到猛烈的火力,一战失利。第107团立即再次进攻,又再次受挫。第36师请派空军助战。但直到下午5时浓雾才散开,飞机才飞抵大塘子。日军的对空射击阵地使飞机没有形成大的威胁。宫原少佐趁几率队从山上分路向下猛冲,对107团形成包围态势。 36师部队溃退,伤亡重大。36师被调到唐习山以北整顿。作为右翼第198师的后援部队。
5月13日晚,第53军第116师的第347团、348团从双虹桥渡过怒江,迅速赶到左翼前线。116师攻击一举攻下日军唐习山、大尖山据点。 116师第346团乘势攻占百花林。占领了大塘子四周高地。116师再乘胜攻击,占领鸡心山,旧街、马蹄山,对大塘子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5月18日,天气好,在盟军飞机的协助下,第53军再次对大塘子发起攻势。348团迂回敌后。5月19日,第130师388团和390团向前推进,日军隐藏在树上的机枪居高临下,第388团首当其冲伤亡大半。388团团长佟道、营长李度光、美军军官欧阳容、翻译姚元等人身负重伤,营长王福林、美军联络官马利瑞少校当场阵亡。第53军第130师389团由东、南两面进攻,第116师348团由西北进攻。终于5月24日攻下大塘子。53军分兵两路,一路以116师向南斋公房攻击前进;一路以130师向江苴攻击前进。
右翼第54军198师592团5月12日初次攻击灰坡,592团的一、三两营因官兵伤亡过众,加之日军逆袭,部队不支后退。 5月15日,部队已经快溃退到了江边。后经过三次猛攻、克复灰坡。灰坡攻克后,592团乘胜西进,协助594团进攻北斋公房及冷水沟垭口。日军第148联队2大队日隈太郎大尉坚守北斋公房,在冷水沟筑有坚固的工事和碉堡。5月20日,第594团先以一营配以工兵排从冷水沟北的高地向垭口进攻。第594团团长覃子斌身负重伤倒在战场。592团团长陶达纲任前敌总指挥。指挥592团、594团、重炮营、山炮连、三个工兵连(二个军工兵连、一个师工兵连),一搜索连、八二迫击炮连。198师师长叶佩高派593团两个营绕道越过5座山峰奔袭位于北斋公房侧后的桥头、马面关。突袭部队在因饥寒减员的情况下,仍在指定时间内向桥头日军发起猛攻,日军阵亡300余人。当天下午也肃清马面关的日军,截断北斋公房的日军后路。6月7日,第198师从马面关调来第593团,完成对北斋公房和冷水沟垭口日军的合围。6月13日日军148联队的两个大队,突进到冷水沟附近,救出了守军日隈大队的残部。6月14日第198师攻克北斋公房。
5月31日时,左翼第390团加强营占领江苴重要高地。然而,日军以113、114、146、炮56、搜56等五个联队之各一部,在6月4日,6月6日大举反攻,他们分波次地向河头寨、红木树猛扑。第390团、第347、第389团后撤。6月19日时,日军攻势衰竭,远征军乘机反攻,夺回大、小坝及红木树等高地,再次把日军逼入江苴。日军在江苴负隅顽抗,远征军组织敢死队突然冲入江苴街,日军纷纷向腾冲方向溃退。经过扫荡与整顿以后,53军由向阳桥、54军由固东向腾冲前进。
6月22日日军兵力配置
飞凤山阵地 第3大队 队长宫原春树少佐 第3大队主力、速射炮中队(1门)、野炮1中队
来凤山阵地 连队炮中队 队长成合盛大尉 速射炮中队(1门)、步兵第6中队、第2机枪中队1个小队
宝峰山阵地 步兵1个小队 队长冈崎均少尉 混成步兵1个小队、机枪1个分队、迫撃炮1门
城壁、东営台阵地 步兵1个大队 队长早瀬千歳大尉 混成步兵3个小队、连队炮2个小队(2门)、速射炮2个小队(2门)、机枪2梃
高良山阵地 步兵第9中队一部长副岛秋义准尉 步兵第9中队1个小队 第2机枪中队1个分队
预备队 第2大队 队长日隅太郎大尉 步兵第5中队基干
6月27日早晨步兵第三大队宫原大队从腾冲出发,向主要决战战场龙陵转进。
宝峰山、飞凤山
6月28日54军预2师一举攻占宝峰山。7月3日,53军116师348团一举攻占飞凤山,54军亦于同日肃清宝峰山。
来凤山
中国远征军第54军用了预备第2师一个整师,再加上第36师一个团做预备队,来攻来凤山。守来凤山的日军也不过400多人,中国远征军冲锋死伤惨重,但无法逾越这座小山。7月25日,霍揆彰令第54军军长方天专任20集团军副总司令,阙汉骞昇任第54军军长,率第54军进攻来凤山。阙汉骞向20集团军总部建议先用炮火和飞机轰炸摧毁日军的火力,再进行冲锋。7月26日中方57架战斗机、轰炸机向日军的火力碉堡进行扫射轰炸,炮兵以猛烈的炮火进行轰击,突击队用火焰喷射器进行喷射。7月27日日军放弃来凤山据点,退入腾冲城中,人数约在1,300人左右。
腾冲城
7月27日日方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电令藏重康美大佐死守腾冲待援。8月2日盟军60架战机摧毁了部分的城墙,国军发起全面进攻。8月3日国军摧毁腾冲城西南角的碉堡,侵入城墙,日军发动夜袭(万岁冲锋),国军退出。8月5日盟军15架B25轰炸机轰炸腾冲城炸毁城墙十几处。8月7日,日军运输机4架,由4架战斗机护航飞临腾冲城向守城日军空投物资,均被美空军击落。8月8日轰炸机队轰炸,炸毁西南角和东南角碉堡。8月9日清晨,五千国军试图从昨天轰炸点突入城内,占领了部分城墙阵地。12日,日军大举攻击国军第36师108团占领的城墙阵地,双方展开白刃战。第108团因伤亡过重,被迫撤出城墙阵地。该团二营500多人全部阵亡。国军开始在西南和东南角的城墙挖隧道炸城墙。8月13日盟军24架战机大举轰炸,炸塌日军的地下指挥部。包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步兵大佐在内的32名日军指挥部官兵全闷死在指挥部里。继任者是年仅28岁的大田正人大尉。8月14日清晨国军发起第二次全面进攻。然而,日军又一次顽强的死守。然而,在5小时战斗中日军丧生的官士兵包括3名军官。8月15日至17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国军攻击重点集中在腾冲城墙西南角,17日下午增加两个团进攻,当天晚上占领西南角。大田大尉决定防守在西门和南门一线防线。8月19日国军发起第三次全面进攻。第198师参加战斗。8月20日,国军始将东南三面城墙上之日军大部肃清,于8月21日晨开始向城内之日军攻击,当日日军残存兵力640名。8月22日国军198师主力进入西门附近的英国领事馆。8月25日12架日军战机向日方驻军空投补充500枚手榴弹。8月27日在夜幕的掩护下,日方包括吉原正喜伍长在内投掷手榴弹袭击中方,炸死和炸伤许多中方军队。9月1至5日日军被迫向东退。9月5日国军发起最后一次全面进攻。9月7日大田大尉以下70名日军被围困在联队总部附近。9月11日日军弹药,手榴弹用完,销毁军旗。9月13日藏重康美大佐死亡一个月,大田大尉以下70人除3员重伤全员战死。
情报战
日军破译国军电报密码,因而得知国军动向。
伤亡人数
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9,168人,伤10,200余人。日方2,700余人,几乎全员战死、自杀或胁迫自杀。远征军生俘日方军官4员,士兵20余名,印缅籍军伕30余名,慰安妇18名。
民众支持
当地民众曾大力支持国军的反攻。抗日县政府发动46,000多民工,从事运送弹药粮秣等工作。
美军
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提供了远征军的空中支援。8月3日,美军得知炸弹被坚硬的城墙巨石反弹到离城墙几十米外爆炸而无法炸城墙时,地勤人员在炸弹上绑上磨尖的钢条。当美军在飞机上扔下炸弹时,磨尖的钢条就能“钉”在城墙巨石上,准确地炸毁城墙。8月5日的轰炸因而有效的炸毁十几处城墙。
美军记录片
当时的美军顾问史塔尔(Elvis Jacob Stahr, Jr.)中校(后曾任美国陆军部长、印第安那大学校长)特将攻城经过情形,补拍成记录片,带回美国宣扬国军之英勇。
国殇墓园
滇西收复后,云贵监察史李根源主持修建腾冲抗日烈士陵园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县来凤山北麓的腾冲忠烈祠,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奉祀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忠烈祠后为高31米的圆锥形纪念塔,镌有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写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南面镌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和第二十集团军总部所撰《腾冲会战概要》。3646烈士墓冢以塔为园心,呈辐射状纵队排列。祠内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国殇墓园中有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记述腾冲作战经过的《忠烈祠》碑和《腾冲会战概要》碑、腾冲县抗日政府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云贵监察史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碑。
========================================
- 湘粤赣战役
1945年1月-1945年2月 日军攻陷赣州
湘粤赣会战是1945年1月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汉)南段及破坏中国空军基地发起的战争,日军集中4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在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向湘粤赣边区及海陆丰地区进攻;第7战区两个集团军、一个守备区、第9战区7个军又两个师,在赣州行辕主任顾祝同统一指挥下,阻击日军进攻。
湘粤赣边区作战历时三十五天,日军于24日、25日攻陷海丰、揭阳和陆丰;26日,日军北攻汤坑,被守军击退。
一九四四年夏天,日军侵占长沙、衡阳。入秋以后,又沿湘桂铁路窜抵桂林、柳州,入冬并以一部沿黔桂铁路进入贵州境内,之后日军沿粤汉铁路分头窜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由长沙退到未阳,再节节退避,最后退到湘赣交界之桂东附近。
日军集中4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在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向湘粤赣边区及海陆丰地区进攻。
中国军队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指挥第七十二军,军长傅翼。该军辖第三十四师、新编第十三师、新编第十五师等三个师,总部还有正待补充之直属新编第十六师,另有三个挺进纵队(每个挺进纵队等于一个师) ,原先有四个挺进纵队其中第一纵队孔荷宠,已编为暂编第五十四师,调往他处,已不受集团军指挥。
一九四四年秋,日军占桂林,进袭柳州,并进至独山后,其在湘南与广东日军会攻韶关。因第九战区大部队多转进山区,时扼其后,如芒刺背。同时,中国遂川机场邻近粤汉路,该机场是中国空军东线最大基地,为轰炸日本本土之根据地,日本势必攻取而甘心,乃于一九四五年初,兵分两路进犯 一路南粤北沿粤赣公路陷赣州;一路南湖南茶陵、攸县,及江西莲花,攻永新、遂川,企图击破中国边区野战军。
第五十八军当时分驻宁冈、永新地区整训,派新编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驻龚山口、万古石地区,对莲花、茶陵方向之日本警戒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二日,日本南茶陵向高陇附近窜犯,与中国第三十二团第一营接战,次晨,该闭全部驰抵高陇,将日本击溃,旋日本增援反扑,未能动摇中国军队阵地,形成对峙。十三日,日本三度增援,步兵在炮兵掩护下,向中国猛攻,同时较远地区,均发现日军运动。中国军队即令新编第十一师萧本元师长,率领全师推进至路江、桥头地区,并令莲花县张县长派自卫队警戒功德岭、九曲山之线,监视日军行动,又令赣保安第六团徐大队长迅即开赴南岳庙,暂归第三十二团团长郑社科指挥。十六日,日本中国展开激战,高陇之冯家屋附近,日本增至千余,在炮兵协力下,猛攻中国正面阵地,经中国反击不得逞。日本复以大部向中国侧翼迂回进攻,因徐大队长未能遵限到达南岳庙,使中国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当另派部队阻击时,正面情况又紧,日本同时以后续部队向中国右翼围攻,中国官兵前仆后继,血战至十七日晚,高陇、雷打石、界化陇之线,日本全面进攻,中国主阵地被突破,主力转移,控制各大小道路,阻日本前进。
十六日晨,约五六百之日本人,向扼守桥头之新编第十师侯镇邦部段经团阵地猛攻,另一股约四百余,绕至水岩山向段经团右翼迂回。段团长出敌不意,以精锐之一部,几经肉搏,将日本击溃。晚间,步炮联合之日军千余,窜抵桥头西南之朱岭坳,同时,桥头东之陇山口,日本与中国守军激战。在连日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甚大,乃暂转第二线整补。
沙市、澧田,位莲花、永新大道之要隘。一月十九日,军令新编第十师侯镇邦师长,以有力之一部,据守该两地;并令对通向莲花之大小道路,全力死守,以确保永新。
二十日,沙市附近,发现日本蜂拥而来,莲花南郊,有万余之日本,向东运动。军令侯镇邦师主力,驰至永新,并指挥军在该地之炮、T部队,阻日本进攻。二十一日,沙市到日本约一千六七百,会合路江西南、桥东以东文竹之日本一千五百余,向侯镇邦师正面进攻,侯师电话线突被截断,在激战中日本陷沙市,并迂回至该师杨又斋团右翼,继续向东运动,杨团奋勇阻击。时侯师在澧田、路江、五马山之线奋战,而日本主力自澧田以北直趋永新。二十二日,五马山、路江、澧田中国阵地先后失守。段经、郑社科、杨又斋各团,退至新阵地应战。自二十三日后,日本虽不断增援进攻,但中国各团死力固守,相机转移攻势,一时成为对峙状态。窥测日本之企图,显系声东击西之惯技,正面主力与中国激战,另以一部绕道向攻击目标突进。果然,其后续部队即从沙市、澧田以北东窜,攻陷永新。随而经城南观音阁向南攻略南山,进窥遂川。如中国兵力许可,分兵堵击,于永新、遂川置重兵守备,并派出突击队,捣其后方,日本谋必不得逞。
国民党军队第四十师,原来守备遂川,二月中旬,新编第三军之第一八三师余铭新(余建勋),自新淦(今称新干)来接遂川防务,并奉战区司令长官部电令,暂归第五十八军指挥。该师第五四九团接替城区及外围据点阵地,立足未稳,而于田方面战斗爆发,遂川机场顿遭突破,从而展开金山、银山之恶战。
中日双方在金山展开激战时,中国军队派队驰援,被强敌阻击,山上守军伤亡达分之二,干部多壮烈殉国,阵地不守。当金山方面苦战时,银山情况亦同时紧张。据守银山之杨保鸿营,反复冲杀,卒以伤亡殆尽而告失守,银山是遂川城屏障,关系整个战局。军严令余建勋师以全力反攻,夺同银山,以保遂川机场安全。余师长遵令执行,派余绍桓团长督攻,高喊“不夺回银山,誓不生还”的口号,向白雪皑皑的山上顽日本进攻,一时手榴弹爆炸声、密集的步机枪声、双方喊杀声、人马倒地声,使银山成为从未曾有的血战场。中国官兵同仇日本忾、奋不顾身,将大部日军砍杀,少数残日本狼狈溃逃,遂将银山收复。旋日本纠集步炮联合之大部队,环绕银山猛攻,日本众中国寡,中国官兵被紧紧围困,誓死奋战,终于全部忠勇殉国,事极壮烈。
是役,银山沦陷,迫使遂川易手,第一八三师续在遂川城郊西南山地与日本战斗。
二月十七日,日军因被中国军队不断攻击而开始出现动摇之势,收到线报后,指挥电令侯镇邦之新编第十师,协攻澧田、永新的日军,侯师之第三十团进至拿山附近,截击由永新南窜的日军。二十八日,中国军队全面攻势转移,荷花塘、洋埠之线先后发生激战,里旗山、双乳山、州湖各地亦展开战斗,日本势不支,纷向南退。新编第十师之第三十团协同新编第十一师主力,于三月一日午夜,力克永新城。日军南走,萧本元师之第三十一团,经观音阁跟踪追击,侯镇邦师之第三十团扼拿山、白沙塘间堵击,毙日军甚众,并缴获大批战利品。
永新收复后,指挥令侯师第三十团、萧师之第三十一团,追击窜向遂川的日军,并令第一八三师余建勋师长,迅速准备进攻遂川,并堵堵击永新窜逃遂川的日军。三月三日,由永新南窜遂川的日军,甫达水口附近,即与余师堵击部遭遇。同时,萧师之第三十一团,侯师之第三十团,亦将回窜盐山的日军包围。此时回窜与南窜之敌,狼狈万状。
反攻遂川之战,于三月五日开始,日本据坚固工事与险要地形顽抗,并多次出击,中国军队将士,奋勇冲击,七日,攻至镜下;八日,攻达枫树坳;九日,围攻金山、银山与象形坳,尤以象形坳制高点之争夺战,最为激烈,得而复失者再,中国将士死命战斗,夺下这个制高点,歼灭守敌殆尽。十日,中国军队全力进攻金山、银山,血战竟日,终于克复,日本残军退守城内。十一日拂晓,中国军队攻达四里街并城区,与日本巷战,双方伤亡均大,中国将日本残兵驱逐,光复遂川。其时,日本残兵奔洋村渡河向东南逃窜,中国追击部队跟踪痛击,日军溺毙河中者甚多。十二日,日本曾一度反攻,未逞;十三日,日本逃离赣州。
湘粤赣边区作战历时三十五天,日军于24日、25日攻陷海丰、揭阳和陆丰;26日,日军北攻汤坑,被守军击退。
中方指挥
薛岳
薛岳,字伯陵,广东省乐昌县人,1896年生。他的原名叫薛仰岳,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国土台湾沦丧,民族危机空前。其父为他取名“仰岳”,“就是取义效法民族英雄岳飞之意”。成年后,薛岳认为“只是敬崇岳飞尚未足以称其心意,乃去‘仰’字,单名岳,直以岳飞自况”。11岁,薛岳考入广东黄浦陆军小学,开始接受军事教育。14岁,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于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后,与邓演达、张发奎、李汉魂等一同考入保定军校第6期。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一营营长。次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越秀楼,围攻总统府,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孙夫人宋庆龄安全撤离。
游世雄
游世(士)雄,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红军连指导员,同年在九渡冲战役中,曾荣获湘赣省苏维埃五星银质奖章,1932年被选为出席中共中央苏区第三次全苏代表大会、红军代表,并于当年到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1933年春调任福建军区第24师70团政委,上抗战役后任师政治部主任,1935年一月部队突围帽子峰附近时,游世(士)雄在危急时刻掩护项英、陈毅同志突围,1935年3月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从中央苏区最后突围出来的红军三百人,来到桂东东东边山、与先期在桂东活动的方维夏部队会合成立了湘粤赣特委和红军湘粤赣支队(共六百人)蔡会文任支队长兼政委,游士雄任付政委,以桂东为活动中心,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6年春,蔡会文同志牺牲后游世(士)雄任支队长兼政委,当时红军湘粤赣游击支队在游世(士)雄、王赤等领导下以桂东东西两边山为根据地,坚持深入日本后,打击日本人,扰乱日本人,牵制日本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南方游击根据地进攻,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此部队是南方八省十四支游击队之一。湘粤赣支队在游世(士)雄等同志率领下,成为了中国党新四军最早的基本队伍,游世(士)雄在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坚持在桂东一带从事革命斗争,为革命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方指挥
冈村宁次,侵华战犯,日本陆军大将,抗日战争末期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昭和军阀的三羽乌的第三位。冈村宁次1904年毕业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4月参加日俄战争,其后驻扎在日本侵占的朝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侵华日军,1944年升任侵华日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侵华日军在南京签署投降书。1949年2月因蒋介石庇护被国民党军事法庭戏剧性地审判为“无罪释放”,后被蒋介石聘为台湾高级教官,日本右翼势力任其为“日本战友会”副会长。1966年病死于东京。
湘粤赣边区停战后,第140师移防赣江整训。同年4月,为准备进行战略反攻,统帅部决定集中国部队中战斗力较强的15个军编成四个方面军。日军虽一时打通粤汉铁路南段,破坏了赣南(新城)空军基地,但却未能击溃中国守军主力,所以不能有效地控制该地区,致使两军胶着于此。
- 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3月-1945年5月 日本控制老河口
豫西鄂北会战为1945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抗日战争中,国军第5、第1战区部队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2军所进行的防御战役。
日军为解除中国空军及豫西方面部队对平汉路南段的威胁,并配合湖南方面的湘西作战(湘西会战),集中5个师团、3个旅团的兵力,分3路向豫西和鄂北进攻,日军文件中对于此场战役的目标是排除湖北地区的空军威胁,因此作战目标在以陆军破坏甚至占领湖北省老河口地区的空军前线机场确保大陆交通线的稳固。1945年3月3日,日军第12军下达老河口作战命令,为了“占领和确保老河口机场”,连接西安的西峡口和南阳是首先考虑的攻击目标。
第一战区
第31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
第85军军长吴绍周
第79军军长陈大庆
第27军军长谢辅三 第90军第28师师长王应尊 新1师、暂编62师
第五战区
南阳守军为刘汝明将军之68军
镇平新八军高树勋所部设防
内乡为河南警备总司令刘茂恩所部地第15军设防。
过程
3月21日由荆门北进的日军第39师团主力、独立第5、第11旅团各一部向第5战区防地进攻,在桐木岭、盐池庙一线与第59军一部接触。
3月23日日军攻陷自忠县。
3月26日国军第59军主力及第69军与日军于欧家庙、武家堰和八都河一线,与日军激战。
此时日军一部与其在欧家庙的主力会合攻陷襄阳、樊城,守军第69军分向樊城东北和襄阳西南突围。陷襄樊的日军向谷城策应老河口的日军作战;一部会合襄河以西的日军再攻南漳。
4月2日日军再陷南漳。
4月5日日军向泰鸿山猛攻。
4月10日日军放弃南漳,向荆门以东撤退。襄阳附近的日军4000余人沿襄河西进,守军第69军放弃茨河市后,向谷城前进。
4月12日国军第22集团军攻入茨河市。国军开始追击日军。
4月18日国军收复樊城。
至此,襄河以西恢复战前态势。
3月21日日军第115师团、第110师团、独立第11旅团、骑兵第4旅团、战车第3师团一部,由豫中鲁山—叶县—舞阳等地分兵六路向第5战区新编第8、第68、第55军阵地进攻。
3月23日部署于李青店-象河关一线的中国军队阵地被日军突破,退守南阳。24日,日军先头部队进犯南阳城东大盆窑。25日,日军留一部包围南阳城,其余日军一部向老河口推进,一部向内乡一带追击。二线兵团吉武支队由禹县急行南下,26日对南阳实施迂回包抄并发动进攻。第五战区以第二集团军68军143师(师长黄樵松)防守南阳。27日,日军吉武支队向南阳城外143师防线发动全线进攻。30日下午,日军突破南阳城外阵地进入城内。4月1日,143师奉命撤防;当晚,部队兵分两路朝东南方向突围,到达唐河境内。
3月26日日军骑兵第4旅团推进至老河口、光化附近。3月27日,日军突袭并占领了老河口飞机场。第五战区部队顿去空援,主力开始向西、南撤退。3月27日日军在老河口与国军第45军一个师发生激战。日军另一部向镇平、内乡、西峡口方面进攻,国军新编第8军逐次抵抗。日军一部越过内乡,向第1战区第15军进攻。
3月28日日军攻陷李官桥、镇平、内乡。
3月29日日军向挡贼口、西峡口、淅川挺进。
3月30日淅川失陷。3月30日拂晓,日军步骑3千余人、炮2门、战车10辆,向西峡口城砦围攻,激战至夜,另有敌一路1千余人,向第23师稻田沟,庞家营进攻。3月31日,西峡口防守战颇形危急,第23师曾派队夤夜前往援救,但在前进途中受敌阻止,救援部队终未能到达。凌晨西峡口守军在营长刘昶率领下仅存30余人,至三时西峡口镇失陷。日军越过灌河西进,猛攻马头山、奎文关、霸王寨、杨岗、白沙等阵地。中国守军以密集炮火杀敌,数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双方阵地反复争夺,多次易手,日139联队中队长太田被击毙。
4月2日国军转进谷城附近。
4月3日,31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实施袋形战术,计划诱敌于西峡口以西、重阳店以东约30华里地区扫荡作战围而歼之。4日,日军在坦克先导下发起进攻,新编43师与敌昼夜激战,毙伤敌300余人。5日,日军侦悉中国意图,迅速向半川阵地收缩。至7日午后1时,肃清日军仅极少数敌脱逃向西峡口溃窜,歼敌约五千余名,击毁战车总共21辆,山炮12门,虏获完整山炮2门,破损者2门,轻重机枪34挺,步枪858枝,战马123匹。4月8日晚,新43师黄师长报告:“在重阳店村内一带有数百具敌尸中,发现敌110师团139联队长下枝龙男、大队长国本正次、代理大队长小矶、大尉松本、岩崎、安威、城本、山崎、柳赖(均系中队长),炮兵中队长松崎、少尉小矶及野战医院院长长森崎等。” 10日,中国军队对半川发起进攻,“野炮重炮交叉着山炮、迫击炮的炮击极为猛烈”。日军战死“中队长以下14名,负伤者更超出此数的数倍”。15日夜“陷于苦境,伤亡层出,危机越来越大”的日军仓皇撤出半川阵地。
4月7日国军收复魅门关。
4月8日日军攻陷老河口。
4月12日国军第5战区第41军、第45军乘胜向光化、老河口、挡贼口、李官桥的日军进行反击。
4月13日,鄂北国军收复老河口。
4月15日日军一部退守邓县,一部增援李官桥。
4月25日,正在陕西省合阳整训的第28师奉第八战区命令,沿商洛公路驰援西峡口的第31集团军,接防第27军左翼第47师阵地毛姑寨(迷信寨)抗击日军139联队,相机攻占大红岭。在水洞沟脑与日军对峙一月有余。在丁河店与日军巷战。然后调第31集团军右翼接替第85军一个师防务至日本投降。
4月29日拂晓,日军163联队分路进攻丰字山、鹰爪山,85军23师一团先敌数分钟抢占制高点,旋即与正在攀登中的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30日,两路日军会合将鹰爪山阵地四面包围。5月1日夜,日军被迫停止进攻向后撤退。5月2日,由鹰爪山向重阳店窜犯的日军163联队主力在中浦塘遭到中国军队的截击。日军急行突围至豆腐店固守待援,连处理战死、负伤士兵的时间都没有,不得已只将战死者的手指剁下就地掩埋。4日,31集团军完成对豆腐店的包围,开始对敌军的炮击。5月5日起中国炮兵集中射击豆腐店,并杂以空军炸射,曾使日军163联队第1大队长稻垣少佐负重伤,两位中队长山崎、石桥阵亡,7日,在增援部队掩护下,日军撤出豆腐店。此役,日军战死152人,负伤400人,作战“末期,官兵断炊”,陷于穷途末路。
5月10日至15日,西峡口第三次歼灭战。
5月中旬,鉴于突进失利,日军在“巩固而持久”的策略下,确定以奎文关阵地为核心,牢固地坚守西峡口地区。据此,31集团军决定从丁河—西峡口公路两侧向西峡口方面发起反攻。5月15日,日军以增援的第117师团的第203、205两大队集中攻击马头砦,但仍遭47师李奇亨击退,敌人伤亡惨重。5月21日,马头砦歼敌,创造西峡口第四次歼灭战。18日,85军110师对奎文关—霸王寨一线之敌发起进攻,先头部队绕道挺进,占领了西峡口南部和东北地区。途中,先后在马头山、金钟寺沟、九条岭与日军发生激战。110师330团先后派出三个突击队,奇袭西峡口,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炸了炸药库和汽车站。6月初,中国军队向丁河南侧的1180高地发起进攻,经反复争夺,最终控制了这一制高点。此后多次打退日军的反攻,丁河及其南北一线形成了中日对峙局面。5月16日,日军第1军为策应第12军在西峡口作战,以第五警备旅及独立第14旅团5000余人由陕县向灵宝、官道口(今属卢氏县)进犯。第一战区第4集团军及40军初战应对不力,寺河街、火山关、石大山等要地先后失陷。24日,177师主力在夜色掩护下袭取火山关,由石大山东南部的各个山头对日军形成了包围态势。日军发觉退路被切断,遂即改变原定计划,向177师阵地发起进攻。双方反复争夺,拼搏厮杀,阵地多次易手。中日空军分别出动飞机参战,日机被击落1架,两架带伤而逃。25日夜,日军突围而退。
3月23日日军第110师团一部向长水镇进攻。
4月9日国军第l战区第38军主力、第96军一部击退进犯长水镇之日军。
4月10日日军第110师团残部转向西陕口,至月底,双方对峙于长水镇附近地区。
5月16日日军第69师团一部约5000多人进攻官道口。
5月16日日军第69师团进攻灵宝。
5月29日国军第1战区第4集团军主力及第40军协力夹击日军,将其击退,双方伤亡均重。
结果
此次会战日军达到其会战目标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之目的,以战争目标来说日军完全成功,占据机场的时间中,其豫鄂方面受中方空中威胁大减。但问题是此机场只是前线中停的野战基地,因此在基地遭日军占领前除了燃油物资外,停放在机场的只有待修中的2架B-25与1架P-40,对于空军的实质损伤有限,同时国军在老河口失守向西突围前曾将机场设施加以彻底破坏,使得基地遭破坏后对日军的价值大减。
此外时间相近的湖北进行的湘西会战中国军成功守卫芷江机场,因此前线空军基地与制空并未丧失,强行占领老河口机场周遭的日军反而陷入死地,而日军此后便每战届败,在之后当地多次发起空战与轰炸行动导致日军在当地的占领无法有效推展,还陷入经营困境。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鄂北国军在4月13日克复老河口。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下册》第554页也说:“第110、115、坦克三师团、骑兵第4旅团等于3月22日发起攻击。……于4月8日占领。……但在占领老河口后,又返回驻地。”的景象。
———————————————————————–
-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9日-1945年6月7日
中: 何应钦(陆军总司令),两个方面军及若干集团军,中美联合空军
日:板西一良(第二十军司令官),七个师团约七至八万官兵
中国胜利,中方伤亡20,601:日方伤亡20,000人
湘西会战
1945年上半年,日军在中国广阔的战场上已陷入全面被动和被包围歼灭的狼狈境地。这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已拟定出中国战区总反攻计划,调整了战斗序列,我正面战场从抵挡敌人进攻转入反攻。1945年3,4月间,日军为破坏我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纠集重兵向湘西发动进攻。
由于制空权完全被我军掌握,日军陷入了手足无措状态,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新任总司令冈村宁次被迫于5月8日下令停止攻击,狼狈逃窜,我军乘胜反攻。
至六月七日,日军所占地区全部收复,并毙,伤日军24000余人,取得了湘西会战的胜利。
1945.4
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日语:芷江作戦)为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战场上最后一场由日军发动进攻的大型战役。主要作战时间为1945年4月至6月,战场位置位于在中国湖南省中西部,日军此战主要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攻略战”。
在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中,国民政府在各地败退影响的不只是前线防御,对中美空军的合作也造成莫大损失。在抗战期间中国在各地主要城市兴建机场,让空军得以使用战术支援陆军;但一号作战让空军在衡阳、零陵、宝庆、桂林、柳州、丹竹(在广西平南县)、南宁等地的7个空军基地和30余个飞机场,相继被日军占领或捣毁。
1945年3月开始的鄂北老河口之战中,那里的机场也被摧毁。这样,芷江机场就成了美国战略空军在华的唯一的前方机场。该机场经扩建,从当地起飞的轰炸机不但沉重地打击了在华的日军战略目标,也直接威胁着台湾一带的日军设施。东京大本营认为,在日军进行抗击美军登陆中国沿海的作战时,从侧背芷江机场起飞的中美空军,将会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因此,日军认为必须摧毁这机场。
除了摧毁机场的首要目标外,次要目标是保持湘桂铁路(长沙至南宁)、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昌)之畅通;再者1945年2月打通中印公路后,每个月近5万吨的物资输入中国强化重庆政府的战斗能力,在美军总顾问魏德迈的规划下这些物资补充中国现有部队,将重组成30个美械师。国府也因此调整部队,将当时尚具战力的部队整并为第四个方面军并接受美械补给,当时有第三、第四方面军在华中接受整补,为应对这批美械部队造成的战略压力,日军希望以攻击拖延中国反攻时间而进攻该地区。
双方战斗序列
国民革命军
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陆军总司令)
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参谋长:邱维达、副参谋长:罗幸理)
第十八军(军长:胡琏),第11师(师长:杨伯涛),第18师(师长:覃道善),第118师(师长:戴朴)
第七十三军(军长:韩浚),第15师(师长:梁祗六),第77师(师长:唐生海)
第七十四军(军长:施中诚、副军长:张灵甫(当时在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受训),第51师(师长:周志道),第57师(师长:李琰),第58师(师长:蔡仁杰),第191师(师长:萧重光),第196师(师长:曹玉珩),第一百军(军长:李天霞),第19师(师长:杨荫),第63师(师长:徐志勗)
直辖部队:暂6师(师长:赵季平),第13师(师长:靳力三),挺进第六纵队(司令:陈光中)
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
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 )
第二十军
第二十六军(军长:丁治磐 )
第九十四军(军长:牟廷芳),第5师(师长:李则芬、副师长:邱行湘),第44师(师长:蒋修仁),第121师(师长:朱敬民)
总预备队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第14师(师长:龙天武),新22师(师长:李涛)
日本帝国陆军
第116师团(师团长:菱田元四郎)
第47师团(师团长:渡边洋)
第64师团(师团长:船引正之)
第68师团(师团长:堤三树男)
第34师团(师团长:伴健雄)
战斗详程
本次会战,日方由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指挥,中方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第三、第四方面军、第十集团军防守作战。
4月初,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将驻邵阳指挥日军分三路向湘西进发:南路第34师团及第58旅团等由新宁、武冈、武阳向洪江进攻;中路第116师团、第47师团等由邵阳沿邵榆公路西进,突入安江,直取芷江;北路第34师团进攻新化、辰溪、溆浦;另以第64师团、第68师团向宁乡、益阳佯攻,以牵制中国湘北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攻下芷江。
4月21日,日军第116师团主力进攻高沙和山门镇,国军第74军57师据守,双方呈胶着状态。同日,日军第116师团第133联队猛攻洞口镇,洞口失陷。同日,“雄鸡行动”开始,印中空运部近百架运输机承担空运新六军的任务,新六军向芷江集结。
4月25日,新六军新第22师的一个团到达芷江,新六军第14师也由美军步兵第475团以军用汽车运到芷江。
4月26日3000余日军向绥宁、洞口至洪江的要地武阳进犯,武阳驻军为国军第74军第58师174团9连,与数倍于己之敌(日军第68师团第58旅团一部)苦战4昼夜,全连殉国,武阳陷敌。4月29日国军第44师驰援武阳,与日军对峙。5月4日起国军第94军第5师经3日激战,攻克武阳,歼敌58旅团长以下1,500余人。武阳大捷是湘西会战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防御转为反攻的标志,为反攻作战打下了基础。
4月27日,日军第68师团主力猛攻武冈。当地老百姓提供糯米配合三合土建立防线,导致该城的工事极为坚固,国军第74军第58师的一个加强营全力据守一星期直至援军到来。
5月6日,国军第44师一部击退日军第34师团一部,克复新宁。5月7日,国军第121师与第44师之一部增援武冈,围城日军受重创后逃遁至绥宁一线,武冈城解围。
5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中止芷江作战命令。 从5月9日至6月7日,中方反攻。日军转入战略收缩防御阶段。
5月10日,国军第18军第11师猛攻山门。同日,国军第74军第58师在洞口外围与日军116师团激战。
5月11日,新六军在芷江完成集结,近3万名官兵和2千余匹骡马安全抵达,此时战局已趋稳定,因而未参加会战。
5月12日,国军暂6师攻克洞口外围阵地,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命令全师休整一天准备发起总攻。同日,日军第116师团接到立即撤退的命令。
5月13日,国军第18军第11师收复山门。第74军对洞口发动总攻,收复洞口后发现日军第116师团大部已向东溃退,74军军长施中诚下令全军追击,芷江机场的中美空军混合团亦有约一个大队的飞机配合追击轰炸日军,但只歼灭了日军留以殿后的一个不满编联队。
5月21日,中国第4方面军指挥部下达了全线追击命令,原据守雪峰山东麓的第74军、第100军发动全线反攻。第11师因先后攻克山门、石下江(湘黔公路节点),封锁日军退路、形成锁匙,希冀协同各方面友军全歼被围日军。
时值国民党六中全会在重庆召开,全体与会人员对湘西战事十分关注,战场形式呈有利态势时中美高阶将领额手相庆,重庆各界亦组织慰劳团携慰劳品准备前往芷江犒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顺应人心、不愿战事拖延影响六中全会情绪,斟酌后决定开放石下江锁匙,放日军一条退路,提前结束湘西会战。第11师师长杨伯涛接到第18军军长胡琏传来的上级命令,将扼守石下江的一个团全部撤离,第11师集中全力向敌侧背攻击。在日军第20军新调的近10个大队的掩护下,日军残部沿公路逃窜至邵阳等地,各方面军全力追击,收复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此战役中,国民革命军虽然尚未完全换装美械,但是借由这些尚未换装完全部队的火力,加上中美联合空军的空中支援(约400架各式战机),即将日军阻挡在第一线防卫上,并将日军打到丧失进攻能力。在作战后期由原路反攻。在国军有效的防御反击以及中美联合空军的支援下,以优势兵力将四路日军直接当面击破。日军于6月7日退回原出发地,战役结束。
结局
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日军中国战场攻势的结束,粉碎了日军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同时日本本土陷入更严重的战略打击,更证明了这场战役目标设定根本毫无意义。
会战损失部分,国民革命军自认伤亡20,660人,其中阵亡7,737人(包含823名军士官)。至于日军损失方面较有争议,日军的官方战史一直充斥数字不实的状况;日本在官方战史上最初承认1万1千人伤亡(其中5,000人战死)。但是后来数字又被调整变成15,000人“因为疾病”伤亡,至于因病伤亡和那11,000人有没有重叠也是语焉不详,损失语焉不详在日军官方战史上一直是常态,连带影响到官史可信度;目前较被接受的说法日军在整场会战因各种理由造成了1万5千人以上伤亡;至于国民政府宣称的战果方面也具存疑,中方宣称毙伤日军36,358人(其中击毙12,498人),俘敌247人,缴获大小火炮24门,步枪1,300余支,机枪100挺,战马347匹。由于战场清理是由国府进行,在击毙清点与缴获装备部分较无争议,至于击伤数据明显有高估,否因此造成病故等状况这仍需要更进一步史实资料出土才可厘清。日本第一复员局在战后所编写的关于湘西会战之报告当中,给出了可确认之阵亡人数为15,000多人,可确认的受伤人数则为50,000多人这样的数字,这数字很有可能将其他战线的日军死伤算入,也相当有可能是日本第20军在整个湖南广西的作战死伤,然而依旧可以看出日军在湘西会战作战伤亡之状况可谓极为惨烈。
即使只用最低限度检视,国军用21,000人的伤亡换取日军12,000人的损失,在其它战役中也前所未见,也由此可见日军1945年在华战力衰败,侵华日军自此才面对现实,逐步收缩战线,强化在中国沿海城市与重要据点的防御能力。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到芷江签订投降书。
评价
本次战役,日军虽然看起来会战目标明确,但自战略观点思考却是逻辑不通的作战计划。1944年底以前美军确实只能依靠中国基地对日本领土与占领区实施战略轰炸,但1945年美国已经对菲律宾与太平洋诸岛实施反攻,损失一两个中国机场根本不影响战争局势,同时滇西缅北会战的成功让中国政府流入更多美援,还可以把当时驻缅北的战力转用,不一定需要靠整编中的部队作战,像是新六军在重庆政府的坚持下便在1945年初空运回中国强化国府战力;但日军方面在1944年底太平洋战线溃退而急转直下后日本的战争目标已经转向本土防御,在华部队许多在一号会战后兵力尚未补充完成,光是防御就相当吃力,强行进攻只会加速在华军力折损,并非上策。在此消彼长之下,正常思维应该是收缩防线争取时间强化本土防卫能量。但日本陆军在这种时候却缺乏面对现实的决策,仍希望以攻击来取得更多的优势,且认为当时战力足以打垮更换美械后的国府部队。实际上在日军内部沙盘推演时参谋便提出警告,甚至提出美军空运国军部队至芷江前线此种作法,但是侵华日军高层仍选择性无视许多兵推出现的极端不利状况并决定发动此次战役,结果也如兵推一般,日军从一开始便陷入僵局,到最后全面溃败。
———————————————————————-
- 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中国胜利,
中方死伤不详:
日军4,000人死亡,5,000人被击伤
桂柳反攻作战,是1945年4月至8月,中国第2、第3方面军在广西省龙州、南丹、全州、阳朔地区对日军第6方面军展开反攻作战。当时盟军已攻占硫磺岛及琉球群岛,日本本土日形危急。4月,日军根据其第6方面军缩短防线的计划,将第22、第58师团及第13师团一部撤退西江两岸及南宁,以集中兵力,防止中国守军反攻。
蒋介石乃下令东南战场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下,发动桂柳反攻作战。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以第46军一部攻占都安后,出都阳山脉夺取邕宁;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一部直取柳州,越城岭山脉攻略桂林。国军于1945年5月27日克邕宁,日军向龙州、柳州撤退。国军于6月30日收复柳州。尔后,第3方面军所属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兵分3路,沿桂柳公路和湘桂铁路向桂林进军,至7月17日,克复雒容、中渡和黄冕,日军退守永福,凭险顽抗;7月24日,攻克桂林南方门户永福;此时,一部沿桂柳公路克荔浦、白沙、阳朔,直逼桂林近郊;另一部攻克百寿,遂三面会攻桂林。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四军向义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向全县、兴安间攻击前进,7月10日袭取南圩,26日克义宁,向桂林近郊推进。
在国军总攻加上日军收缩防线等因素下,国军在反攻初期进军顺利,第三方面军部队在7月28日收复桂林,续向东追击。
1945年8月9日国军第三方面军往桂林东北进军企图收复全县,国军战史所述部队在8月12日遭到埋伏在全县周遭的日军集结战车与步兵部队发动逆袭撤退,在8月13日时全县遭到日军夺回。但按照日军记载,当时第11军军部尚在全州县未能撤入湖南省,军部周遭有第58师团、独立混成第22旅团、独立混成第88旅团等部队驻防。因此国军低估了在全县的实际兵力规模,也未有实际控制全县全境。
1945年8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5师再克白沙;二十军所属第133师将侵入咸水的日军击退。此时,二十军再次向全县发动攻击,日军逐步向广西省东北方向撤退。8月16日,第133师主力攻击马鞍岭、美女梳妆高地的日军。同日上午,东线国军攻入梧州,生擒城内日军100多人,广西东部全境光复。8月17日拂晓,第三方面军沿公路再度向全县发动攻击,上午10时许攻入全县城,进至全县南郊的预备第11师亦随后攻入,日军则继续沿着公路朝全县东北的黄沙河及东安撤退。8月18日,第134师克复黄沙河,至此广西全境光复。国军挺进湖南境内。8月21日,第26军第41师收复东安;第134师追击队收复零陵,残余日军向衡阳撤退。
桂柳战役后期,美国于1945年8月9日对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1945年8月21日,零陵光复,桂柳反攻作战结束。随后攻击部队改变任务进行日军缴械任务。
根据日本战后出版的部队史《若松联队回想录》,日军仅第13师团下辖的第65步兵联队,就确定至少有582人于桂柳反攻作战中作战阵亡(单指被国军击毙,不包括病死与意外身亡)。
=========================================================
附件
网络文摘 (一) 中共的抗日
中共党史掩盖和歪曲的重大历史事件(4): 抗日,到底是“中流砥柱”还是保存实力?
2021年6月20日
在中共党史的叙事中,中共才是中国人民抗日的领导者,始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实际上,中共一直保存实力,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甚至勾结日军。
无视国民党的巨大投入和惨重牺牲,中共坚称自己是“中流砥柱”
2021年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依然称中共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中的巨大投入和惨重牺牲,新版的《简史》以一段话带过:“当时,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曾进行了平津、淞沪、忻口、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相反,《简史》以较为详细的笔墨描述了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唯二”战斗–“平型关大捷” 和“百团大战”。《简史》还这样突出这两次战斗的重要性。“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事实上,“平型关大捷”只是国民党军队主导的太原会战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中共旗下的八路军只有林彪部不足一个师的军队参加作战。简史特别强调,“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人”,但是绝口不提太原会战中光忻口战役就打死打伤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的事实。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 是由中共八路军指挥员而非中共中央制定的战斗计划。中共中央在此之前只批准了小规模的包括23个团兵力的战斗。这一战斗后来在中共党内多年受到批判,认为它“在敌人面前过早暴露了我们(中的)的力量”。百团大战”的具体指挥员,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后来在文革被清算时,进行“百团大战”是他“反对毛主席”的“罪状”之一。
史料显示,像太原会战那样的大会战,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共组织了22次(中日双方投入10万以上兵力)。另外,国民党还组织了1千117次大战役(投入兵力数万到十万人);3万8千931次万人以下的中小规模战斗。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伤亡341万多人,共有206名国军将领在抗战中捐躯。4300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国民党75%的军力在战争中被消耗。
相比之下,根据中共自己的统计,敌后抗日武装共伤亡61万多人。中共方面在抗战中死亡的高级将领仅有左权1人。
中共对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最大限度的认可出现在2005年。2005年9月3日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这算是中共首次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后来有一段时间,在中共官方的叙事中,出现过中国抗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领导”的说法。不过,这样的有限承认,最近这两年也有了改变。
2019年,描述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八百壮士”死守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电影《八佰》被撤档三次,原因据称是“过度美化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只是展示了“历史碎片”。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抗战75周年的讲话中也不再提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奉献。“国民党”三个字全文只出现了一次,出现在“国民党军‘八百壮士’这组词中。到新版《简史》,国民党只是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
面对中国共产党史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说法,《谁的新中国》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辛灏年在2005年在一场有关国共两党谁是抗战中流砥柱的公开演讲中曾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请问大家,淞沪会战中,中华民国投入的兵力是70万,日本投入的兵力是50万。两军对垒,120万军队在上海打起了一场决战。我请问,远离上海三、四千里以外的陕北红军,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一万三千杆枪、两万人马、三个县的资源,能够领导的了淞沪会战这样一场百万人的决战吗?”
在解释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时,中共党史的专家们通常会避开上述显而易见的力量对比的事实,转而强调:“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抗日斗争,是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等等。
那么,中国人民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到底怎么做的?
东北的抗日行动一开始并非是中共领导的
在中共的叙事中,“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最早开始。中共“率先提出了抗日主张,并率先开展了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东北的抗战”。
2017年10月,中共的教育部将 “八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将抗战的起点,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提前到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外界认为,中共的此举就是为了凸显中共对东北抗日中的领导权,试图抢夺抗日战争的话语权。
中共的确在“九一八事变”后发表了五份反对日本侵略的文件。1932年,远在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确实“对日宣战”,然而,这些并不能证明中共领导了东北的抗日行动。
东北的抗日行动最初是由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根据“杨靖宇(中共抗联领导人)烈士陵园暨南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的一篇题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各族人民、一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山林队为基础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它的成分极其复杂,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这篇文章承认当时的中共其实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这支部队。文章说:“虽然中共满洲省委和地方党组织曾派出一批党员干部到一些抗日义勇军中开展工作,对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力量弱小,不能左右抗日义勇军领导的决策,也无力解决义勇军内部成份复杂和思想复杂等问题。”
非但如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3年的一篇文章指出,1932年中共中央“北方会议”“对东北中共的实际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会议”要求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实行土地革命,创造苏维埃政权,武装保卫苏联”。文章说,这样的政策因为排斥义勇军和山林队等错误,造成东北党组织的异常孤立,“使得党在义勇军中的工作归于失败”。这样的政策到1933年1月底才有所改变。
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来发展到30万人,也有说50万人的,不过,1933年,由于遭到日军的围剿,义勇军损失巨大,几近瓦解。
1936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依照共产国际的指令,将所属部队以及义勇军残部联合起来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最壮大的时候人数差不多3万人,规模不到义勇军时期的十分之一。抗联共有11个军,其中只有7个军隶属中共直接领导。
“新华每日通讯”2017年的一篇文章说,即便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也因为客观地理环境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并非紧密。“地理上的距离加上当时并不发达的通信手段,使得东北抗联与党中央的联系极为不易”。文章还说,“由于同一时间上海党中央机关被叛徒严重破坏以及随后中央红军的长征,则让抗联与党中央的联络彻底中断,成了‘没娘的孩子’”。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失去大部分的根据地和游击区,部队数量最后只剩不到2千人。这支队伍后来转向苏联求援,最后被编入苏联红军远东第88旅,也称“抗联教导旅”。1945年,这支队伍被苏联远东军解散。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推翻国民政府,“武装保卫苏联”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六年间,中共到底做了什么?
中共中央的确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即1931年9月20日,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共在宣言中谴责日军侵略,并号召工人、农民、学生、贫民、士兵全体起来推翻当时领导整个中国的国民政府。
同一天,中共中央代总书记王明还发表了“武装保卫苏联”的讲话。在这份题为《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中,中共中央给全党制定的“伟大历史任务”是:“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
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也不是中共第一次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号召“武装保卫苏联”。1929年,在苏联与中国因为“中国东方铁路”发生武装冲突时,共产国际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并组织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中共对此作出了积极响应。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由于反对“武装保卫苏联”被开除出党。
对早期的中共来说,中华民族并不像习近平所说的是他们要捍卫的对象,中国甚至都不是他们的祖国。中共成立的第二年就作出了如下明确的决议,“苏维埃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农人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的祖国,是劳苦群众的祖国……全世界的劳动阶级和劳苦群众应该尽力保护苏维埃俄罗斯”。
1931年11月7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在共产国际的要求下,在江西瑞金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坚持以暴力推翻领导抗战的国民政府为其基本宗旨。
1932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对日战争宣言。这个宣言被中共党史当作中共领导抗日寻找的另一个证据。中共的宣传材料说,“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早9年”。但是,这份宣言不是号召民众首先抗日,而是先“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夺取国民党军阀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直接对日作战。
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历史系教授王桧林2001年发表文章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中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面临着民族生死存亡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共产国际和自己本党的决议提出的重要口号是‘武装保卫苏联’,自居于中华民族抗敌斗争之外”。
对中共来说,最有名的“抗日”行动无过于中央红军1934年的“长征”。毛泽东和朱德在1935年11月联名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中说,中共派出“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关于这段经历,已有无数的资料显示,“长征”只不过是中共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大转移”, 更准确地说,“大逃亡”而已。
对于红军在中共军队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的几年间的行动,《中共如何壮大之谜》的作者谢幼田说,“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抗日的力量,不曾向日本军队放过一枪一弹,他们所做的,就是用红军打击国民政府,分散抗日的力量;或者利用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抗日热情,与别有用心的政客配合,煽动立即抗战,破坏国民政府的战争准备和战略决策。”
相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因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淞沪抗战”以及1933年的“长城抗战”而中止了对中共所在苏区的“围剿”行动。谢幼田说,中共的做法,“使得面对日本军队正面作战的国民政府的背后受到了一再的武装袭击。他们的作为,加重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危机,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中共这种以暴力推翻国民政府为宗旨的革命策略到1935年8月1日中共发布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时也没有改变。《八一宣言》的策略是“反蒋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配合苏联的要求制定的
中共党史专家在谈到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时,都会强调中共首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而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但是,中共专家们没有提到的是中共最初提出“统一战线”是源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
哈佛大学教授托尼·塞奇(Tony Saich)在自己的新书,《从反叛者到统治者,共产党百年》一书中说:“这最重要的战略转变再次来自莫斯科,来自1935年7月和8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由于对德国和日本意图的忧虑日益加剧,共产国际七大呼吁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包括所有成分、所有阶层和所有反法西斯的国家。”
中共宣传材料有时也会承认,“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新方针”,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经过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批准后,王明于1935年8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这份宣言,所以,这份宣言后来也被称为《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一方面“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另一方面,又呼吁大家“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值得一提的是,彼时,中共中央以及毛泽东其实还辗转在长征的路上。用中共的话说,《八一宣言》的公布,“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战线基本形成”。
1935年11月28日,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表《抗日救国宣言》,这被认为是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不过,这个战线并没有包括蒋介石。宣言指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
中共“反蒋抗日”的态度直到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之后,由于苏联的干预才有所改变,变成“联蒋抗日”。抗日统一战线能够真正形成,“西安事变”是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接受了中共的条件,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苏联的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劫持了蒋介石。中共一直强调,自己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策略。但是,中国党史没有说的是,在得知蒋介石被扣押的最初,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人希望对蒋介石进行“公审”,“处死”蒋介石,而且,中共的态度遭到了斯大林和苏联的强烈反对。
《中共壮大之谜》一书的作者谢幼田说:“苏联认为只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才能够拖住日本,减轻日本对苏联东部的威胁;只有蒋介石才能领导中国和日本对抗,张学良不足以代替。”
另外,由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不同意,中共中央还放弃了与张学良和杨虎城达成的建立在苏联支持基础上的“西北国防政府”和西北大联合计划,下决心转过来同南京政府谈判。
哈佛大学的塞奇说,蒋介石最终接受中共的条件,答应与其一起建立统一战线是因为他相信苏联可以援助中国的抗战。苏联后来也确实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四年的援助。
塞奇说:“考虑到国民党军队在武力上的缺乏,来自苏联的支援非常关键。这也要求他(蒋介石)必须与中共达成某种政治上的安排。蒋介石因此不再抵制毛泽东的要求,允许中共保留自己的根据地,也接受对中共军队改编,将北方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共赴国难宣言”,包括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取消苏维埃化运动,取消苏维埃政权以及红军的独立性等四项条件。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此才算正式形成。
蒋介石成为国际社会承认的抗战中国统帅,中共也承认为其部下。濒临绝境的中共红军,因为苏联支援蒋介石抗日,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获得了难得的历史转机。
中共“七分发展、二分应对、一分抗日”
但是,被收编的中共并没有专注抗日,在“合法”的名义下,更为专注于自己的发展,最终夺取了政权,推翻了国民党。
偏居台湾一隅的蒋介石多年之后对此依然不能忘怀。1965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国庆纪念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初不谓共匪毛贼狼子野心,竟玩弄其邪恶的‘两手’,方其投降宣言,墨汁未干,正当日军全面入侵之际,仍公然扬言,要‘七分发展,二分应对,一分抗日’”。
2015年9月2日,台湾总统马英九在台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讲话时也提到这个方针,借此批评中共在纪念抗战时扭曲史实及抹杀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他还重申, 国民政府才是对日抗战领导中国的唯一政府,国军主导抗战是历史事实。
“七二一”方针的说法最初源于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手下一个脱离共产党的下层军官。这位叫李法卿的军官说,1937年9月,毛泽东对奔赴山西作战的杨成武指示:”中日之战是本党发展的绝好机会,我们决定的政策是百分之七十是发展自己,百分之二十为妥协,百分之十对日作战。” 李法卿还说,该指示是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秘密决定的原则。
关于这个“七二一”方针,历史学家们并没有从中共档案中找到任何证据。但是,这样的精神在中共领导人的回忆录的字里行间却有体现。
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对洛川会议有这样的记载:“他(毛泽东)警告会众不要为爱国主义所迷惑,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雄;……。他主张八路军应该坚持游击战争,避开与日军的正面冲突,避实就虚,绕道日军的后方去打游击。主要任务是扩充八路军的实力,并在敌人后方建立中共所领导的游击根据地。”
张国焘这样的说法与中共后来公开谈论的洛川会议的基本精神也很一致。中共的宣传材料说:“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和红军的特点,中共中央在会上确定了红军应执行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运动战,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红军。会议确定红军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中共一直说自己是抗战的领导者和主力军,但在十四年抗战历史中,中共反复提到的只有“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即便“七二一”的数据不完全准确,但是这样的精神至少是存在的。中共很少介入日本与国军的战斗。
共产国际驻延安特派员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在《延安日记》中写道:“八路军、新四军事实上从1941年开始就停止了对日作战,百团大战是最后一次对日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得到指令,一律不准对日进行作战行动,包括受到攻击便撤退。”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曾发文说,中共在统一战线成立的早期应该不太可能制定‘七二一’方针,但是,他承认,“1939年国共两党关系发生急剧改变后,到1940年,中共中央确实是“将军事发展放在了决定性的位置上,并且具体规划了‘在坚持游击战争的总任务下,扫除一切投降派和顽固派的进攻,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北、江南打成一片,化为民主第抗日根据地, 置于共产党进步势力管理之下,同时极大发展鄂中与鄂东’的大发展目标及其实际步骤”。
按照最新版《中共简史》,到1940年底,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不包括东北抗日联军),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抗日民主根据地。
到抗战结束时,中共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是抗战初期中共的规模所无法比拟的。那个时候,中共只有不到5万人,正为自己的生存担忧。
中共对日本的真正攻击开始于1945年8月10日和11日。在距离日本投降还有几天的时间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出七道命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迅即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展开攻势。在日军投降前一个星期,中共在上述地区迅速“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座”。
中共此番表现令人不禁觉得其有“摘桃子”之嫌。历史学家辛灏年在其著作《谁是新中国》说,“摘了抗战胜利这个大桃子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毛泽东和他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曾指骂蒋介石在抗战胜利之时,便立即从峨嵋山上赶下来“摘桃子”了,意即下山“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
毛泽东与日军勾结,出卖国民党
后来还有资料显示,中共非但没有认真抗战,而且还在抗战期间勾结日军,出卖国民党。
2015年12月,日本东京福祉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远藤誉出版了《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一书。该书指出,抗战中毛泽东为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把从国共合作中获得的国民党军事情报卖给日本;毛利用抗战壮大中共力量,为日后打败国民党军队做铺垫。
远藤誉的重要证据是日本侵华期间,外务省派驻上海的特务机构”岩井公馆”的主人岩井英一的回忆录《回想的上海》。根据岩井纪录,抗战期间毛泽东向上海和香港派遣中共特务袁殊、潘汉年等与日本特务机构”岩井公馆”和”梅机关”等接触,务求削弱抗日的国军并与日军签订停战协定。
远藤誉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她认为,勾结日军是毛泽东的个人行为和决定,然后由极少数间谍来实施的,这个行为并不是中共当时的集体决定,中共其他高层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她还认为,中共建政后中共隐蔽战线最出色的特工潘汉年以及其他中共谍报人员的被捕应该与这段经历有关。1955年,潘汉年被秘密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逮捕潘汉年是由毛泽东亲自下达的命令。
共产国际驻延安特派员兼塔斯社记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1973年出版的《延安日记》也写到了毛泽东与日本军队勾结的情况。他写道:“我无意中看到一份新四军总部的来电。这份总部的报告完全清楚地证实了:毛等与日本派遣军最高司令部之间,长期保存着联系…… 电报无疑还表明与日军司令部联系的有关报告,是定期送到延安来的。”
中共机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之四
【秘档】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的真相
王世三
2017-06-16
(本系列文章由大纪元特约作者从中共党史机密档案中整理而成。)
百团大战是中共一直宣称的、也是为数不多的“抗日战绩”,可是毛泽东为什么要严厉批评百团大战?
中共公开的党史历来宣传: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设下的陷阱,国民党对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
但中共内部史料表明:事实恰好相反,毛泽东故意牺牲自己的新四军,逼迫蒋介石开第一枪引发全面内战,那么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呢?
毛泽东期待苏联按波兰模式瓜分中国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9月底,埃德加‧斯诺问毛泽东:苏联对中共的帮助是否会采取占领半个波兰那样的形式?毛肯定地答复:“按照列宁主义,中国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波兰模式是毛泽东所期待的,斯大林如果和日本人瓜分中国,毛就会当上中国半壁江山的统治者。按波兰的模式瓜分中国,正是斯大林当时的中国政策。
苏德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跟日本谈判,中国问题是谈判的中心内容。毛泽东认为苏日谈判中,中国实力越强、占地越多,与斯大林讨价还价的空间就越大。毛看准了扩大地盘的好处。1940年2月22日,毛给共产国际报告表决心,说在内战中“胜利总是我们的”“在河北我们歼灭6千人,山西一万人”。为了表示对毛的赞许,3天后,斯大林批准给中共每月30万美元的援助。
中共改变策略:由“联蒋抗日”变为“联日反蒋”
毛泽东开始筹划策略,由改变抗战初期“联蒋抗日”变为“联日反蒋”。他派潘汉年负责同日情报机关联系。潘汉年与日本驻上海副总领事、高级情报员岩井英一合作,相互交换情报。日本方面对潘汉年提供的情报评价很高。
据一位当时中共情报人员回忆:“伪组织机构中,大量充斥我们的同志。”“上海两次破获三民主青年团组织,一次在江西日本人对忠义救国军的围剿,都是我们党在日本人的合作之下的杰作。”
在华中,潘汉年与华中日军谋略科长都甲大佐达成默契:新四军保证东南铁路交通畅行安全,日本人对新四军在农村发展不问不闻。
据共产国际联络员彼得‧费拉基米洛夫的《延安日记》记载:我们发现延安和日本做交易。他们不仅和日本人在进行贸易,而且他们和日军司令部直接联系,派了他们最得力的干部潘汉年、杨帆到日军司令部和日军谈判。在日本人那里讨到了好处。日本人把苏北七个县城给了他们,条件是一起消灭国民党军队。
当时的《时事公报》(1941年7月24日,民国三十年八月七日)揭露中共与冈村宁次订立如下密约:八路军与日军携手共同打击中央军;日军赠共军小兵工厂十座;共军将中央军作战计划告诉日方。
毛泽东严厉批评百团大战减轻了日军对蒋介石的打击
1940年5月,抗日战争到了紧急关头,日军对重庆加强了轰炸。6个月里,重庆承受炸弹吨位相当于日本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承受炸弹的三分之一。一场空袭下来,成千上万的平民被炸死,惨不忍睹。同时日军沿长江逼近重庆。日本要法国关闭滇越公路,要英国关闭滇缅公路,封锁中国对国外的交通,断绝国军军用物资的接济。蒋介石和国民党抗战军队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和危机。
毛泽东对此灾难的看法是,希望日本打下重庆,引起苏联出兵干涉。当时彭德怀只知道毛泽东公开发表的国共联合抗日的言论,根本不了解毛内心的想法。朱德离开八路军总部后,1940年7月22日,彭德怀以朱德、彭德怀、左权名义签署发布破袭正太路和其它各铁路命令。这一注明“十万火急”的绝密电报发到延安,立即抄送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朱已在延安)、洛甫、王明、康生、陈云、邓子恢、任弼时、谭启龙和作战局。命令决定8月10日起事。报告两次送到毛泽东手里,毛均未表态。彭德怀第三次电告毛泽东,毛仍未回音。毛泽东对此不表态,保留了两个权利:他可以赞许,也可反对。
彭不等回复,下令在8月20日发起攻击,这就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进行了一个月,主要不是攻击日本军队,而是破坏交通要道、战略区经济设施。
在国统区,百团大战影响很大。周恩来从重庆给毛泽东发电报:“百团大战影响极大,蒋也说最好。这里的报纸登大字新闻。”百团大战的胜利传到延安,迫于舆论,毛泽东给彭德怀发电报:“百团大战真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但不久,毛泽东改变了态度,严厉批评了百团大战。抗战后期,毛泽东专门召开华北会议,批判彭德怀发动的百团大战的错误。
到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还重算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的旧账。毛批评百团大战的理由很多,但最让主要的,是百团大战减轻了日军对蒋介石的打击,减少了日军占领重庆使蒋介石政权尽快垮台的可能性,也就减少了苏联出兵干预的条件。百团大战打乱了毛的战略部署,帮了蒋介石的忙。
毛泽东欲激怒蒋介石引发全面内战
百团大战后,毛泽东筹谋寻找新的时机,发动内战,把苏联人拉进来,一起推翻蒋介石。当时中共主要军力在江北,为了避免国共火并,蒋介石提出让江南新四军军部撤离江南到江北去。1940年7月17日,蒋介石正式发布命令,限新四军军部一个月撤出。
毛泽东不理会蒋介石的指令,他想激怒蒋介石,引发全面内战。毛对周恩来说:如果打起内战,苏联就会出面“调整”。蒋介石就怕苏联进来同日本一起瓜分中国。一个月期限过去了,毛按兵不动,蒋介石也没有采取行动。
苏日商谈合作条约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展开了以德、意讨论中国的外交活动。德、意对苏、日瓜分中国不感兴趣,日本也无意与苏联瓜分中国。日本政府在1940年10月10日公布的文件显示:日只同意外蒙古、新疆为俄的势力范围,承认陕甘宁为中共根据地。日本不同意苏的联日策略,想要独占中国。莫斯科无法同日本达成协议。
1940年11月7日,毛泽东给莫斯科发电报,强烈要求批准他打内战。电报由毛本人签署,直接发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国防部长铁木辛哥。毛的报告提出:“出15万精兵抄国民党军后路方,打几个大胜仗。”
斯大林不同意国共打内战,不想出兵中国,要求国共合作拖住日本。11月25日,斯大林命令毛:“目前暂时不要动,争取时间”,“不要首先挑起军事行动”,“如果蒋介石攻击你,你必须全力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分裂、内战的责任就都落在蒋介石头上”。
10月19日,蒋介石再次重申:新四军军部必须在一个月内北移到规定地区,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毛只好同意北撤。
新四军军部过江有两条路:一条经皖东的繁昌、铜陵;另一条走长江下游苏南镇江。12月10日,蒋介石规定项英走皖东路,其原因是镇江一线国民党韩德勤部正和新四军军部打仗,怕项英部去参战。当时毛泽东批准项英率新四军军部走皖东路。到12月30日,毛泽东却电令项英走苏南路即镇江过江,而且没有通知蒋介石,蒋仍然认为项英是走皖东线。
1941年1月4日夜,项英率军部离开云岭后,即从苏南湾滩、章家渡渡河,向茂林集结,进入国民党十几万大军驻扎区。国军没有接到让路的通知,以为新四军是挑衅。1月6日晚,顾祝同发布攻击命令,7日战斗打响。直到9日,新四军大部被打散,项英逃离,部队混乱。14日,叶挺被俘,项英被手下杀掉,新四军7000人战死或被俘。
毛泽东恳求斯大林出兵
战斗打响后,项英慌张地一封接一封发电报给延安,请求毛泽东与国民党交涉,但毛毫无动静。直到9日,刘少奇得知这一战失利后,即电毛泽东,毛才回电,说5日以后就没有得到过项英的电报,他什么情况也不了解。
10日,项英再次电报给毛,请求速向蒋、顾交涉,毛仍然没有回应。项英给蒋发电,请求蒋解围,电报请毛帮助转发,毛再次将电报扣压。他当时对周恩来说,项英的这封电报比前一封“立场更坏”,“此电决不能交,故未转你处”。
毛泽东的目的是让蒋介石打第一枪,借机发动全国内战,把苏联拉进来,出兵干预中国,实现苏日瓜分中国、消灭蒋介石的目的,这样,他就可以在苏军占领区,建立中共领导的“苏维埃共和国”了。
毛泽东声称:皖南事变新四军没有放第一枪,进攻新四军的是蒋介石,所以我们有理由向蒋介石发起全面反攻,推翻蒋介石统治。他要求斯大林的帮助,光靠中共的力量是打不赢蒋介石的。1941年1月15日,毛泽东让周恩来去见苏大使潘友新,请求苏联援助,潘对周态度冷淡,给周泼了一头冷水。
于是毛直接向斯大林呼吁,恳求帮助。电报一封接一封,说蒋介石计划全歼新四军,然后消灭八路军,然后“摧毁中国共产党”、“我们有被斩尽杀绝的危险”。毛要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要苏联出兵。
斯大林对此不快,他认为毛说了谎话。1月21日,斯大林在纪念列宁的一次集会仪式上,谴责新四军军长叶挺,说叶挺是“一个不守纪律的打游击的”,要“查查看皖南事变是不是他挑起的”。季米特洛夫明白,斯大林是在含沙射影暗指毛。2月23日,斯大林电告毛泽东:“我们认为破裂不是不可避免的。你不应该竭力制造破裂。”毛当天回电:“服从您的命令。”
1月8日上午,顾祝同了解整个战场情况后,报告蒋介石、军令部部长徐永昌,说新四军不遵守指定路线北上,非要向镇江一带渡江,参加攻击韩德勤军。9日,蒋介石找白崇禧等讨论具体应对办法。白等主张扩大战果,乘势向陕北、华中、华北“进剿”,消灭新四军、八路军。蒋介石明确表示不同意这种做法,他在日记中批评白崇禧:“健生欲在此时消灭共党军队,此诚不识大体与环境之谈,明知其不可能而强行之。”蒋介石再三表示:“对中共决以消灭其组织为主,而对其武力次之。”他指示顾祝同:“对皖南新四军,余部只求其遵命渡江”,放其北移。直到顾祝同随后来电,说已全歼新四军军部,俘虏军长叶挺等之后,蒋介石才同意白崇禧等提出的取消新四军番号、叶挺交军法审判。正式作出决定前,蒋介石表示“再考虑一夜再说”。一整天反复斟酌后, 1月16日晚,蒋介石才最终下决心,同意照白崇禧意见行事。
1月19日,蒋介石请苏联调停,苏联提出,让新四军留在长江流域、中共夺取别的地区地盘照样不干涉,蒋介石一一答应。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声明:以后也绝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
4月,苏联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条约使日本得以放手进攻中南亚。
至此,毛泽东企图通过皖南事变挑起全面内战、迫使苏联出兵干涉的谋划失败了。因为斯大林当务之急是要国共合作,拖住日本。
被派往蒋介石处当军事顾问的崔可夫,曾问斯大林:为什么派他去“帮蒋介石,而不是帮中国红军”?斯大林回答:“你的任务是把日本侵略者的手牢牢地拴在中国。”
评述:
1941年1月,王明写过一首七律诗悼念项英,诗中有:毛家诡计蒋家兵,主要目标杀项英。回思上海同风雨,直觉胸中尽刺针。党事如今多邪道,无边忧虑望前程。”
王明在中共的宣传中是非常反面的角色,这首诗也一直被认为王明诿罪于毛泽东。然而随着一些内部档案的曝光,我们才发现:中共过去做过的坏事,最怕人提起,所以它就百般涂抹掩盖历史。
=================================================================
【共产党百年真相之中共假抗日】
林辉:中共吹嘘的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真相
2017-03-03
【大纪元2017年03月03日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在抗战期间,参加大的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与之相比,中共可以吹嘘的战役着实少得可怜。中共史书和宣传中反复提及的,且可以拿得出手的唯有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而前者的真相并非是中共宣传的那般,后者的主导者彭德怀还因此被毛痛批。/
24:06
“平型关大捷”中共是“逃兵”
平型关,亦称“平刑关”,在山西省繁峙县,音讹为“平型”、“平刑”,是通烨窨的要隘;西北连浑源县,东南接河北省阜平县界。
1937年7月,日军全面入侵中国,抗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8月20日,国民党召开国防会议,特将山西、察哈尔、绥远列为第二战区,以山西绥靖主任阎锡山为司令。不久,石家庄、张家口(今察哈尔张垣市)先后失陷,国军退守雁门关、平型关、阳方口(晋北要隘,在山西宁武县北二十五里)一带,晋北告急。
为确保兵家要地山西,牵制日军南下,国民党第十五军、第十八集团军(共军改编的,习惯上称“八路军”)均调归阎锡山指挥,负责巡守平型关以切断日军后方联络线。
很快,时任十五军军长的刘茂恩率部抵达太原。后来他曾将这段历史记录在《刘茂恩回忆录》一书中。当时刘将军因没见到去雁门关督师的阎锡山,就去见了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双方谈及了中共军队参战一事。对于中共是否会帮国军打日军,刘茂恩的看法是“八路军能帮我们打日本人?那真是日头要从西边出来了!恐怕待日本人打来,他们就会乘之而入,捣乱我们。”
当晚,刘将军即率军乘火车,转同蒲铁路北上至怀仁县;听说大同弃守,即下车赶往占领平型关以西一带阵地,依临泰戏山构筑工事。泰戏山在繁峙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上有平型关。刘将军以十五军占领平型关正面阵地,向东延长四十里,西至北楼口八十里,军部则驻在平型关后小冶镇上。左翼是第三十三军,占领大小石口阵地,而十八集团军(中共军队)则是协同参加左翼雁门关一带,因此在主战场正面没有见到中共军队的影子。
据刘茂恩回忆,在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主力进攻平型关及团城口(在平型关西三十二里)情况紧急时,林彪部潜藏在关右山区杨镇,没有给国军支援。9月23、24日,日军进攻,十五军给以严厉打击,第二营官兵均受伤,所幸第一营及时增援,予以夹击,才把日军打跑。
之后林彪获知敌军辎重队四百多人,多数徒手,少数步枪,在蔡家峪落后,遂以“以大吓小”的手法乘机出袭,虚幌一下就逃之夭夭,致使左翼雁门关战场出现空档。这导致日军从北楼口以西72里处左翼大小石口、茹越口堡(在繁峙县北六十里)突入,迂回威胁平型关国军的后方,使平型关战役最终功败垂成。
对于刘茂恩描述的中共是“逃兵”的回忆,中共的记述却是:在日军二十一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向前线西进时,进入了林彪的一一五师伏击地域。经过约6个小时的战斗,一一五师取得“首战大捷”,这就是所谓的“平型关大捷”。而取得平型关战役“胜利”后的中共军队,并不见增援国军,但彼时日军增援部队却不断来到,国军和日军再度发生激烈交火。在日军增援的当口,中共军队已经消失不见,究竟去了哪里,中共记述语焉不详。从其没有阻挡日军增援部队以及继续加入战斗看,刘茂恩称之为“逃兵”并不为过。
后来,中共在战报中称,歼灭日军1000余人;而日军的战报却称,在蔡家峪,日军亡167人,伤94人。刘茂恩将军回忆录中记载的是日军400多人。中共究竟在哪里消灭了1000多日军呢?很显然,中共在夸大战果。
更为可笑的是,1992年聂荣臻离世时,杨尚昆发表的悼词中居然称是聂指挥了平型关战役,并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因为林彪的“政治错误”,中共的历史也要被一再修改了。
“百团大战”遭毛痛批
中共吹嘘的另一个战役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当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时,驻守在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的八路军,在没有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或第二战区的作战命令和中共中央的批准下,由彭德怀主导发动、指挥了针对华北日本占领军交通线、据点、封锁沟为主的进攻战役,投入了105个团,俗称“百团大战”。
不过,实际战果并非是如中共宣传的那样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反而是日军损失较小,中共损失不小,还引起了日军的多次“扫荡”,中共二三年来建立的所谓“抗战根据地”几被扫平。
后来,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因此遭到了毛的批评,指其是“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的一大罪恶”。毛称“主动出击日军是帮了蒋介石。当时是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人三国鼎立,我们就是要让国民党和日本人斗个你死我活,而我们从中发展壮大。一些同志认为日本占地越少越好,后来才统一认识: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
毛的一番话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中共到底是真抗日还是假抗日、真发展,彭德怀亦为此付出了代价。
“百团大战”后,八路军部分单位退守延安,朱德亦回归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在朱德的命令下,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种植了大量鸦片,并卖到日统区和国统区,为中共的生存提供了资金保障。
假抗日的中共除了吹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和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确实也没什么可夸耀的了。
网络文摘
1937.9. 平型关战役部分资料
第二战区 第六集团军 第七集团军 配合作战: 第18集团军第115师
兵力:国民革命军:150,000人 八路军第115师:15,000人
伤亡:国民革命军:39,042人 八路军第115师:约500人
大日本帝国 板垣征四郎 东条英机(1937年9月20日离任,笠原幸雄少将接任)华北方面军 第5师团,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兵力:约20,000人 伤亡:2,952人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11日大同战斗失利后,于雁门关至平型关一线依托山脉与旧长城组织的一次对日抗战战役,失守后导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并再次失利。平型关战役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对付日军方面2个兵团约2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中国大陆所称平型关大捷或平型关伏击战,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师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来的首战及抗战以来中国的首胜,为平型关战役中的一部分。中共方面的战史称“九月二十五日……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的战果……”
1937年9月11日大同失守,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将中国军队撤至雁门关至平型关一线,因关内一带地势较平坦,关外却是山区,试图利用地形和旧长城固守,抵挡日军攻势。因此作战指导思想是以逸待劳“守土抗战”。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占领灵丘,22日占领东跑池,兵临平型关下;阎锡山得知日军西路援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正试图沿平行的山脉绕过平型关突破防线,遂作出一次较大的主动出击计划,策划25日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平型关下的日军,歼灭日军于关外,希望在日军援军抵达前,促使平型关下同样面临补给问题和重武器山区运输不便的日军第5师团溃败而扭转战局,缓解平型关正面防御的紧张局势,以巩固内长城的基本防线。计划由晋绥军郭宗汾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縂兵力15000人自西北出击,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东南出击。关内守军诱引日军第5师团主力从当面来攻,出关的3个师从两翼合围日军。
1937年9月23日,阎锡山以第6集团军名义下达“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当日仅115师执行了该计划。因日间日军以空中侦察跟踪中国军队动向,遂于夜间出击,出关袭击计划出敌不意,25日晨115师于乔沟伏击了相向而行的,于数小时内先后抵达的日军武装押运汽车队和辎重队两部,并击毙两部中佐指挥官,日军辎重队除7人幸存外悉数被打死。由于另8个团并未执行计划未出关及扩大战果,日军第5师团未受大的影响,仅暂缓攻势并派出部分兵力回防。随着29日平型关西北方菇越口被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辖下混成第15旅团攻陷,国军整条防线迅速瓦解,第二战区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并重新集结组织太原会战。对乔沟发生的战斗,中共党史称平型关大捷,国民政府当时亦加以宣扬,以淡化整场平型关战役战略上的失利。
多场防御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华北、西北的治权宣告结束,日军成功占领并取得山西大同一带的煤炭资源。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陆,进展神速。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亡华”。然而此时,中日谈判表面趋向缓和,日军却暗自向北平增援朝鲜军和关东军。
平型关古称瓶形寨,周围地形如瓶,在山西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相交界的平型岭下,雁门关之东。明朝时是内长城重要关隘。
参战部队
日本军队作战序列
日军参加战斗的部队包括华北方面军由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5师团和关东军由东条英机率领的察哈尔派遣兵团。
日军作战序列: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参谋长西村利温大佐),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后转往保定,未参加平型关作战),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司令官东条英机)(9月20日后由笠原幸雄少将接任),混成第1旅团(酒井镐次),混成第2旅团(本多政材),十川支队(十川次郎大佐),步兵第一联队,大泉支队(步兵第四联队第一大队为基干),第四野炮联队第一大队,旅团主力,步兵第三联队(汤浅政雄大佐),步兵第五十七联队第三大队(朝生平四郎少佐),独立山炮兵第十二联队第二中队,野战重炮兵西村中队,混成第15旅团(篠原诚一郎),北支方面军第六兵站自动车队,兵站自动车第二中队,兵站自动车第八十七中队
中国军队作战序列
中国军队参加平型关作战的是第二战区部队,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9月15日,阎锡山将部队分成左、右两个地区,左地区部队从东至西为第61、34、19、35军,司令官傅作义;右地区部队从东至西为第33、17、15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孙楚;第18集团军、第71、72师及新编第二师为预备军。
左地区
第35军:傅作义(自兼),第205旅:田树梅,第211旅:孙兰峰,第218旅:董其武,新5旅:安荣昌:伪蒙军反正部队,新6旅:王子修:伪“大汉义军”反正旅长,补充第2团:邓崇禧,炮兵第21团:李柏庆
第19军:王靖国,第70师:王靖国(自兼),第209旅:段树华,第215旅:杜堃,独立第1旅:陈庆华,独立第2旅:方克䣭,第66师:杜春沂。原为杜春沂独一旅(也称警卫旅)。改称第六十六师后,原编制未动,仍为原旅所辖第一团郭作霖和第二团赵德鸿两个团,仍然担任阎锡山及绥靖公署的警卫工作,没有参加忻口、太原等地的抗日战役。,补充第1团:刘效曾
第34军:杨澄源,第196旅:姜玉贞(阵亡),第201旅:王丕荣,第203旅:梁鉴堂(阵亡),炮兵第26团:刘彭祖
第61军:陈长捷,第101师:李俊功,第200旅:刘𩡝馥,新编第2旅:安华亭,骑兵第3旅:石玉山,独立第7旅:马廷守
右地区
第15军:刘茂恩将军,因战功升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64师:武庭麟,第191旅:邢清忠,第192旅:杨天民,第65师:刘茂恩(自兼),第194旅:姚天辰,第195旅:马祺臻
第17军:高桂滋,第21师:李仙洲,第84师:高桂滋(自兼)(该师25日凌晨2时丢失团城口阵地未上报,致71师、新2师,2个师辖8个团改变出击计划),第94师:朱怀冰
第33军:孙楚(副总司令自兼),第71师:郭宗汾 (该师4个团,为25日原计划出击之3个师之一),新2师:师长:金宪章,政战部主任:李民彝 (该师4个团,为25日原计划出击之3个师之一),第73师:刘奉滨,独立第3旅:章拯宇,独立第8旅:孟宪吉(10月1日改为第68师)守平型关,炮兵第25团:刘振蘅
预备队,第72师:段树华,第195旅
配合作战,红军改编国军第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编制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供给处长邝任农(该师4个团,为25日原计划出击之3个师之一),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政训处主任肖华,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344旅:旅长徐海东、参谋长为陈漫远,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为韩振纪、赵凌波、田守尧、常玉清、参谋长兰国清 (该团为预备队,25日下午林聂命其加入战斗以速决被围日军),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 (688团因24日为突发山洪所阻,未能参加平型关伏击战),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该团附115师骑兵营23日即受命东出平型关60公里,于驿马岭附近准备阻击涞源方向之第9旅团援军)
战役经过
“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一部分,前期总指挥是国军第六集团军杨爱源,后期总指挥为第七集团军傅作义,主力作战为国军第六集团军、第三十三军、第十五军刘茂恩和第十七军等,总共15万人;八路军协助防守左翼雁门关一带。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
日军在平汉线北段的进展,是与平绥线互相策应的。目的是想取石家庄攻娘子关,冀希与同蒲路南下的日军会合,再攻山西的心脏太原。中国国民革命军全力抵抗,但是兵员损失惨重。
9月中旬,日军第5师团被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截留在蔚县和平型关间,仅有一部分日军经过涞源向保定迂回。第十七军在蔚县、广灵、灵邱一带抵抗日军后,就和从石家庄调来的第十三军团第十五军会合,退守平型关和团城口。日军逼近晋北内长城,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线组织防御,决心与东线平型关当面日军决战。
9月下旬,同蒲铁路吃紧,日军察知雁门关国军工事坚强,于是集中力量专攻平型关。日军主力由涞源,另一部由广灵攻向灵邱之时,国军向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集结,目的与日军决战。中国第二战区第六集团军、第七集团军退守内长城的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一线,保卫山西腹地,除此,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一五师编入阎锡山所属第二战区急行军至晋北协同防守内长城一线。
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攻占灵丘。22日,攻占平型关西北的“东跑池”制高点。坂垣第五师团21旅在团城口与第十七军高桂滋84师部展开持续血战。至9月24日晚,第84师浴血奋战3天,伤亡2700余人。
9月23日下午5时,国军经过连日血战,已经精疲力尽,只能向司令部求援。孙、杨回复,援军24日上午10时到达。84师在援军即将到达消息的支撑下勉力苦战,然而10点仍未见援军。24日夜,84师官兵冒雨在水深齐腰的战壕据守,各方面都已濒临极限。25日凌晨,84师没等到援军,却等到粟饭原支队的突袭。25日凌晨2时,84师全线溃退,日军占领团城口。
更严重的是,84师撤退并没有报告,准备出击的郭宗汾第71师,以及准备伏击的林彪第115师全都不知道团城口已经失守。
日军运输辎重部队的调动及部署
攻占团城口后,日军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立即向板垣发电报告,板垣于4时回电祝贺,并为其增派1个步兵大队,同时要求21旅团立即攻占平型关后的大营镇。
此前9月19日晋西北下雪,23、24日降雨,气温骤降,三浦给师团发电,要求前送各种补给和大衣等御寒衣物。24日傍晚,第六兵站汽车队本部及兵站汽车第90、91中队运送弹药粮秣抵达平型关前线。具体兵力是:
本部,指挥官新庄淳中佐等官兵22人,汽车1辆;
兵站汽车第90中队,中队长矢岛俊彦大尉,官兵187名,汽车50辆;
兵站汽车第91中队,中队长中西次八少佐,官兵183名,汽车50辆。
以上共计官兵392名,汽车101辆,士兵中战斗人员为步兵168名,工兵13名,通讯兵21名,辎重兵78名,合计280名。配备武器为三八式步枪171支,三八式骑枪78支,一四式手枪31支,战刀5把;非战斗员为辎重特务兵84名,卫生兵10名,配备刺刀84把,另有18名军官,武器为手枪及战刀。
三浦旅团长鉴于卫生队所在的关沟和野战仓库所在的辛庄距离前沿阵地(在东跑池一带)较远,为了快速抢救伤员及运送补给,并以其车队战斗人员替换部分野战部队担任警戒任务,以便21旅团全部野战部队得以投入第一线,在征得新庄淳队长同意后,留下了兵站汽车第90中队5辆汽车、官兵11名;兵站汽车第91中队20辆汽车、官兵128名(包括中队长中西次八少佐及该中队自卫小队)担任关沟、辛庄警戒。
于是,准备25日天明从平型关向东经灵丘返回蔚县的第6兵站汽车队就剩下汽车76辆,官兵253名。其中本部有新庄淳中佐等22人,汽车1辆;兵站汽车第90中队有汽车45辆,人员176名;兵站汽车第91中队有汽车30辆,人员55名。此外,汽车队还载运了部分日军回送伤员,但伤员数量不详。
原本以上253名日军官兵将会是林彪115师9月25日全部可能的战果,然而第5师团部再接到三浦旅团长“天气变冷,急需补给”的电报后,又命令辎重兵第5连队第2中队将师团库存的军大衣和粮食、弹药交付给留在留在灵丘的21旅团后勤部队,由其补给21旅团。同时命令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去平型关前线执行联络任务,并从师团司令部护卫中队(第21联队第12步兵中队,中队长神代庄吉大尉)中抽出1个小队(第3小队,小队长高桥义夫少尉)担任桥本的护送部队。这支混成部队到达灵丘后向21旅团后勤部队交付物资后,辎重兵第5联队第2中队随即返回蔚县,而桥本顺正中佐则率领护卫小队和留在灵丘的21旅团后勤部队,准备于25日晨由灵丘向西前往平型关。
桥本部队具体兵力是:
步兵第21联队大行李,计官兵97名,马65匹;
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的大小行李,计官兵76名,马54匹;
步兵第21联队第2大队的大小行李,计官兵70名,马50匹;
担任护卫的步兵第21联队第12中队第3小队,计官兵49名。
桥本中佐本人,司机1人,随员1人,共3人。
以上共计官兵301名,骑兵乘马15匹,拖大车的挽马154匹,装载物资的大车149辆,另有桥本中佐乘坐的木炭车1辆。
桥本部队的战斗人员为辎重兵15名(全为骑兵,编制在行李队内),步兵52名(含第3小队的48名士兵和第21联队4名伤愈归队士兵),有三八式步枪40支,三八式骑枪15支,掷弹筒2具,轻机枪2挺。指挥官桥本顺正中佐和小队长高桥义夫少尉各有手枪1支,战刀1把;非战斗人员为辎重特务兵228名,有刺刀228把。
以上两部日军官兵总计554名,另新庄部队所载回送伤员数目不详。
这样,9月25日晨,在平型关和灵丘之间的乔沟设伏的林彪第115师就意外的发现相向而行的两支日军后勤辎重部队,分由一名中佐率领,竟然从东西两个不同方向先后进入了伏击圈。
八路军在平型关的战斗
战斗前夕
9月14日,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从平型关前线致电八路军总部彭德怀等,提出在平型关袭击日军。八路军总部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日军的作战命令。林彪第一一五师、贺龙第一二〇师遂支援第二战区作战。八路军采用游击战术,在战斗前夕,政工人员召集当地数千农民,向他们分发枪支,参加战斗帮助取得胜利。
9月23日,115师骑兵营在五台县东营村接到师部命令,限于明(24)日八时前,攻占倒马关,以阻日军东援之敌,确保平型关伏击战侧翼安全。其时(9月23日下午3时)骑兵营距离倒马关120华里,经过半天一夜急行军,24日上午七时接近倒马关,发现已有日军驻守。骑兵营立即发动攻击,半小时后占领倒马关,日军向涞源撤退。此战实为八路军抗日第一次战斗(比平型关伏击战早一日)。
9月24日10时,115师独立团先头连在白羊堡遭遇一支日军小队,先头连展开攻击,日军阵亡2人,余部退去。以上两次小型战斗使涞源日军第9旅团提高了警觉,抢在115师独立团之前于25日拂晓占领驿马岭隘口,给当日独立团的阻击战造成了不小困难。
9月25日 84师高桂滋部于凌晨2时擅自撤退,25日拂晓担任出击任务的郭宗汾71师突然遭到来自团城口方向的机枪火炮猛烈射击,郭军以为与高桂滋部联络欠当发生误会,并未知晓高部已自行撤走,造成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跑池一代阵地,被日军占领。郭宗汾只得仓惶应战,转而在平型关内阻击因高桂滋部撤退而被日军撕开的缺口,郭军由此损失三分之一,此时115师于平型关敌后的东河南以西地区伏击敌人取得优势胜利,保证了郭军主力未被日军包抄,占领了日军通往后方通道的阵地,使日军不敢轻易袭击郭宗汾部大营。至9月25日晨5点,聂荣臻率部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战斗持一直延续到27日白天,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
9月25日作战对象规模争议
平型关大捷 其实发生在乔沟,因当时地图标示不详,以平行关大捷上报。 根据朱德、彭德怀致蒋中正寝寅密电(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限三小时到。南京。大元帅蒋钧鉴:谨密。一一五师有(廿五)日八时进行战斗,至廿四时止尚在激战中,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
对于日军规模的讨论:
一种说法为:
9月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新庄中佐带领的“新庄自动车队”,至少2个中队乘约80辆卡车沿平型关至灵丘。这是第5师团作为日本少数的且当时外长城关内唯一的甲种机械化师团的绝大部分机动车辆,自动车中队本身既是运输兵员补给的组织,同时又是拥有步枪,机枪等火力的百数十人的战斗团体。随车载有伤兵和护士。在遭115师685团攻击,在队列前端的本部指挥官新庄淳中佐开战不久被打死后,抵抗了约4小时,见被三面合围后弃卡车和伤兵逃脱。而115师在清缴日军卡车时,有日军伤兵先假意投降,后反杀施以援手的八路官兵,最后这些伤兵在卡车中自杀或被随车一同烧死。
据矢岛中队的士兵森山伊之助在数日后的家信中载“我自动车部队一个中队约百五十名……我部坚守了约四小时,终于中队濒临溃灭边缘,不得不撤退。战死者共五十名,自动车也全部报废。此后我们退入山里……直至30日才被友军营救下山”。
同时步兵第21联队“辎重行李”队约400人驱百余辆三九式挽车(每辆三九式辎重车需1匹挽马和1名车夫,最大全重370公斤可载210公斤货物,在崎岖地段还需1-2名副手)沿灵丘至平型关相向而行。辎重行李队编成有:辎重车和以朝蒙籍日本兵为主的人力。护卫大车队的高桥义夫步兵小队52人在队列前端,另大行李队的骑兵15人也归高桥指挥在队列尾端断后。第21联队“大行李”即联队级部队所属的后勤单位约100人;第5师团参谋桥本中佐携少数司令部成员乘1辆燃碳(人工煤气)“运兵车”(按桥本级别本可单独乘小汽车)在队列前端引领辎重行李队。
据朱、彭载,这“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
9月25日午前10时、在小寨村附近遭到伏击的行李部队为第21联队第一、第二大队及联队本部的一部分大,小混装行李队,由“辎重特务兵”70名(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的报告,回顾中经常出现的所谓“骑兵部队”,实际就是行李队中几位乘马的伍长、班长)和高桥护卫小队的15名步兵。此外还有5名病伤后归队的士兵、和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一行7名,合计为97名。装备有三九式辎重车42辆,駄马、挽马合计70匹、外有下士官、班长骑乘、传令用的军马数匹。
西段战场在关沟村东约两公里前后的乔沟西侧地段,日军兵力为两个自动车中队(新庄自动车部队的正式名称为“北支方面军第六兵站自动车队”,其本部配置于北支方面军管区兵站(后勤)部之下。)的约350余名司机,助手。从关沟村出发驶向灵丘(从前线向后方),目的是运输援军。曾得到前线回援的一步兵小队的援助。
否定有朝鲜兵、女护士之说。
新庄自动车部队的正式名称为“北支方面军第六兵站(当时派驻张家口)自动车队”,由本部和七个下属中队组成。自动车中队由中队本部(定员15人,含行李队)和下属的三个小队,1个修理班(定员16名)组成;定员183名;配有有9辆乘用车、1辆三轮摩托、65辆九四式六轮自动货车;配备步枪114条,軽机枪2挺。小寨村伏击战中,本部长新庄淳中佐和中西学大尉中队长、矢岛俊彦中队长指挥两个动车中队与八路军115师李天佑686团激战4个多小时。新庄本部长于9月24晚随同矢岛中队从蔚县前往平型关口前线而陷入战斗。矢岛中队参战兵力为中队全员176名、输卒(辎重特务兵)15名、新庄自动车本部7名。另外还有从关沟村来援的第21联队第3大队第12中队的1个小队的歩兵。
9月25日战斗过程
115师得知日军辎重行李队进至蔡家峪,于是在乔沟设伏,该地区道路狭窄,雨后路面泥泞,日军机动性大减。晨7时许,该部日军全部进入115师主力预伏地域。林彪得知日军有辎重队400多人,在蔡家峪落后,“多数徒手,少数步枪”,于是袭击辎重部队。林彪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先放过日军先导部队(高桥步兵小队和桥本的座车),然后以枪械突击辎重行李队本队。日军派出一部企图抢占公路西北侧制高点“老爷庙”,掩护突围。115师本在战场东南,一部越过公路,大部占领公路东侧,伏击部队两面攻击日军,将日军压制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狭谷之中。此时新庄自动车队抵达,听到枪声但与辎重队未碰面,也从西面向老爷庙所在高地反复“猛烈冲击”,遭击退。。此役或有认为毙伤日军500至1000人,又有认为日军伤亡200余人。桥本和新庄两名中佐都在战斗中被击毙。其中日军自动车队并未遭到全部歼灭,在受到严重打击后,弃卡车与辎重车突围。日军辎重行李队伤亡占较大比重,可考脱逃人数为7人。日军退败后,卡车尽毁,大车连同辎重被115师缴获。 同为中佐,桥本顺正的陆士学年虽然比新庄淳低两级,但因为毕业于陆军大学校,又是师团的作战参谋,所以比新庄更前途有望。若不死亡,1945年前会晋升为陆军中将。
战斗后115师分出一部建立根据地,主力转入广阳地区进行广阳战斗。10月17日,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总结了12条与日军作战的经验,10月27日发表在《解放》周刊。
在乔沟伏击后,115师杨得志团和李天佑团还顺势继续向西袭击了平型关日军后方关沟和辛庄的卫生所和野战仓库,在不见友军配合的情况下没有固守,随即撤退。
9月25日阻击援军
得知受袭后,板垣征四郎立即令在平型关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第3大队所属4个中队(非满员,欠4个小队)约1000人,驻扎在蔚县、涞源的42联队的2个大队和第9旅团1个联队共约6000人,分别从西,东两个方向增援受伏日军。两方援军又受115师阻击,至28日才再度进入乔沟。
关于西面援军,日本1973年出版的《浜田联队史》记载:“(25日)汽车一过关沟村即与敌遭遇,当即火速下车,令吉川中队向北边高地,内藤中队向南边高地,橘机枪中队协助龙泽中队从中间平地进行攻击。然后敌人以迫击炮、重机枪猛烈射击,兵力看来也比我方多十几倍(115师关沟阻击部队实为685团2营第5、6连和3营第9、10连,共计仅4个连)。尤其吉川中队正面之敌举起军旗、吹起军号,士兵各自扔出手榴弹,反扑过来。我方寡不敌众而毫无办法。”——“9月28日龙泽中队得到友军的支援后,勇气百倍再次继续前进,此时遇到意外情景,刹那间,所有人员吓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才知道行进中的汽车联队已遭到突袭全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就倒着一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日军第3大队战报说,9月25日奉命救援乔沟的4个中队,第九中队(龙泽,欠一个小队)6死21伤、第十中队(吉川,欠一个小队)4死5伤、第十一中队(内藤,欠两个小队)3死31伤,和第十二中队(橘机枪中队)25死3伤,放弃救援原地固守,直至115师打扫完战场并撤走两天后,该部日军援军才敢进入乔沟,收葬阵亡日军尸体。有大陆学者对日军第三大队上报伤亡数字存有质疑,主要集中于两点,“机枪中队何以战死人数多于步兵中队”以及“如若伤亡如此之小,何以该部援军当天即原地固守不敢继续前进救援受困汽车队”,尤其吉川中队,仅阵亡4人伤5人即“毫无办法”,于常理不合。
关于东面援军,被由杨成武率领的115师独立团分别在灵丘以北的白龙须沟,灵丘以东的驿马岭所阻击。根据杨成武本人回忆,在驿马岭“遗弃着各种姿势的敌尸(日军)三百多具”,在白龙须沟则根据当地人回忆“打死日本兵40多人”。9月25日下午4时林彪电告杨成武“你团已胜利完成打援任务”,因当时独立团尚有5个连作为预备队未用,杨成武即命全部出击,日军因无法判断当面敌军多少,当即脱离战斗撤回涞源县城。此战日军称其阵亡仅2人,旅日学者姜克实对此完全采信,但基于同样理由,有大陆学者亦质疑第9旅团何以仅遭受如此之小的伤亡即放弃救援被困日军。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
日本第五师团的一部兵力进攻平型关失败后,关东军从察哈尔派来的兵团就在九月二十九日突破菇越口,威胁平型关的华军后方。三十日,平型关的中国军队向五台山、代县之线撤退。
战况中期,日军司令官板垣征四郎急令蔚县、涞源的日军向平型关增援,遭国军115师独立团阻击于灵丘以北、以东。两军在此战斗互有伤亡,其中,日军阵亡三百余人。随后,国军集团军随后攻击东跑池的日军,但防守此线的第2战区国军作战失利,且因突入太深而被日军包围,国军团长程继贤等千余名官兵阵亡。东跑池的日军于黄昏由团城口突围。
日军攻占繁峙
27日,日军混成第15旅团攻占繁峙县北、雁门关以东的茹越口长城阵地。28日,中国守军第203旅反冲击失败,旅长梁鉴堂阵亡。29日,日军向二线阵地铁甲岭进攻,守军经惨烈战斗至11时被突破,第34军撤向繁峙,日军随即展开追击。中国独立第2旅受命抢占茹越口侧翼的五斗山,被日军击垮后西撤代县。29日夜,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追击部队占领繁峙县城,并袭击了正经过繁峙东进的中国第35军一部,城内的中国第34军军部退至峨口。至此,日军遮断平型关正面中国军队退路,将平型关附近阎锡山等部阻隔在繁峙以东。当日深夜,阎锡山得知五斗山反击失败,深恐日军切断其经峨口至五台山的退路,遂命令内长城防线各部向南转移至忻县、忻口间组织防线保卫太原。30日,占领繁峙的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进占代县。中国守军从内长城防线撤退后,东面的日军第21旅团进入大营镇。
日军相继攻下重镇包头。平绥铁路作战结束,日军完全控制内蒙,并解除其华北主力进攻河北、山西侧翼威胁。至此日本军已经向中国战场投入26个师,共约50万人。
伤亡人数
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斗):
根据国民政府资料,在平型关战役中,国军毙伤日军2,952人,中国军队伤亡39,042人。
而日本的姜克实教授根据日方资料得出结论为:日军死伤1,506名。
平型关(乔沟)大捷:
中国大陆目前官方版本为:平型关大捷用时仅一日,115师共毙伤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马车200余辆。担任钳制、阻击任务的第115师独立团,截断涞源、灵丘之间的交通线,在腰站地区打退日军增援部队的多次冲击,歼敌300余人。中共有四种说法:500余人、1000余人、3千余人、万余人,115师伤亡500余人。彭德怀在42年的一份报告里说缴获的完好步枪仅一百支。
根据朱德、彭德怀致蒋中正寝寅密电(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限三小时到。南京。大元帅蒋钧鉴:谨密。一一五师有(廿五)日八时进行战斗,至廿四时止尚在激战中,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
而日军的战报称,在蔡家峪,日军167人死亡,94人受伤。蔡家峪位于115师伏击圈的东侧尽头,是桥本部队进入伏击圈的入口,距离平型关9.48公里。某些文章称蔡家峪距离平型关60公里的说法不正确,应当是混淆了115师独立团阻击涞源日军援军的驿马岭。
个人研究者对平型关大捷的见解有:
中国大陆的杨奎松则认为,115师歼敌数百人
领受日本外务省特别津贴的日本冈山大学近代史教授姜克实根据日本方面的战报和新闻报道统计出日军在乔沟伏击战中死伤约240人(死165人),在腰站阻击战中死2人伤9人。腰站阻击战即驿马岭阻击战,115师独立团与第9旅团援兵9月25日在此地激战竟日,死2人伤9人殊不可信,然姜克实教授对此予以采信。
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斗):
1938年9月30日,聂荣臻致“毛朱彭”的电报: 截至当时缴获如下:
甲、廿五日汽车76、摩托车3、廿九日获汽车三辆,共82辆
乙、七生(70MM)的山炮弹2788发、七生五(75MM)的炮弹52发、引火4、92小型野炮一门
丙、步枪弹3595发、机枪弹6700发,内有400发不通用
丁、步枪172支、短枪13支、轻机枪共4挺
戊、洋马15头、骡驴3匹
已、防毒面具共百余付
庚、我三个团吃两天的给养及其他行李文件物品颇多
辛、工作器具十八个
即送胜利品炮及弹共百余牲口准备运衣服之牲口运送石咀请派人接受
六八五团作战对象为新庄自动车队(含兵站汽车90中队自卫小队)和21联队步兵第3大队援军,枪械装备相对较好,缴获也最丰,上报师部“缴获步马枪111枝,手枪1支,卜壳枪1支,轻机枪10 挺,刺刀4把,马刀1把,步马弹4200发,其他弹1500发。”并附报该团部分营连“缴获的胜利品不登记,打埋伏”,故“此次缴获“(统计)很慢”。
而伏击桥本辎重队的六八六团则缴获武器不多,因辎重部队“多数徒手”,因此击毙数量虽多但缴获武器较少,六八六团主要缴获报告为“200辆大车,数十匹马及大量军用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军用品中的日军黄呢子大衣,115师战后各首长基本人手一件。1938年2月林彪奉命率115师师部和343旅由晋东北南下到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3月2日带师直属队途经隰县以北千家庄时,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当地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观察后立即报告班长,班长判断其为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林彪中枪落马,子弹从右腋经左侧背穿出,伤及肺和脊椎骨,从此留下终生未愈的植物神经紊乱症,并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林彪在平型关战役中被流弹击中,伤势不轻,所以前赴苏联治疗和养伤,但医治不理想,自此一生很容易患感冒,神经方面病征又多。
六八七团作为预备队仅在25日下午13时到15时间投入扫尾战斗,因此未有单独缴获报告。
六八八团因24日夜突发山洪未能抵达战场,故无缴获。
独立团附师骑兵营在平型关以东60公里处的驿马岭一带阻击东路援兵,缴获上报不详。
总体而言,115师上报国军总部的武器缴获战报有不准确之处,以上只提供一个大致情况。
115师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因有记者照片为证属实。
聂荣臻报缴获九二式0.2吨70mm步兵炮用炮弹2788发,和四一式0.5吨75mm山炮用炮弹炮弹52发,共约3000枚;有称缴获的九二式无炮弹,辎重中却另有大量73mm炮弹,而日军火炮中无73mm口径品种,盖当时士兵未能将70mm炮弹成功装入九二式火炮,故误认为两者不配套。
另有称“缴获步枪千余支,以及大量军用物资”,而朱德曾说“只缴获了100余支完好的步枪”,主要在于步枪(上报千余支,实际约200余支)。
另聂荣臻报中未提及日军黄呢子大衣,后照片和林彪被枪击事件证明有一批军大衣。牲畜数量也远小于辎重队维持运行的数量。只是30日的一个不完全统计。
另上报缴获机枪20余支,掷弹筒20余只,有称掷弹筒可能没有。
影响
1937年9月26日,115师参谋处发出告捷电。 国民政府领袖蒋中正致电祝贺嘉勉,称“二十五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国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欧美、东南亚媒体也报导了第18集团军115师胜利的消息。何应钦与蒋中正对忻口会战期间八路军在雁门关战斗和夜袭阳明堡战斗中取得的战果予以肯定和表彰。
10月27日,在五台山建立晋察冀边区军区司令部,由聂荣臻任司令员。由于上海战事扩大,日本大本营命令华北方面军迅速完成平汉、津浦线北段作战任务并占领太原,以抽调兵力增援上海。10月21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从河北石家庄沿正太铁路分两路进攻山西。日军右纵队强攻河北井陉娘子关,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依工事顽强抵抗。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第一次与日军作战,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林彪对八路军作战方针的观点都有所变化。战前,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应分散部队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林彪在会议上则认为应集中部队打运动战为主的正规战。平型关与日军一战后,林彪认识到日军是远远强于内战对手的敌人,不再坚持正规战,他认为以八路军的条件,“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相关评价
中国国民党认为: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仅战半日,未依中央指挥切断日军运输线,并未确实达成支援、配合国军一线作战的辅助角色,使敌人援军(日军驻蔚县42联队二个大队)随后又加入战场(115师26日撤离)[。115师仅袭击小股辎重队,对于正与国军血战中的日方主力视而不见,未依国府中央指挥脱离战场,之后又违反国民政府军委会规定:“战况之报导不得公布国军番号”。
民国26年8月24日中华民国战时军律:
第一条 不奉命令无故放弃应守之要地,致陷军事上重大损失者。死刑。
第二条 不奉命令临阵退却者。死刑。
……
第八条 敌前反抗命令,不听指挥者。死刑。
平型关战役一个月后蒋中正则在日记中留下:
1937年10月25日: 共产党之投机取巧,应切实注意。此辈不顾信义之徒,不足为虑,吾当一本以正制邪以拙制巧之道以应之。
领受日本外务省特别津贴的旅日学者日本冈山大学日本近代史教授姜克实称:“对比60,000名国军在一周间毙伤日军1266名(内死亡,失踪380名),和6,000名八路军在一天内毙伤敌240(内死亡165名)的战果,相对来说,不管是在毙伤敌总数面,还是歼敌(死亡)比率面,八路军比起国军来说,的确出色。特别是歼敌比率(165/6000:380/60000)和局部战斗的结果—初战获胜,部分歼灭战—比较之下一目了然。称之为“平型关大捷“当然无可非议。” 问题是在战后,当“宣传“的政治意义消失后,应实事求是,根据历史记录还原历史事实,除去宣传中的水分。更不要只提“平型关大捷“抹煞“平型关战役“,忽视,贬低担任全部正面战场作战,在平型关口附近血战一周之久的国军(晋绥军)部队的抗日事迹。虽然,晋绥军部队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其在日军眼中永远是平型关战役(内长城线附近会战)的主角,是令人敬畏缅忆的强敌。
其实,平型关战役的主力根本不是八路军而是国军刘茂恩将军率领的第15军,整个平型关战役是由刘茂恩将军亲自指挥的。中共宣传的所谓“平型关大捷”其实是“蔡家峪伏击半徒手小股辎重日军得手的小战”,“平型关”及“大捷”不过是中共为欺世盗名,隐瞒其擅自逃离主战场的罪行而故意夸大事实的说法。
而这种欺世盗名之所以能够实施,也是中共钻了国府军委会规定的漏洞。照国府军委会规定,为保守军事秘密,战况之报导不得公布国军番号,故国军在淞沪及各地战绩,从未发表番号,刘茂恩将军之15军的英勇作战,亦复如此。只有八路军则不顾国家机密,违反此项规定,故意发表自己番号与战绩向全国报导宣传,以达到扩大影响、欺世盗名之目的。
真实的平型关大捷与刘茂恩将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
林彪“平型关大捷”究竟歼灭多少日军
中国大陆传统的教育与宣传中,“平型关大捷”指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3个团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它是中国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历史果真是这样吗?
此役按林彪最早版本的电报的说法是歼敌辎重队一个大队。按正常编制,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应为八百人左右。
日本陆军每个野战师团的兵力编成为:两个步兵旅团(每旅团辖两个联队,每联队辖三个大队,每大队辖四个中队)、一个骑兵大队(辖三个中队)、一个炮兵联队(辖两个野炮大队、一个山炮大队,每大队辖两个中队)、一个工兵联队(辖两个中队)、一个辎重兵联队(辖两个中队)。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是日军战斗部队一个大队辖四个中队确有800人,可是辎重队只有两个中队400多人。丙种师团(用来对付八路军的师团,人少,没有重武器)辎重兵队,人员更少为370人。而且日军的大队、联队和旅团都没有辎重队的编制,只有师团才有。战争中,部队每天给养弹药消耗很大,辎重兵第5联队(即第五师团辎重队,长官原田真一大佐)要向师团下属的两个旅团和师团部提供补给,不可能全部出动为21旅团补给。退一万步讲,就算辎重队全体出动,也只有400多人。离1000人或800人相距也太遥远。
日本鬼子有个毛病,爱做笔记,所以他们的军史资料非常丰富。不要说师团,就是联队、大队也有详细的战史,逐日记载他们的位置、部署和战斗。稍微大一点的战斗不仅记载详细经过,还有非常精细的地图。按照他们的记载,1937年9月25日拂晓,日军21旅团全部作战部队都在其他地区执行任务,没有派去保卫补给部队。八路军早在9月26日拂晓就已经撤出了战斗。而根据《滨田(第21)联队史》记载:9月28日第21联队的第3大队才到达115师歼敌的战场,他们只看到车辆的残骸和尸体。9月25日战斗发生时他们还远在灵丘。
战斗发生五年之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才在中共党内承认平型关战役的实况。彭于1942年12月18日,在太行区营级及县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的报告”,他说:“关于群众游击战,是从平型关战斗之后,更加认识到其重要性。平型关是一次完全的伏击战,是敌人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但是结果我们没有能俘获一个活日本兵,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党内秘密刊物“真理”第十四期。)
那么到底八路军歼灭了多少敌人呢?
首先根据常识判断,考虑到还要为第9旅团和第五师团部提供给养,日军辎重兵第5联队派出为21旅团提供给养的人数应为全队的1/3最多1/2(一个中队)的兵力,即100~200多人。
让我们再参考敌方(日本)和友方(国民政府)的资料。
日本战史专家详细考证了军史和参战老兵的回忆后对平型关战斗作出的结论是:“1937年9月25日拂晓,日军21旅团全部作战部队都在其他地区执行任务,没有派去保卫补给部队。中共的所谓伏击战是日本战史中没有伤亡记载的小战斗,但按中共的记载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击战,若真的那样,也只可能最多打死二百个日本运输兵。”
日人儿岛襄着《日中战争》中称,在平型关战斗中,日军亡167人,伤94人(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这个数字也和上述推断相符。
再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资料: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高参在山西前线协助工作的徐永昌、林蔚深入前线核实后,给蒋委员长密电称八路军歼敌两百余人(大陆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引用了此电),与日方的资料相符。
其实,115师的平型关之战,是国民党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它是八路军打响抗战的第一枪。实际上,林彪指挥的部队在山西东北部平型关,只打了一场埋伏战,伏击日本一支运输队的尾巴。那么为什么八路军名声大噪,其他歼敌人数和自己伤亡远在八路军之上的国军部队反而默默无闻呢?
台湾学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就作战经过与伤亡情况而论,高桂滋部伤亡倍于八路军,足见高军作战之英勇,但当时高军没没无闻,对林彪115师则夸大宣传,国内若干报章亦为中共之宣染所蒙蔽,称之为平型关大捷,竟喧嚷一时,究其原因,则基于下列两点:
其一,照国府军委会规定,为保守军事秘密,战况之报导不得公布国军番号,故国军在淞沪及各地战绩,从未发表番号,高军之英勇作战,亦复如此;惟八路军则不顾国家机密,违反此项规定,故意发表自己番号与战绩,向全国报导宣传,以达到扩大影响之目的。
其二,八路军参谋处致各报馆之告捷宥(廿六日)电,故意夸张其所伏击之敌军为万余人,致各报均为所惑,竞相转载,原电称:《大公报》鉴:“九月廿五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勉无前,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以北之辛庄、关沙、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敌官兵被击毙者,尸横山野,一部被俘虏缴械,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他军用品甚多,正在清查中。现残敌溃退至小赛村,我四面包围中。八路军参谋处。宥。”
由此可见,中共所称“缴获步枪千余枝”,亦系夸大十倍之宣传,由此亦可测知平型关战役的真相了。平型关战役,如与淞沪、台儿庄、长沙等廿余次大会战相较,真是根本无法相比。
台湾学者进一步指出:从上述三项资料看,从“与敌万余人激战”,到“歼灭敌人三千多”、“歼敌一千多”,到底何者是对?而实际参与平型关战役的军队,有国军,亦有受编为国军之共军。国军实为主力,为第十七军高桂滋的84师高哲、第21师李仙洲;第十五军刘茂恩的第64师武庭麟和刘茂恩自兼师长的第65师,以及刘奉滨的第73师,共计六个师。9月26日的平型关之战,中共第115师主力曾参加对日辎重的截击,也是他大吹大擂对外宣传的第一次战斗。从整个战役看来,中共115师只是担任对敌辎重伏击任务,无论战果如何,其在整个战役之地位及价值,与其他六个师相比,是不能等同的。而中共史家把平型关战役写成共军的“大捷”,并谓“打破了所谓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必胜信念,八路军从此声威大震。”这完全与历史事实不符。
八路军包围歼灭的只是日军非战斗补给部队,根本没有包围日军战斗部队。这是场小仗,打的也不是战斗部队,而且据林彪说大部分敌人在睡觉。林彪一九四一年在苏联治疗枪伤时向共产国际报告说:“在日本军队跟国民党军队开战时,我不止一次请求中央同意出击日军。但没有接到任何答复,我只好自作主张打了平型关那一仗。”
但公开地,为了宣传,中共把平型关之战夸张成一场巨大的胜利,证明共产党比国民党更热衷抗日。“平型关”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虽然平型关打死的日本人最多不过一两百,但这是中共在抗战前期几年中打的一次稍具规模的仗。林彪三年后报告共产国际说:中共“直到今天还在用这场战斗做宣传,我们所有的文章里都只有这场战斗好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