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問至七十八問

六十:你主張民主運動以什麽樣的手段達成目標?用和平演進呢?還是革命?

:這是令很多人困惑的問題。我的答案有兩點。其一,我們希望以和平演進的手 段達成中國民主化的目標,希望避免革命,尤其是避免流血。其二,最終,專製社會以什麽方式過度到民主社會,不取決於、或者說不主要取決於我們,而主要取決 於執政者的態度,取決於執政者在人民的要求下采取什麽樣的回應。

綜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社會的邁進可能沿著兩個不同的軌跡進行。一個是演進,一個是革命。演進,指的是逐步改良,避免大規模的革命和流血沖突。突出的例子是英國。英國原來是一個國王專製的國家。在民主潮流的沖擊下,王室做了讓步,先把權力轉移給了貴族。爾後,在人民的壓力下,貴族又做了讓步,被迫把權 力完全轉移給了平民(下院)。結果,大家皆大歡喜。王室保留了,貴族院(上院)也 保留了。其間,雖然也有流血沖突,但畢竟沒有發生法國那樣急風暴雨式的大革命 。

法國進入民主時代,則經歷了不同的模式。路易王朝在民主和社會改革大潮面前,不於讓步,拼命抵擋,觸發了攻占巴士底獄的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

近年,也有正反實例。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彈壓民主運動,步上了路易十六的後塵。臨近的匈牙利共產黨,在民主潮流面前,順乎潮流,進行民主改革。避免了革命的暴發。海峽的對岸臺灣,蔣經國讓步開放,實行了民主政治,開啟了歷史新的一頁。不遠的菲律賓,馬可仕死不讓步,被人民趕出島外,客死異鄉。

這些例子說明,執政者對人民要求的回應,決定了社會變遷的模式。讓步式的良性回應,建立了良性循環,社會沿著演進的軌跡前進。反之,執政者執迷不悟, 對人民的要求惡性回應,嚴厲鎮壓,則導致惡性循環,早晚觸發暴動,社會沿著革 命的軌跡發展。美國前司法部長甘乃迪曾說,成功的改良,是防止革命的最佳途徑。有句話說,革命往往是在革命家喝咖啡的時候暴發的。意思是講,革命發生與否 ,並不主要取決於主觀的人為策劃,主要是看有沒有發生革命的客觀社會條件。而革命的條件,往往又是執政者倒行逆施創造出來的。

歷史告訴我們,演進性發展,對人民,對執政者本身,都有好處。從而,對整個民族帶來福祉。革命性發展,執政者的下場可能會極為悲慘。

值得提出的是,現在,有個別知識分子提出,要「告別革命」,要當一名「改良派」。這種宣稱,有著邏輯上的混亂。因為,要推動社會的進步,一般有兩條路可走:「改良」或者「革命」。當政者可做的,是「改良」,老百姓可做的,是「 革命」。「改良」不是知識分子所能辦到的,只有掌權者,才能行使改良。政治改革,說穿了,就是執政者將剝奪公民的權利放還給人民:如辦報紙、辦刊物的權利,選舉的權利,結社組黨的權利等。普通知識分子手中無權,怎麽「放權」給人民 ?怎麽實施改革方案?頂多可以做「改良」的呼籲者而已。反之,「革命」確是老百姓可以做的,確切一點說,是公民的一種天賦人權。當執政者不進行「改革」時 ,剩下唯一推動社會前進的途徑,就是人民的革命。

我們希望社會以演進的軌跡邁向民主,但希望是一回事,執政者如何回應、能否放權、能否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良」又是另一回事。做為民運的指導者,要做好兩手準備。既呼籲「改革」、推動演進,但也不能放棄革命、更不能反對革命。當革命大潮來臨時,要敢於迎接革命,並將革命引向正確的軌道。

六十:你確信,民主運動一定成功嗎?好象在什麽地方,你提過民運的雙贏前途?

:我已說過,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堅信,民主運動一定會獲得成功。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中共的下臺。這一信念並非建立在盲目樂觀的基礎上,而是建築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築在共產黨政權一個一個崩潰的事實基礎上。

讓我來分析一下。這裏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演變之路。如果共產黨在民主潮流的沖擊下,決定開放民主選舉,民主人士就有了很大的合法鬥爭活動的空間。按 照中共的法律,縣、市區以下的人民代表和行政首長施行直接民選。前兩年,中共 開放村鎮直選,結果百分之四十七的鄉長、鎮長由非共產黨員當選。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基層已經變天。一旦開放縣級和市區級選舉,肯定民主人士將大有斬獲。 縣級、市區級為基層政權機構,有公安局和武裝部,有法院,你可以想一想,由民 主人士掌權後,將是什麽局面?有了突破口,大堤就會一瀉千裏。中共就會不得不 開放更高層次的選舉。漸漸的,民運人士將掌控政局,最終在全國建立民主政體。第二條路:革命之路。中共死抱政權,殘酷鎮壓人民。政權繼續腐爛,終將觸 發革命。在革命到來時,由於民運人士做了準備,將出面收拾殘局。你看,兩條道路,民運是雙贏的架勢。我為什麽對民運沒有信心?

六十:很多人擔心,革命將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不可為之。你意如何?

:剛以說明,革命,不是你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該來就來的問題,是執政者創造不創造革命條件的問題。既然擔心革命的損失,就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奉勸執政者:聰明一點吧!讓步還不算太晚。

至於革命比演進造成更大損失的假設,也未必正確。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 京城有一小股武裝部隊,采取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逮捕頑固不化的執政者,宣布實行大選,勢必會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這種一步到位的革命,可能是社會損失最小的行動。

實例也證明,革命行動未必造成巨大的社會損失。菲律賓的人民推翻馬可仕的革命,造成了多大損失?如果羅慕斯將軍不采取果斷措施,派飛機向總統府扔下一顆炸彈,馬可仕可能負隅頑抗,派他的衛隊向人民開槍,反爾會釀成損失更大的流血慘案。另一方面,和平的抗爭,也未必不付出慘重的代價。八九民運,學生們並 未有革命的念頭。但共產黨機槍坦克的血腥屠殺,給人民、給社會造成了多大的損 失?假如,當時策動部隊嘩變,把老頑固們抓起來;或者,革命群眾武裝起來,占 領電視臺,占領廣播電臺,占領北京市委大樓,甚至占領中南海,一場大屠殺或許可以避免。據說,當時確有想嘩變而支持趙紫陽和學生的軍官,但改革派的猶豫錯 失了良機。

七十:有人擔心,用革命換來的政權,仍然是一個專製政權。革命會不會造成以暴易暴呢?

:這種擔心,是對歷史不了解的緣故,是因果絕對論。革命不見得造成以暴易暴的結果。古有美國的獨立戰爭,近有菲律賓和羅馬尼亞的革命,人家建成的並不是專製政體。反過來,用和平手段獲得的政權,也不一定是民主政體。希特勒是怎麽上臺的?馬可仕是怎麽上臺的?他們並沒有采用革命手段,他們上臺靠的是選票, 是民主程序。但是,他們建起的,是個無比殘暴的政權。結論已很明確:手段與結果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關鍵是運動領導者的素質和運動領導者的目的。

七十一:體製內的改良與體製外的革命有什麽關系?可否相互轉化?

:這個問題已在六十問中,基本上做了交代。還可以再明確一些,補充一些。首先,體製內改良和體製外革命的提法有時令人困惑,有必要把概念先搞搞清楚。政權內、政權外容易理解。進入中共的政權之內,做幕僚,或者做官,再進行改革,叫政權內。在政權之外,以平民身份,從事爭取自由和民主的事業,稱政權外。體製,不一定指政權體製。法律體製,經濟體製體,都叫體製。一般而言,討 論社會變革時,體製內,多指在現有的法律體製之內活動,稱為改良,或叫合法鬥 爭。並非特指進入政權體製之內去做幕僚或當官。體製外,多指在現有的法律體製之外運作,稱為不合法鬥爭,或稱革命。

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我們暫時借用體製內和體製外的表達,並做如下定義: 凡絕對排斥革命,主張承認現有法律,一切都在中共法律範圍之內活動,或利用中共法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運作,稱之為體製內改良,或簡稱為絕對的合法鬥爭;凡根本不承認中共的騙人法律,或因策略之考慮而暫時利用中共法律抗爭,但同時進行革命的準備工作,稱之為體製外革命,或簡稱為不合法的鬥爭。中共法律的 自相矛盾,有時增加了定義上的困難。如,中共憲法中,規定有結社和言論的自由,組織民運團體似乎屬於體製內的運作。但它在憲法中又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無產階級階級專製這些關鍵條款,民運團體拒絕服從它的領導,等於否定了它的 憲法根本,從這一點說,組建民運團體基本上屬於體製之外的活動。

有時,體製內和體製外是交叉的,即合法鬥爭與非法鬥爭相交叉,二者也是可能轉化的。六十三問中,朱嘉明的例子,是從體製內轉化為體製外,從政權內轉化 為政權外。臺灣許信良是從體製內轉戰到體製外,又從體製外回到體製內的例子。許氏原為國民黨員,任國民黨的桃園縣長,在體製內進行抗爭。美麗島事件後,被國民黨通緝,流亡海外。後組建臺灣革命黨,致力於武裝暴動,成了徹頭徹尾的體 製外。臺灣開放組黨後,許放棄革命,遣回國內,在憲法內從事選舉,又進入了體製內。策略是靈活的,應視條件而調整。

體製外的民運,不排除體製內、即合法的鬥爭,或者說,這是策略上的運用。同時,做好革命的各種準備工作。條件成熟時,如可以進行最高權力的公開選舉時,可轉化為完全合法的運作。主張完全合法鬥爭的體製內人士,也不應一味排斥「非法」的體製外運作,因為,體製外的活動,在革命未有暴發時,可以逼迫當權者 做出讓步,給合法鬥爭擴大空間。如果絕對反對體製外,當革命形勢來臨時,合法鬥爭派可能成為反對革命的急先鋒,甚至做出破壞革命的不智舉措,就象辛亥革命 前後的保皇黨一樣。

有些例外,值得說明。我們將民運人士派遣到中共內部;或者,中共政權內有人秘密地參加民運團體;再者,中共內部之人士雖未在組織上參加民運團體,但在思想上參加了民運,並從事與革命類似的活動,都應算是體製外。

七十:你闡明了體製內和體製外的關系。還有一個問題,在民主運動中,有激進派,有溫和派,如何相處呢?

:首先說明,體製外的革命派並非激進派;體製內的改良派也不見得是溫和派。我被看做是體製外革命派的代表,但我在策略上、做法上一直主張要溫和,不要冒進。同時,我也不會僵化地固守體製外的路線。假如有一天,中共的政治改革開放了,以至可以組織反對黨,可以進行國家最高職務的競選,那我會放棄體製外的路線。

可以看出,體製外、體製內,指的是政治路線;激進、溫和,指的是態度和策略。不可否認,體製外的革命份子,一般都是比較激進的。

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過程中,各種派別都會賣力的表演,這屬於正常現象,不足為怪。猶如一個光譜,五顏六色。也象一個樂隊,高音、中音、低音都有。正因為如此,樂隊聽起來才悅耳。變革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立體的大工程,各種角色都有其作用。民運隊伍中,不同意見,不同路線,不同策略的爭論,更是家常便飯。我歷來主張,體製外的一派不要排擠體製內的一派;體製內也不要看不慣體製外。激進派和溫和派也要和平相處,你幹你的,我幹我的,發揮角色互補的作用。如同一個樂隊,哪能唱一個單一的調子?著名的北京政治反對派代表徐文立,在最近接 受作家安琪的專訪中,明確指出:「在一個政治生態的環境當中,不應該只有一種 單一的方式,不應該由於我們堅持公開、理性、和平非暴力這樣一個政治路線,而輕易地去否決別人的做法,因為政治生態當中需要多種形式,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沒用王炳章和其他先生的一些做法,我們這種公開、理性 、和平非暴力的方式也難以存在,或者難以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一般印象是, 我是激近派和革命派的代表,而徐文立是溫和改革派的代表。我們時有溝通,就重 大事情交換意見,並商議合作方式。我們並沒用互相排斥的感覺,反而有合作互補的感覺。

不幸的是,民運隊伍中,兩派的爭論時有發生。一般的規律是,溫和派、體製 內的改良派看不慣激進派和革命派,然後,激進派起而反擊。這也難怪,體製外一派,不排除體製內的運作,所以對他們是容忍的。猶如吹高音喇叭的人可以容忍吹低音喇叭的人。反之,體製內的一派,由於在他們的計劃中沒有體製外的運作,常 常認為體製外的做法過於激進,擔心會破壞體製內一派的所謂戰略部署。在任何一個運動中,溫和派一般容忍不了激進派,這好象是個規律。大家記得,八九民運時,有幾個工人用油漆潑了天安門毛澤東的畫象。當時,屬於激進之舉。是誰把這幾 個工人向公安局報告、以至使之被捕的?是溫和派的人。因為溫和派害怕,怕公安 局栽到自己的頭上。但是,溫和派因此被記功了嗎?最後幸免於難了嗎?沒有!因此,各個派別千萬不要互相排斥,更不能幹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七十:什麽是泛民主的概念?他會起到什麽作用?

:泛民主思潮與非節製性自由一樣,是對專製的一種過度反彈。在社會上,在民運中,泛民主思潮的表現有:

()認為組織民運團體會導致另一個專製,故反對組建民運團體。

()或者,雖同意組建民運團體,但主張民運組織透明化,松散化,反對搞秘 密組織,要求知道一切,反對保密製度,反對組織有紀律製裁。

()主張民運團體搞所謂三權分立,內部互相製衡。

()反對民運領袖的作用和權威,甚至不主張民運應當有領袖。

()反對民運主要負責人的連任製,主張任期短、不得連任。

()反對民運組織的聯合,以多元化為由,主張民運團體愈多愈好,愈分散愈好。

()參加民運組織,但不遵守組織紀律。 ()不遵守民運組織的章程,或任意曲解。我們還可舉出一些。有一階段,泛民主思潮在民運團體中相當流行,極大地幹擾了團體的運作。我本人剛開始組建中國民聯時,也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如,在我起草的民聯章程中, 我給自己規定了只任兩屆主席,目的是樹立一個民主的風範。事後回想起來,對民主的這種理解,實在膚淺。波蘭的瓦文薩、南非的曼德拉,一直都擔任反對派的領 袖,直至掌權。不能說這是專製。政治團體與政權不一樣,政權要搞權力分散與製衡,政治團體講路線、講運作、講目標的達成,又不是執政,搞三權分立是幼稚的表現。民運團體面對的,是一個武裝專製集團。如果搞泛民主,那麽,別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大概十年也不成。

拿組織的秘密性來說,沒有它怎麽行?連商業機構都有機密。我們要有秘密的組織,要有秘密的策劃,要有秘密的行動。在國內搞組織、搞聯絡、搞活動,在殘暴的中共的專製面前,講透明化,公開化,不是開玩笑嗎?不僅僅是具有泛民主思 潮的人沒有保密意識,就是主張搞秘密組織的人,也不見得有強烈的保密觀念。所謂的保密意識,起碼有兩點。第一,機密要保,保不成密,辦不成事;保不成大密,辦不成大事。不該告訴的,連自己的枕邊人都不能講。這就涉及服從組織紀律的 問題。第二,不該知道的,不要主動去打聽。不能因為此事未告訴我,就有意見, 就認為領導對自己不信任。舉個例子。美國羅斯福總統去世後,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總統。上任的第一天,中央情報局局長即向杜魯門報告:總統先生,我們已經製成了原子彈。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聽您的指示。你瞧,連貴為第二把手的副總統,

都事先不知道美國原子彈試製成功的秘密。總統對他不信任?不是。是因為告訴他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保密意識的養成,是一個民運人士的必修之課。

泛民主思潮的產生,是對專製的過分反彈,是對民主理念的誤解。自由的概念也要正確的理解。自由不是無限的,自由需要規範。參加一個組織,是以自動放棄 某些自由和權利為代價的,因為你必須服從這個組織的紀律約束,否則,去做自由 派知識份子或獨立的異議份子好了。在民運中。我們應不斷深化對民主和自由理念 的理解和認識,排除泛民主思潮的幹擾。

七十:還有泛民主運動的概念,如何理解之。它是民主思潮的產物,還是泛民主思潮的產物?

:泛民主運動的範圍很廣,主要是民主思潮的產物。有的,與泛民主思潮有關, 更多的是無關。比如,有的能力很強的民運人士,就是不願意參加政治組織,認為 政治組織對促進民主化沒有好處。在泛民主觀念的驅使下,他願意以一個獨立的異 議份子的角色投入民運,這也很好。我們要尊重他的選擇。有的人權團體,定義為非政治性團體,和民運組織保持距離。孰不知,中國的人權問題,當前主要是政治 製度問題。政治製度不改,表面上的一點點改善,只是皮毛而已。但無論如何,任何人權運動都屬於泛民主運動的範疇,包括爭取同性戀的權利。

因此,泛民主運動包括如下力量: ,主流的、有明確政治訴求的民主運動。二,一切人權運動。 三,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士兵運動。 四,獨立的自由知識份子和異議份子。五,有產階級保護自己財產的行動。六,學術自由運動。七,出版自由運動。八,共產黨內要求自由和人權的活動,等等。總之,凡是可以松動共產黨專製統治的因素,都可囊括進來。民主運動的主流,要與一切泛民主因素結合起來,組成廣泛的民主同盟軍。

七十:你的解釋令我茅塞頓開。記得前幾年,一個從中國來的官方代表團成員,和我辯論民主的問題。他說,美國的民主是騙人的。克林頓搞什麽民主, 他也是一人說了算。你們批評江澤民搞上海幫,克林頓不也搞阿肯色幫?誰反 對他,他還不是開除誰?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他。請問你如果當時在場。該如何應對?

:這裏涉及到一個概念:民主授權。克林頓的權力大不大?當然很大。他有向國外派兵的權力。但是,他的權力,是選民授予的,是憲法中規定的。這叫民主授權。他是總統,只要沒有超越總統的職權,即使全體幕僚都反對,他也可以一個人決定一切。超越了一絲權力,哪怕整個幕僚都同意,也是違法。

比如出兵南斯拉夫的問題。開始,總統當然要咨詢各方意見,可能說東道西都有。但是,總統一旦下了決心出兵,整個行政機器必須運轉執行。國防部長可能事先不同意派兵。總統決策後,國防部長必須放棄己見,執行總統之令。如果堅持己見,也尊重你的意見,但請你辭職,立即換上一個與總統意見相和的國防部長。其間的道理是:派兵出國的權力是總統的,確切的說,是選民授予總統的,不是授予國防部長的。國防部長是總統任命的,是執行總統命令的。因此,必須明白,在總統權力範圍之內,總統一個人說了算,不論多少人反對,都必須執行。這不叫獨裁 ,不叫專製,而叫民主授權。

至於克林頓重用家鄉阿肯色幫的人馬,那是很自然的。我要順便澄清兩個概念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任人唯親」。中國人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多不存好感。其實,在民主政權中,這完全是正常的。裏根做總統,帶了一批加州幫進白宮;布什做總統,重用的是德州幫。行政講求服從和效率。行政首長組織行政班子,啟用熟悉的人,以前合作過的人,純屬正常,為的是工作順手,尤其在上任之初。假如找了一批生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理念和行事作風,這臺戲如何去唱?總統用什麽人,是他的權力。只要把工作幹好,用什麽人無所謂。

所謂任人唯親,也是一樣。誰都願意使用和自己親近的人,溝通方便,方便做事,易於發揮團隊作業。只要那個人不是窩囊廢,不是下三爛,使用什麽人,別人無可置緣。在民主社會,也沒有專門用爛人的傻子,幹得不好,選民下屆不會選你 的。專製製度怕任人唯親,民主製度不怕。說來說去,還是一個製度問題。

七十:民主運動發展、壯大、成功的因素是什麽?

:所有政治運動,發展、壯大、成功的因素,大體上是相同的。那就是:,目標;,路線;,理論;,領袖和骨幹;,組織;,策略。六個因素中, 缺一不可。

七十:民主運動的目標、路線是什麽?民運的理論又是什麽?

:政治運動,首先是目標和目的確立。目標有兩個要素。第一要明確,猶如大海中的燈塔,令人知道運動的航向。否則,民眾不知你要把他們帶向何方,不會追隨你。第二,目標要正確。目標不對,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沒有必要的土壤,再傑出的人才也不可能運作成功。當前,也有人運作君主立憲製,想把以前的皇族或貴族請回來。這個目標很明確,但是,追隨者了了無幾。因為人們覺得其方向不大對勁 。民運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在中國結束中共的一黨專政,建立民主政體。這是時 代的潮流,是中國所走的必然之路。其成功性是毫無疑義的,只不過是何時成功, 什麽人可以成功的問題。民運的目的,或者說,建立民主政體的目的,就是要給老百姓一個最基本的人權保障。同時,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走上正常的軌道,將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文明國家。

目標確定後,就是路線。即:通過什麽路線達成目標。這就涉及到體製內改良 與體製外革命的問題。我個人的主張是:體製內和體製外交叉運作,最大限度地利用、並擴大體製內的空間,同時進行體製外革命的準備。

路線之後,就是理論。指導民眾投入運動的理論,不是政治學教科書上長篇、艱澀的政治學術理論,而是「一套說法」。這套說法,了了數語,簡單明快,能夠自圓其說,同時,能夠說服一般知識份子和民眾就行了。有的學者總是在說,你們民運缺乏理論指導……缺乏什麽理論?我這本小冊子裏講了多少理論?有民主主義,有基督民主主義,有自由主義,有民權主義,有革命理論,有經濟發展的理論 ……中共搞改革開放、引進資本主義的大動作,理論多麽簡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中共殘酷鎮壓民運的理論也很簡單:穩定壓倒一切,搞經濟,需要穩定的環境。三言兩語,不必羅嗦。我已經講了不少的主義和理論,具體起來,哪些對民運有比較現實的指導意義呢?我考慮有如下幾點:

1,致富機會平等論。以此導出反貪官、反特權的口號,發動基層群眾投入民運。實際上是追求社會正義。但是,講社會正義,老百姓可能不懂。說反貪官,他就很懂。

2,私有財產保障論。以此動員個體戶、中產階級支持、參加民運。 3,社會發展平衡論。以此導出政治改革、民主開放必然論,導出民運必要論。一方面給當權派施壓,一方面堵上反民運者的嘴巴。同時,堅定民運人士自身的信念:民運終將成功,中共開放選舉,民運必能選勝:中共死不開放,革命必然爆 發,民運接管政權。

4,社會變革互動論。即:當權者讓步政改,與人民建立良性互動,和平演變可以成功;當權者嚴厲鎮壓,建立惡性互動,終將爆發革命。革命的責任,不在老百姓,而在當權派。叫反對革命的人啞口無言,給革命行為提供了有力的辯護。

5,革命天賦人權論。革命,即更換、推翻暴虐的政府,是造物主賦予人民的天賦人權。當一切努力均告失敗後,給最後的革命行動正名。

七十:請問領袖和骨幹在民運中的作用如何?

:領袖,對任何一個運動都是十分重要的。領袖的作用很多,重要的有兩條:,領袖是指路人。指明運動發展的方向。即,要把群眾帶向何方。這個方向,不光是建立民主政體的總體大方向,還要指明一個個階段性方向。具體而言,下一步幹什麽。千口萬舌,領袖最後應予決斷。二,領袖是凝聚點。他要能夠凝聚一批人和其一道奮鬥。作為領路人,他要有前瞻性,看得高,看得遠。作為凝聚點,他要有服眾的智慧、能力和勇氣。三者最好兼備。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政權,一個團體, 當老的領導人離開領導位子時,常有內訌和解體。這就是凝聚點的作用。

領袖的產生有幾種情況。一,血統。如皇權時代新皇帝的產生。二,武力爭奪。典型的例子是猴子。在老猴王死後,猴王爭奪戰立即開始。一場你死我活的爭奪戰之後,體力最強、最有智慧的一個,即最厲害的一個,把所有的公猴都咬得見了就跑,其領袖地位即可確立。猴王擁有所有雌猴的性權力。猴子的社會很有意思。有猴王,也有貴族。次級厲害者,雖打不過猴王,但可做貴族,在一小群裏稱王稱霸,擁有小群雌猴子的性權力。可是,當猴王駕到,貴族就乖乖 地把性權力讓給猴王。如果人們還用武力產生領袖,與猴子爭王並無二異。

,推舉,即非正式的選舉。四,藏族活佛轉世,由靈童即位。五,民主選舉。六,強迫性授權。領袖人物有時是很難找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起義士兵缺乏領袖,把黎元洪從桌子底下拉出來(黎誤認為要加害他),擁為領袖。

民主運動應以推舉或選舉的模式產生領袖。值得說明,運動之初,在一較小的群體裏,領袖人物多為自薦、自發地產生。規模大了,力量融合時,民主運動領袖的產生就會規範化起來。

領袖的素質對於一個運動,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謂領袖的素質,包括: ,理想的色彩。理想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執著理想的人,將到手的榮華富貴、名譽地位、安逸生活拋入江河,忘我投入。其獻身精神,將感染無數群眾前赴後繼。

,理論的修養。對理論有原創性,是最高明的領袖,但為數不多。能否把一個問題說透、一個謬論駁倒,也反映了一個領袖的思辯能力和理論修養。這方面主 要通過文章和著作來體現。沒有民主的理論,就沒有民主的行動。

,宣傳的技巧。把艱澀的理論,化為易懂的宣傳綱領和口號,是一門學問。起草宣言,擬定口號,以打動人心,滅敵人的誌氣,長自己的威風。宣傳的作用之 一,是鼓動人心。口才和煽動力,可把群眾的情緒帶向高潮,進而轉化為無堅不摧的力量。演說,占一個成功的群眾運動領袖的三分之一。

,行動的勇氣。關鍵時刻的大勇,將折服大眾,使之跟著沖鋒陷陣。葉利欽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登上政變者的坦克,振臂高呼。他的大勇,摧毀了敵人的意誌 ,鼓舞、凝聚了千萬民眾。

,毅力的恒久。打倒了,爬起來。把艱難當成茶水,將曲折視為便飯。堅持 到底,毫不動搖。這樣的人,群眾才會跟,群眾才敢跟,群眾才長跟。

,智慧的光輝。足智多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知己則明, 知人則智。用人,需要智慧;判斷,需要智慧;決策,需要智慧;行動,需要智慧。賞罰,需要智慧。策劃起事,抓住時機;製定策略,靈活多變,使舞臺隨我而旋轉,令敵人共舞而不知。

,容人的雅量。領袖之才,能容一般人所不容,能忍一般人所不忍。反對過 自己的,與自己某些意見不和的,做人有瑕疵的,傲慢無理的,只要容之、用之對運動有利,就要容,就要用。小肚雞腸的人,吹毛求疵的人,嫉火易燃的人,不配做領袖,不能成大事。

,運作的藝術。將已經奮起的民眾組織起來,管理起來。將具體的任務操作 起來、達成目標,將打亂的社會重新梳理和整合起來,需要高超的組織藝術和管理藝術。

,決斷的魄力。重大事件,毫不猶豫地決斷。敢於承擔責任,成就歸於集體。憂柔寡斷,推卸責任,得不到跟隨者。

,個人的魅力。包括氣質、儀表和風度。他一出現,引來全場目光;他一上臺,聽眾鴉雀無聲。和知識份子交談,叫他們折服;與工人農民握手,令他們激動 ;群眾見了有親和力,敵人耳聞有敬畏感。魅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是一種說不出的魔力。

一個領袖,十項全能是少有的,但通常都有幾項過人之處,通常都有吸引人的魅力。

骨幹是圍繞在領袖周圍的一群幹部。如果領袖是元帥,骨幹就是一批將軍。骨幹離開領袖身邊,應當成為另一個群體的領袖,繼續圍繞在總領袖的周圍。

領袖有天生的,有後天鍛煉出來的。有計劃的培養一群具有領袖氣質和才能的 人物,培養一批骨幹,是民運的當務之急。

領袖的身邊,應當有一群謀士—-智囊團;耳目—-情報機構;一群將軍—-任務的執行者;一批秘書,打理內務;一群經理—-立法訂規,管好組織和社會。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