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Uncategorized
-
建議(征求意見)
建議(征求意見) 各位民國力量同道、團體和組織: 為了顯示民國力量的存在和聲勢,也為了民國力量的進壹步集結, 我們建議在line上設立壹個平臺,可稱為民國力量交流和協調平臺。 此平臺除了互相聯絡,交流和探討相關問題之外,嘗試做壹件務實的事情: 若遇到重大事件和問題時,舉行網絡會議達成基本共識,委托某位或某幾位同人或某團體,起草文件,經平臺上各方討論、修改,得多數認同後,聯署發布。同時動員所有人力,傳播和轉發,眾人拾柴火焰高,造成民國力量壹致立場和意見的覆蓋性展示。籍此使民國力量逐步融合成廣為人知的,真正的政治力量。 待條件成熟,選擇某合適地點,組織會議,面對面商榷關鍵議題。 中華民國公民聯盟 2023年7月25日
-
從秦剛失蹤談起
從秦剛失蹤談起 秦剛從公眾視野中已消失了近4周時間。網絡上流傳著種種版本,我們不想,也不可能推敲出真實版本。外交部發言人對秦外長的話題閃閃爍爍,言不達意,唯恐避之而不及,可以印證,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物就這麼不明不白地長時間“蒸發“了。 有網民感歎:如此這般的大人物說失蹤就失蹤,那作為人礦的寸頭草民還不是當局可以隨意拿捏的? 也確實如此,被隨意失蹤者無以計數,因為很多知名度不高的民眾,外界很難知道詳情。但即便是高度知名的人士也不能免於被失蹤。 其中最駭人聽聞的是:著名律師高智晟經過十多年的關押、判刑、酷刑、被失蹤的苦難之後,最後一次失蹤又已經超過一千八百天了!他在磨難中寫下的自傳《絕不屈服的信念:高智晟的十年酷刑和對中國未來的信心》,美國律師協會(ABA)正式出版了英文版。前歐洲議會副主席愛德華茲.麥克米蘭斯科特特別為新書撰寫序言。當局居然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讓這樣一位受到廣泛關註的律師長期失蹤!真是體現了: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嘴臉。 可悲的是,許多民主國家的政要還舔著臉向施暴者致敬,這兩天,世界上最強大國一百歲的名人還屁顛屁顛的去紅朝為魔頭添花,也受到隆重奢华的接待。 我們以為,如果民主國家的政要真正珍視、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都應該在於中共國官員打交道時,提出要他們交代高智晟的下落。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如此稍微动动嘴,這流氓就混不下去! 而對秦剛也應發出同樣的提問,不是因為他位高權重,而是因為他也是人,也應有基本的人權。不論是什麼情況,不論是什麼版本,都不能被無端失蹤和「蒸發」。 當然,人們會關註情人、私生子之類的趣聞。但,關註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理應是更重要的! 公聯 評論員 臻言 2023年7月20日
-
加息与降息:一个非凡的历史时刻!
編者按:這篇短文,言簡意賅,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人們:危機已經在敲門!民國力量的同道,亟需作努力,推動變局的發生,並發揮影響力,使轉型中的淪陷區盡快進入憲政民主的軌道 公聯編者 2023年7月20日
-
危機的序幕由中共自己打開
危機的序幕由中國自己打開 ——讀《美印聯合聲明》有感 資中筠 編者按:資先生已屆鮐背之年,看淡了生死荣辱,曾杜鵑泣血般對中共提出六點建議,推心置腹,猶如卞和獻玉,勃蘇哭秦。可惜中共中樞一葉障目,根本讀不懂。先生的話,都白說了。嗚呼哀哉! 先生說的都是真話,長遠看,先生觀點,對國家民族有利,對肉食者也是有利的。人之至真,其言必善。前有周有光老人是這樣,說了許多不怕死、不怕戴帽子的真話,然後從從容容走了。後有任志強先生,敢觸龍顏,陷囹圄而無悔。 資先生剛剛寫一文:危機的序幕由中國自己打開——讀《美印聯合聲明》有感。(編者註:中共不等於中國,改成危機的序幕由中共自己打開似乎更確切) 唱衰中共的言論無以計數,但像資先生這般有根有據,鞭辟入裡的遠憂,絕非杞人憂天。 撫今追昔,中共國錯失了成為文明大國的機遇,還毀壞了寬鬆、優厚的國際環境,自陷絕境。 習老大召集一班小弟討論財經問題,開出一摞藥方。旁觀者看出,那是庸醫下藥。對餓得拉不出屎的人開了一堆瀉藥。 中共不等於中國,危機的序幕由中共自己打開。內外交困,是當今中共中樞的寫照。資先生的文章有一葉知秋的蘊含,諸君如仔細一讀便能品出:危機已在敲門。 中共因其邪惡的本性,天然與文明世界及普世價值為敵,中國要成為世界文明大國只能有待於重建的中華民國。 中共的垮臺正在加速,這其中雖然有民國力量和其他反對力量潛移默化施加的影響,但主要是中共自作孽的結果。問題是,面對中共的垮臺,民國力量準備好了嗎?答案是:沒有!如果中共在短時間內垮臺,民國力量有能力把中國推向王炳章先生所說的重建中華民國這個:既簡單﹑又方便的途徑嗎?答案同樣是:沒有! 因此,民國力量的個人和組織都應該意識到:當務之急是盡快集結成真正強大的組織和勢力!促進變局的加快到來,並且在中共垮臺後發揮影響力,使轉型中的淪陷區盡快進入憲政民主的軌道。否則中共垮臺後的淪陷區,將可能跌入四分五裂、動蕩不安的深淵!民眾的苦難將難以名狀! 公聯編者 2023年7月20日 耐心讀完《美印聯合聲明》,為之驚嘆。不得不說,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再怎麽強調也不為過。當前國際註意力都在俄烏戰爭或俄羅斯「兵變」事件上,對此關註不多。其實,這件事對中國之影響無可估量。 《美印聯合聲明》,從某種意義講,是中國政府一連串的錯誤的決策,把中國有地緣紛爭的印度,推向美國。如今,印度和美國已經結盟,他們綁到一起,中國沒有好果子吃。美國是世界的霸主,300年內無法撼動,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平均年齡比中國年輕15歲,充滿蓬勃朝氣。僅僅一屆政府,就把經濟規模從世界第八推到第三。幾乎一年超越一個國家。到莫迪幹不動的時候,把中國拋在後面的可能性,誰也不可否認。 印度稅收是中國的1/4,卻做到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卻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家,生產190%的糧食,占世界糧食市場25%的份額,要知道,中國面積是印度的4倍,卻是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國。真不知道,印度人是怎樣做到的。 美印聯合聲明,讓我首先想到了日本。這一聲明的意義等同於冷戰初期,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基點從「扶華製日」轉為「扶日抑華」。大家知道,日本是二戰中美國的頭號敵人,希特勒德國都沒有進攻美國,日本人卻做到了。中國是美國最好的盟國。可是,由於中國政府采取了錯誤的聯蘇反美之國策,與蘇聯這個無征信的流氓國家結盟,結果被蘇聯當炮灰使用,在朝鮮戰爭中,一個飽經戰亂的農業國與聯合國軍也就是全世界發達國家作戰,元氣大傷。蘇聯慫恿中國作戰,一方面賣軍火給中國,一方面繳納聯合國會費打擊中國。蘇聯是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可以製止聯合國軍的行動,可是,他不行施,眼睜睜地看著聯合國軍把中國軍隊按在地上摩擦,他賣軍火給中國,然後回過身子控製中國。可是,最高領導人看不出來。 日本人180º的華麗轉身,從美國在亞洲的第一敵人變為首席朋友,因為美國的扶持,國家從廢墟中一躍而起成為現代化國家。 簡單說來,二戰結束時中國是美國在亞洲第一盟友,而且獲得美國人普遍的同情和好感。美國政府在亞洲的戰略是扶持和依靠中國,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直到1948-1949年,美蘇冷戰高漲,兩大陣營劃分已成,美國感到國民黨是扶不起的阿鬥,中共全面勝利在即,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難望中共取得政權後會走鐵托道路,大概率是追隨蘇聯。於是決定拋棄中國,確定日本為亞洲戰略依靠對象。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關討論過程和最後決策的白宮文件均已於1970年代解密)。此時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民主改造基本完成,認為已鏟除軍國主義土壤,其他方面不再繼續,而且扭轉方向。例如停止對財團的限製和裁汰,轉而采取大力扶植日本經貿……等一系列措施,結果成就日本繁榮富強,不必贅言。 20世紀60-70年代中蘇交惡實實在在富有戲劇性,中蘇論戰完全是沒有必要的蝸角之爭,痛定思痛,讓人牙疼。爭的是什麽誰是馬列主義之正統,什麽是修正主義,列寧主義的真諦,共產主義怎樣實現,革命接班人的條件……,我認為是中方歪打正著之後,七十年代初,蘇聯欲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美國緊急聲援,出現了中美聯合反蘇的局面,蘇聯解體後,鄧小平極其敏銳,抓緊與美國搞好關系,繼續了一段黃金時期,中國獲得難得的窗口期迅速發展,自不待言。僅當時培養的留學生,現在是中國科學技術的脊梁,正如抗戰期間和以後,蔣介石派到美國的留學生支撐了中國「兩彈一星」(23個功臣中22個留學,18個留學美國,於敏一個沒有留學,但是,他的老師是留學美國的)一樣,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和把中國拉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獲利無限。再以後的曲折變化,有目共睹,個中緣由,姑存不論。 印度與日本原來的處境不同,一直標榜中立,在美蘇(俄)之間搖擺,而且內部復雜,其發展前景不被看好,美國在印巴沖突、印中沖突中並沒有確定選擇印度。你印度在美蘇爭霸中中立,我美國在中印沖突中也中立。應該說,美國對中國並不比印度近,這是鄧小平的遠見卓識。 近年來形勢變化,美國明明白白偏向印度,開始疏遠中國,現在是打壓中國,弄不好還要摧毀中國。美國發明了新提法,把「亞太」地區改成「印太」,亞洲太平洋地區,好像中國不存在一樣。有意轉向印度,支持印度。其內部決策考慮的過程要待檔案解密後了解詳情。現在一紙聲明,說明雙方均已下定決心,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美國在亞洲的重點戰略夥伴。印度成了第二個日本,印度的騰飛指日可待。這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卓越智慧的提現。他竟然享受了丘吉爾當年的殊榮:在美國國會發表兩次演說,第二次演說,掌聲震耳欲聾達79次,其中15次全體起立,可見美國對印度的熱愛到了什麽程度。要知道,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時候,印度還不是獨立的國家呢。可是,如今的印度竟然成了美國的盟國,而中國卻成了美國必欲除之而後快的頭號敵人。 《美印聯合聲明》的內容之廣泛,幾乎涵蓋了當前飛速發展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所有領域,既有原則又有具體細節。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有幾點特別值得註意: 其一,諸多條款都是關於科技、信息合作共享,這在方今人類面臨大變局的關鍵時刻,其重大意義不言自明,特別是聯想到美國當前對中國在這方面的限製,對比鮮明; 其二,意識形態方面印度明確承認普世價值,並且承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說明印度作為東方古老大國,並不認為與其一貫強調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相矛盾;而這正是中國政府所拒絕承認的。 其三,在一系列敏感或次敏感的國際爭端問題上印度改變了原來曖昧態度,認同美國的立場,特別是俄烏戰爭和臺灣等問題;另一方面,美國首次明確正式表態,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樣,盡管沒有條約,實際上印度與美國結盟啦。其合作面,超過所有盟國,為的是對付中國。 我多年前曾說過,美國霸權特點之一是能使「順我者昌」。印度體量大,有人口、人才優勢。當然,其國情比日本復雜,也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在外力主持下大刀闊斧地改造,是否能像當年日本一樣勵誌自強,借風起飛,請拭目以待。 印美結盟,正如中俄結盟,都不是中國的福音。俄羅斯是國際鬣狗,毫無征信可言,歷史上侵略中國僅領土就達400-500萬,朝鮮戰爭,強迫中國出兵,然後賣軍火給中國,促使中國不得不「大躍進」以發展生產,最後以餓死幾千萬人收場。美國20多次挽救中國,朝鮮戰爭本可以打到中國去,可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堅決否定。停戰是不忍心屠殺無辜的中國青年啊。臺灣發展核武器,只剩臨門一腳,美國一句摧毀,毫不留情,為的是中國人不能用核武器屠殺中國人。美國何錯之有? 今天中美關系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完全是中國的鷹派綁架政府的結果。缺乏遠見沒有戰略定力的中國政府輕易被綁架,自身要負很大的責任啊。 資中筠(2023.6.28)
-
未來中國憲政製度設計
【編者按】王炳章先生遭《重建中華民國》一文中指出:重建中華民國運動有五個層面的工作要做,其中第二個層面就是:藍圖設計層面。 要重建的新中國﹐是個什麼樣的模式﹐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就進行規劃。誠然﹐幾十年前中華民國建國先賢們所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建國大綱》以及一系列的法規建制﹐不但顯示了她的民主性質﹐而且其實質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具體內容必須更新﹐必須現代化﹐以更加適應目前海峽兩岸﹑香港﹑澳門以及國際新格局的現狀。過去幾年﹐臺灣曾進行了幾次《中華民國憲法》的修憲活動。我們則應檢討臺灣修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大陸反對派人士也曾為後共產黨政權起草過幾部憲法草案﹐勾畫過部分未來新中國的藍圖﹐也起草過未來新中國的各項政策草案。我們在設計未來新中國的藍圖時﹐要肯定過去有關人士的研究成果﹐要借鑑這些研究成果。我必須強調的是﹐一個政治運動﹐如果祇知道反對什麼﹐不知道建立什麼﹐是不成熟的。也就是說﹐祇有解決了“擁護什麼”的問題﹐纔能對民眾形成凝聚力量。當前﹐大陸民眾對中共專制腐敗的不滿﹐已經到了極不耐煩的地步。可以說﹐人民大眾在心理上﹐已經完全做好了“改朝換制”的準備。問題是﹐中共垮臺後﹐其“替代政權”的模式是什麼?“替代政權”的國策是什麼?什麼樣的政治力量可以取代中共而建立起“替代政權”?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解決民眾“擁護什麼”的問題──擁護什麼樣的“替代方案”和擁護什麼樣的政治力量。我認為﹐這是大陸民主力量需要儘快解決的。 鄔萍暉先生在《未來中國憲政製度設計》一文中以中華民國46憲法為框架,就未來憲政制度作了很有意義的探討。在國製、政製、選製、最高法院、國會、總統、選舉、宗教信仰等方面提出了很具體的建議。我們希望通過更廣泛的探討和研究,民國派主體力量能就未來憲政製度的安排得出一個共識。 關於兩岸問題,作者提出一個選項,認為最好最穩妥的辦法是:“大陸「投降」於臺灣,專製「投降」於民主。即直接用中華民國憲法作為整個大中國憲法,大中國完全仿照臺灣製度,大陸轉型時的臺灣總統直接作為過渡時期大中國總統——以2-3年時間作為過渡期(期間包括「去共化」的歷史真相、民主常識全民普及,類似訓政)之後再在大中國範圍內舉行總統大選和憲法修改。…………….” 我們認為:如果,中華民國現政府在中共政權垮臺的過程,採取積極主動的行動、介入、支持、甚至發揮領導的作用,那麼鄔先生的選項不失為切實可行的選項。如果中華民國現政府對淪陷區的抗爭和變局始終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該出手時不出手,那麼制度性的投降,中共統治終結後的淪陷區“直接用中華民國憲法作為整個大中國憲法”是最佳選項,但轉型期“臺灣總統直接作為過渡時期大中國總統”,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鄔萍暉 hx8907@gmail.com 人類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證明:相對而言,一套成熟、權力分割的憲政製度是盡可能保障全體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好模式,「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阿克頓勛爵); 「若以立法、 行政、司法等權均集中於一人或少數人手中, 不問其秉政實情如何,出於被選或自任為執政元首, 皆可謂之為專製政治」(〔美〕 漢密爾頓等: «美國憲法原理» 中國法製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同時,世上不存在一套通用的憲政製度,皆須結合本民族特點、文化與歷史,並參照眾多國家理論、實踐。因此,設計出符合中華民族的憲政製度意義非凡,影響千百年。本文期翼為此盡綿薄之力。 第一部分 未來中國憲政原則 凡事須先確立原則。中國自有文字史約3500年以來歷經各種政治製度,而筆者認為未來憲政製度之十大原則應為: 一,實行「人民主權」製度,徹底擺脫個人或少數人統治,實踐民主化 。二,高度尊重民眾權利,維護尊嚴,保障自由。三,確保建立法治社會,擺脫千年人治。四,確立地方自治製度,以求根除專製復辟與限製中央集權。五,確立權力製約與互相監督原則,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切實維護憲法權威。六,確立基於法律與機會意義上之平等原則,禁止刻意優待特殊群體,製造社會不公。七,國家實行基本福利保障製度,同時確立長遠利益原則,禁止政黨為選票計而競相討好滿足群體眼前利益,破壞國家長遠發展前景。八,軍隊、法院與警察力量國家化,效忠法律,禁止介入黨派紛爭。九,分權與一定的集權相結合,避免國家實質分裂,避免由於製度設計導致的混亂與低效。十,鼓勵宗教信仰,政教分離同時避免社會整體層面長期無信仰、無敬畏狀況。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不是有關憲政之書齋與學究式的考證和資料堆積,不是學術論文;其著眼點在於洞察民族心理、融合文化特征基礎上結合他國經驗教訓取長補短、未雨綢繆,是主要基於政治判斷力的可操作性整體方案和具體製度構想。兩個關鍵問題需要預先闡述: 第一,臺灣問題。未來如果想盡量讓臺灣留在民主化後的大中國框架之內,筆者認為上策,即最好最穩妥的辦法是:大陸「投降」於臺灣,專製「投降」於民主。即直接用中華民國憲法作為整個大中國憲法,大中國完全仿照臺灣製度,大陸轉型時的臺灣總統直接作為過渡時期大中國總統——以2-3年時間作為過渡期(期間包括「去共化」的歷史真相、民主常識全民普及,類似訓政)之後再在大中國範圍內舉行總統大選和憲法修改。以: a. 臺灣政治、文化精英享受治理大中國的權力; b. 臺灣代表整個中國堂而皇之登陸久違的國際外交、政治舞臺的魅力; c .臺灣民眾於自己製度勝利的自豪感 ; d. 臺灣與大陸市場、金融稅務等製度的徹底融合促進經濟進一步騰飛的巨大誘惑力。 如西德之吞並東德成為統一德國—–如此尚有可能吸引臺灣留在大中國框架之內。其實毋庸諱言,1949年後屬共產勢力竊國, 而中華民國本就享有治理大中國之法統、道統;中策才是本文方案,即臺灣馬上以邦聯形式加入大中國,保留軍隊、政府、立法院、貨幣、法律製度等等,僅讓渡外交權力於中央政府——這其實仍不保證臺灣民眾尤其年輕一代會同意。當然,陸臺關系緊密程度與大陸政治經濟發展成正比,如邦聯製運作良好,上限並不排除未來臺灣徹底融入,邦聯變為聯邦;下策則不考慮臺灣現狀與2300萬臺灣民眾主流民意,斷然堅持對臺灣也實行聯邦製甚至單一製,將哪怕是民主化後的大陸法律、政體強製推行於臺灣。如此則臺灣很可能成為動蕩之源,且不排除兩岸軍事沖突可能;或者,因為不能有效吸引臺灣留存在大中國之內,則民主化初期的新政權冒臺灣獨立的風險,而失去彼時大陸絕大多數民眾支持,反而期盼俄羅斯普京式強人,由此大陸民主化可能長期處於動蕩乃至內戰風險之中。。 二,美國問題。美國憲法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憲法,美國成為並保持一百多年世界第一強國地位。因此,其製度很容易被世人無條件推崇,甚至主張照搬。許多其他國家政治文化精英也曾持相同觀點,並歷經艱險,付諸實踐。但研究這些國家,我們不得不承認:數十年乃至一百多年來鮮有取得成功者,更不用說如當初期盼的成為世界強國了。無論是非洲的利比裏亞、馬裏、尼日利亞,還是亞洲的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抑或拉美的智利、巴西、阿根廷等眾多國家,都曾深度參考美國憲政,然而卻歷經獨裁,曲折動蕩。所以結論是:製度設計上千萬別動輒稱「美國」,照搬他國憲政、忽略本國深遠文化土壤的製度設計可能難逃被踐踏、篡改甚至被拋棄的命運。 第二部分 憲法核心宣言 宣言: 國家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名詞和空洞概念,其主體與核心是人。蕓蕓眾生,一律平等;在相互關愛中,組成共同認可的國家並設立政府機構,定期選舉政黨執政運行。人天然享有寶貴而神聖不受侵犯的權利與自由,政府、政黨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保障這些權利自由,捍衛民眾尊嚴,服務民眾。唯有個體的權利、自由得以保障,國家與集體的權利、自由方得以保障,不可反之。違背或破壞上述使命,試圖獲取高於民眾地位的政府、官僚將被人民所驅離;違背或破壞上述使命,試圖以烏托邦目標宣稱領導人民實質奴役人民的主義將被人民所警惕;違背或破壞上述使命,追求黨派利益,挑動民眾互相對立或仇恨的政黨將被人民所拋棄。為達成此目的,特製定本憲法。 第三部分 人權、公民權利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缺乏對人權的保障,1949年後尤甚。保障人權、維護公民權利甚至是本次征文之所以產生的主要原因,縱觀各國憲法普遍將此列為首要實質性條文,也理應作為未來中國憲法的核心及重點設置。值得指出的是:中華民國的四六憲法在這方面特別註重,詳細而具體,幾乎可「拿來」使用。羅列如下: 「中華民國憲法 第 二 章 人民之權利義務」 第七條 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條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第九條 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
-
巨龍擦亮眼
【文会附刊】编者按 于今年五月份出版的【中国之春文会】因篇幅有限,许多备选文章难以刊登。为此借助【中国之春文会】电子版的推出,编发此【文会附刊】,以为同道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文会一词有两个出处。 其一:中文词典里的“文会”,指:1、文士饮酒赋诗或切磋学问的聚会。 2、指文人结合的团体。 例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更有文会、夜学、印书会、新闻馆,别有大书院九处。 其二:1847年在香港成立了亚洲文会中国支会。1857年在上海成立了皇家亚洲学会华北支会,最初名为上海文理学会(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1858年被批准加入皇家亚洲学会,称为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又称上海亚洲文会,是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它以搜集中国艺术、古币及天然物产的情报为目的,发行年报,并设立图书馆、博物院。亚洲文会共存在了95年(1857年—1952年)。现今其旧址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书库,以上海亚洲文会大楼之名列为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作为【中国之春文会】的分支,【文会附刊】有意发展成为旨在促进中国民主化变革的“文人结合的团体”和“文化机构”的一个多元化思想交流平台。 ============================================================================= 文会电子版附刊(1—1) 庶民议政 目录 巨龙擦亮眼———1 孙立平论极权——-4 官本位与民本位—-19 孙大午的命运——39 官场垃圾场——–45—61 一.网文转载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 中国前途十二个关键问答 www.creaders.net | 2023-04-21 唐龙 | 中国政论家和投资家唐龙评论文章:这一次, 狼真的又来了。 中国人已无法再岁月静好, 也难以颐养天年, 中国社会和文化正重归复辟倒退的恶性轮回。 改革开放前出生长大的中国人, 大都知道 “狼来了” 是什么情况, 什么公私合营的骗局,大跃进的愚昧狂热, 大饥荒遍野的惨烈, 文革的野蛮歇斯底里,华夏大地暗哑一片,国家民族浩劫不断。改革开放后出身成长的中国人, 原以为属于比较幸运的新一代人, 可以放眼看世界,没太见过豺狼肆虐的情形,不必再轮回旧日的贫困、愚昧和苦难, 他们未来应该可以更多与自由、民主、法治, 科学和正义同行。 而今, 从老一代的角度着眼, 过往的乌云和梦魇并没有真正远去和消散,目前正再次压向中国的天空和中国人的心头, “狼又回来了”。从新一代的角度讲,他们看到了外边世界的开放发展,他们也正经历着中国国内的各种倒行逆施, 两相比较,…
-
日本投降書
中共欺世盜名,把自己粉飾成抵抗日本入侵的中流砥柱。但事實勝於詭辯。日本是向中華民國的蔣委員長投降!
-
第四部分:民運的手段與策略
六十七問至七十八問 七十九問至八十五問
-
七十九問至八十五問
七十九問:什麽是組織,在群眾運動中,組織的作用是什麽? 答:沒有組織的群眾運動,是自發的運動。八九民運,基本上是一場自發性的群眾運動。 自發性群眾運動,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長遠的目標,沒有明確的訴求,沒有沒有整套的策略,沒有固定的領袖,沒有嚴謹的運作。因此,成果難以預料。一場規模浩大的民主運動,沒有組織,確切的說,沒有一個強大 的組織,是難能成功的。有組織的專製,必須靠有組織的力量才能打破。一萬個無 組織的人和十個有組織的人,誰的力量大?十個人的力量大。他們十個人,可以把一萬個人全部殺掉,只要一個一個地去殺。實際上,共產黨就是這麽幹的。它有嚴 密的組織,但不允許別人搞組織。雖然反對共產黨專製的人數要比共產黨骨幹的人數多得多,但因處於無組織狀態,共產黨可以一個一個地把反對派消滅掉。共產黨 嚴禁民運往組織化發展,因其深知組織的厲害。也正因為如此,組織化、專業化,是民運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個組織,需有幾個要素,才能稱其上象樣的組織。 (一)有領袖; (二)有骨幹和核心; (三)有分支和組織網; (四)有綱領和目標; (五)有協調一致的行動。 不能協調動作,不能叫組織。兩只小獵狗可以製服一只大狗熊。一個在後面咬 ,一個在前面叫。狗熊轉身對付後面的那個,屁股又給了前面的那個。協調,就是 力量。 下面,談一下涉及組織的幾個重要問題。第一,組織的嚴密性問題。世界上,有三種組織最嚴密,也最有戰鬥力。他們是:軍隊;情治機構;黑幫。嚴密性強的原因是: 1,他們有嚴格的訓練,訓練的內容之一,是培養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2,他們有生命共同體的強烈意識; 3,他們有鐵的紀律,違紀者,有生命的威脅。這一條至關重要,他保障命令的絕對執行。紀律越嚴,即懲罰措施越嚴厲,戰鬥力就越強。 組織的嚴密程度與信仰和意識形態有關。綱領越細密,組織就越小,也越緊密;綱領越籠統,組織就越大,也越松散。 比如,民運團體的綱領定為「我們主張在中國建立民主體製」,那麽,參加的人就會很多,組織可以搞的很大,但魚龍混雜,缺乏戰鬥力。 如果綱領定成「我們主張在中國建立內閣製的民主體製」一些不願意搞內閣製的人,就不會卷入。組織的規模就會縮小,但組織的緊密性會加強。 如果再跨一步,把綱領定為「我們主張通過武裝鬥爭在中國建立內閣製的民主政體」,反對武力的人就會避而遠之,加入的人就會進一步少,相對的,戰鬥力將進一步加強。 組織的緊密性,還與外在的壓力有關。國內的高壓,會促進組織的團結。 第二,組織的成員與組織的關系問題。成員應服從組織,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這是加入組織前的基本共識。 第三,組織的維系和組織的「滾動性成長」問題。組織的維系和成長,至少需要三個要件。 1,聯絡。定期的開會,是最好的聯系。寄發組織內部通訊,寫信,電話,電 腦網絡,都是聯絡方式。沒有聯絡,就不能維系組織。長時間不聯絡,成員的向心力就會喪失。 2,給任務,用任務取向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增加參與感和價值感。大家參加組織,是想有所作為,有事可做。沒事可做,成員就會感到參不參加一個樣,就會 感到毫無價值,就會脫離。因此,領導一定想方設法地設計出一些工作,哪怕是很小的工作,讓成員有事可幹。沒事可做,還容易無事生非。 3,任務執行後的獎懲。幹的好的,要獎勵,包括口頭表揚、通報表揚、頒發獎狀、勛章,必要時,給予金錢和物質獎勵。幹的不好、造成損失者,應適當批評。但懲罰性措施要少用、慎用。永遠是表揚和激勵為主。只有賞罰分明,才能發揚正氣,打擊邪氣,使組織不斷滾動性成長。 4,階段性工作目標的製定和任務的選擇。總體目標是通過一個個小的目標完成的。製定階段性目標時,應註意掌握分寸。目標太高,長期達不到,成員會有無力感,久而久之,意誌衰退。目標過小,幹起來沒勁。階段性目標和任務的選擇, 其要訣,是應當讓成員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從而不斷有成就感。 第四,組織與民眾的關系問題。民運組織的作用在於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領導者提出的口號,要超出群眾的平均認識水平,太低,就失去了領導和組織的作用;太高,群眾接受不了,就會脫離群眾。口號、調子,要隨 運動的發展和群眾情緒的激發而不斷升高,直到攻占中共的巴士底獄。 八十問:民運成立政黨的目的是什麽?請問一般性的政治團體和政黨有什麽區別? 答:政黨是組織的一種形式,是政治組織的最高形態。一般性的政治團體,和一般 性的群眾團體一樣,稱為壓力團體。其目標和訴求是要影響執政者的政策。美國的壓力團體成千上萬,多以共同的利益為結合。他們天天都在做立法機關的遊說活動,希望能多立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我們在海外組建的第一個民運團體—-中國 民主團結聯盟(民聯),一開始就定義為政治壓力團體。目的在於影響國內朝野,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同時,也做美國和其它西方民主國家的遊說工作,影響它們 對中國問題的決策,使之有利於我國的民主化。 政黨則不同,政黨的訴求是要取得權力,或通過武力,或通過選舉,爾後施展自己的施政理念,落實黨綱的理想追求。壓力團體無此訴求。但是,在條件成熟時,壓力團體可以轉化為政黨。 不一定等到有很多人才組織政黨。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是他在甘蔗田裏搞起來的,發起者只有三個。但是,政黨一定要有鮮明的綱領和目標。 政黨所需的幾個條件與上述一般組織並無二異,即領袖、骨幹、由總部和分支機構組成的組織架構,施政綱領,以及為求執政的一系列運作。 八十一問:按傳統觀念,政黨一般分為革命性政黨與非革命性(選舉性)政黨。按列寧的建黨學說組建的黨,通常稱為革命性政黨。象目前民主國家以選舉為主要運作方式的政黨,叫作非革命性政黨。有人擔心,革命性政黨將來取得政權, 建立的也是一個革命政權,而不是民主政權。請問,你要建立的,是革命性質 的政黨,還是非革命性質的政黨?如果是革命性的政黨,如何避免重回專製的 老路? 答:當今,以革命性和非革命性來劃分政黨的類別,已是不科學的分類法。列寧組 建的政黨有幾個非常鮮明的特點: 一,列寧式政黨的成員—-毫不知恥地標榜自己是社會上最先進的一群。他的推理是:人分為階級—-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 —-領袖是先鋒的先鋒。先鋒的自我標榜,則明確將其他人群打成落後的、或反動的一群,毫無平等、人權的觀念。在這種劃分下,列寧式政黨對中立人群必然采取 強迫改造的政策,以把落後人群改造成先進的人群。 二,列寧式政黨的領袖—-完全的神化。他們被任為是不可能犯錯誤的先鋒的先鋒。…
-
六十七問至七十八問
六十七問:你主張民主運動以什麽樣的手段達成目標?用和平演進呢?還是革命? 答:這是令很多人困惑的問題。我的答案有兩點。其一,我們希望以和平演進的手 段達成中國民主化的目標,希望避免革命,尤其是避免流血。其二,最終,專製社會以什麽方式過度到民主社會,不取決於、或者說不主要取決於我們,而主要取決 於執政者的態度,取決於執政者在人民的要求下采取什麽樣的回應。 綜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社會的邁進可能沿著兩個不同的軌跡進行。一個是演進,一個是革命。演進,指的是逐步改良,避免大規模的革命和流血沖突。突出的例子是英國。英國原來是一個國王專製的國家。在民主潮流的沖擊下,王室做了讓步,先把權力轉移給了貴族。爾後,在人民的壓力下,貴族又做了讓步,被迫把權 力完全轉移給了平民(下院)。結果,大家皆大歡喜。王室保留了,貴族院(上院)也 保留了。其間,雖然也有流血沖突,但畢竟沒有發生法國那樣急風暴雨式的大革命 。 法國進入民主時代,則經歷了不同的模式。路易王朝在民主和社會改革大潮面前,不於讓步,拼命抵擋,觸發了攻占巴士底獄的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 近年,也有正反實例。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彈壓民主運動,步上了路易十六的後塵。臨近的匈牙利共產黨,在民主潮流面前,順乎潮流,進行民主改革。避免了革命的暴發。海峽的對岸臺灣,蔣經國讓步開放,實行了民主政治,開啟了歷史新的一頁。不遠的菲律賓,馬可仕死不讓步,被人民趕出島外,客死異鄉。 這些例子說明,執政者對人民要求的回應,決定了社會變遷的模式。讓步式的良性回應,建立了良性循環,社會沿著演進的軌跡前進。反之,執政者執迷不悟, 對人民的要求惡性回應,嚴厲鎮壓,則導致惡性循環,早晚觸發暴動,社會沿著革 命的軌跡發展。美國前司法部長甘乃迪曾說,成功的改良,是防止革命的最佳途徑。有句話說,革命往往是在革命家喝咖啡的時候暴發的。意思是講,革命發生與否 ,並不主要取決於主觀的人為策劃,主要是看有沒有發生革命的客觀社會條件。而革命的條件,往往又是執政者倒行逆施創造出來的。 歷史告訴我們,演進性發展,對人民,對執政者本身,都有好處。從而,對整個民族帶來福祉。革命性發展,執政者的下場可能會極為悲慘。 值得提出的是,現在,有個別知識分子提出,要「告別革命」,要當一名「改良派」。這種宣稱,有著邏輯上的混亂。因為,要推動社會的進步,一般有兩條路可走:「改良」或者「革命」。當政者可做的,是「改良」,老百姓可做的,是「 革命」。「改良」不是知識分子所能辦到的,只有掌權者,才能行使改良。政治改革,說穿了,就是執政者將剝奪公民的權利放還給人民:如辦報紙、辦刊物的權利,選舉的權利,結社組黨的權利等。普通知識分子手中無權,怎麽「放權」給人民 ?怎麽實施改革方案?頂多可以做「改良」的呼籲者而已。反之,「革命」確是老百姓可以做的,確切一點說,是公民的一種天賦人權。當執政者不進行「改革」時 ,剩下唯一推動社會前進的途徑,就是人民的革命。 我們希望社會以演進的軌跡邁向民主,但希望是一回事,執政者如何回應、能否放權、能否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良」又是另一回事。做為民運的指導者,要做好兩手準備。既呼籲「改革」、推動演進,但也不能放棄革命、更不能反對革命。當革命大潮來臨時,要敢於迎接革命,並將革命引向正確的軌道。 六十八問:你確信,民主運動一定成功嗎?好象在什麽地方,你提過民運的雙贏前途? 答:我已說過,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堅信,民主運動一定會獲得成功。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中共的下臺。這一信念並非建立在盲目樂觀的基礎上,而是建築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築在共產黨政權一個一個崩潰的事實基礎上。 讓我來分析一下。這裏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演變之路。如果共產黨在民主潮流的沖擊下,決定開放民主選舉,民主人士就有了很大的合法鬥爭活動的空間。按 照中共的法律,縣、市區以下的人民代表和行政首長施行直接民選。前兩年,中共 開放村鎮直選,結果百分之四十七的鄉長、鎮長由非共產黨員當選。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基層已經變天。一旦開放縣級和市區級選舉,肯定民主人士將大有斬獲。 縣級、市區級為基層政權機構,有公安局和武裝部,有法院,你可以想一想,由民 主人士掌權後,將是什麽局面?有了突破口,大堤就會一瀉千裏。中共就會不得不 開放更高層次的選舉。漸漸的,民運人士將掌控政局,最終在全國建立民主政體。第二條路:革命之路。中共死抱政權,殘酷鎮壓人民。政權繼續腐爛,終將觸 發革命。在革命到來時,由於民運人士做了準備,將出面收拾殘局。你看,兩條道路,民運是雙贏的架勢。我為什麽對民運沒有信心? 六十九問:很多人擔心,革命將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不可為之。你意如何? 答:剛以說明,革命,不是你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該來就來的問題,是執政者創造不創造革命條件的問題。既然擔心革命的損失,就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奉勸執政者:聰明一點吧!讓步還不算太晚。 至於革命比演進造成更大損失的假設,也未必正確。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 京城有一小股武裝部隊,采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逮捕頑固不化的執政者,宣布實行大選,勢必會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這種一步到位的革命,可能是社會損失最小的行動。 實例也證明,革命行動未必造成巨大的社會損失。菲律賓的人民推翻馬可仕的革命,造成了多大損失?如果羅慕斯將軍不采取果斷措施,派飛機向總統府扔下一顆炸彈,馬可仕可能負隅頑抗,派他的衛隊向人民開槍,反爾會釀成損失更大的流血慘案。另一方面,和平的抗爭,也未必不付出慘重的代價。八九民運,學生們並 未有革命的念頭。但共產黨機槍坦克的血腥屠殺,給人民、給社會造成了多大的損 失?假如,當時策動部隊嘩變,把老頑固們抓起來;或者,革命群眾武裝起來,占 領電視臺,占領廣播電臺,占領北京市委大樓,甚至占領中南海,一場大屠殺或許可以避免。據說,當時確有想嘩變而支持趙紫陽和學生的軍官,但改革派的猶豫錯 失了良機。 七十問:有人擔心,用革命換來的政權,仍然是一個專製政權。革命會不會造成以暴易暴呢? 答:這種擔心,是對歷史不了解的緣故,是因果絕對論。革命不見得造成以暴易暴的結果。古有美國的獨立戰爭,近有菲律賓和羅馬尼亞的革命,人家建成的並不是專製政體。反過來,用和平手段獲得的政權,也不一定是民主政體。希特勒是怎麽上臺的?馬可仕是怎麽上臺的?他們並沒有采用革命手段,他們上臺靠的是選票, 是民主程序。但是,他們建起的,是個無比殘暴的政權。結論已很明確:手段與結果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關鍵是運動領導者的素質和運動領導者的目的。 七十一問:體製內的改良與體製外的革命有什麽關系?可否相互轉化? 答:這個問題已在六十五問中,基本上做了交代。還可以再明確一些,補充一些。首先,體製內改良和體製外革命的提法有時令人困惑,有必要把概念先搞搞清楚。政權內、政權外容易理解。進入中共的政權之內,做幕僚,或者做官,再進行改革,叫政權內。在政權之外,以平民身份,從事爭取自由和民主的事業,稱政權外。體製,不一定指政權體製。法律體製,經濟體製體,都叫體製。一般而言,討 論社會變革時,體製內,多指在現有的法律體製之內活動,稱為改良,或叫合法鬥 爭。並非特指進入政權體製之內去做幕僚或當官。體製外,多指在現有的法律體製之外運作,稱為不合法鬥爭,或稱革命。 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我們暫時借用體製內和體製外的表達,並做如下定義: 凡絕對排斥革命,主張承認現有法律,一切都在中共法律範圍之內活動,或利用中共法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運作,稱之為體製內改良,或簡稱為絕對的合法鬥爭;凡根本不承認中共的騙人法律,或因策略之考慮而暫時利用中共法律抗爭,但同時進行革命的準備工作,稱之為體製外革命,或簡稱為不合法的鬥爭。中共法律的 自相矛盾,有時增加了定義上的困難。如,中共憲法中,規定有結社和言論的自由,組織民運團體似乎屬於體製內的運作。但它在憲法中又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無產階級階級專製這些關鍵條款,民運團體拒絕服從它的領導,等於否定了它的 憲法根本,從這一點說,組建民運團體基本上屬於體製之外的活動。 有時,體製內和體製外是交叉的,即合法鬥爭與非法鬥爭相交叉,二者也是可能轉化的。六十三問中,朱嘉明的例子,是從體製內轉化為體製外,從政權內轉化 為政權外。臺灣許信良是從體製內轉戰到體製外,又從體製外回到體製內的例子。許氏原為國民黨員,任國民黨的桃園縣長,在體製內進行抗爭。美麗島事件後,被國民黨通緝,流亡海外。後組建臺灣革命黨,致力於武裝暴動,成了徹頭徹尾的體 製外。臺灣開放組黨後,許放棄革命,遣回國內,在憲法內從事選舉,又進入了體製內。策略是靈活的,應視條件而調整。 體製外的民運,不排除體製內、即合法的鬥爭,或者說,這是策略上的運用。同時,做好革命的各種準備工作。條件成熟時,如可以進行最高權力的公開選舉時,可轉化為完全合法的運作。主張完全合法鬥爭的體製內人士,也不應一味排斥「非法」的體製外運作,因為,體製外的活動,在革命未有暴發時,可以逼迫當權者 做出讓步,給合法鬥爭擴大空間。如果絕對反對體製外,當革命形勢來臨時,合法鬥爭派可能成為反對革命的急先鋒,甚至做出破壞革命的不智舉措,就象辛亥革命 前後的保皇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