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要

1894年至1911年之間由興中會和同盟會共組織十次武裝起義。

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

興中會孫中山、楊衢雲、陸皓東、鄭士良等人髮動的起義。計劃一舉攻下廣州,將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飄揚於兩廣總督衙門,然後北上,經湖南湖北進攻北京。起義消息不慎洩露,陸皓東被清廷逮捕處死,成爲共和革命流血獻身第一人。孫中山僅以身免,被清廷通緝,東渡日本、然後轉到夏威夷、美國、英國。

1900年惠州起義

108日,孫令鄭士良等在廣東惠州三洲田起義;隊伍曾髮展至2萬多人;朝廷軍隊在沙灣遭大敗,起義隊伍直抵鎮隆,北距惠州僅20公裡。四戰四捷後,義軍槍支彈藥補給中斷,鄭士良急電孫,孫在颱灣緻電宮崎寅藏速送槍彈,由於採購槍械事物的中村彌六從中謀取暴利,所購全是廢槍,起義軍彈儘援絶,被迫解散。

1907

潮州黃岡起義

孫中山派同盟會員許雪秋、陳芸生、陳湧波、何子淵等髮動起義。411日晚,700名革命黨人在距離黃岡城3華裡的連厝墳集結並舉行誓師大會,隨後分4路向黃岡城開進,並順利佔領黃岡城,成立軍政府,髮行銀票。豎起了青天白日旗,這是青天白日旗首次在清朝土地上昇起。清潮州總兵黃金福立即帶兵前往鎮壓,曆時6天起義遂告失敗革命黨人被殺死200餘人,其餘起義軍流亡香港。此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1907

七女湖起義

190762日,孫中山派人到廣東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髮動起義,以響應黃岡起義。劫掠清軍防營槍械,並多次擊敗清軍,攻佔了不少墟、村,各地會黨紛紛響應,小有成效,隊伍擴展到200餘人。持續十多天後,因寡不敵衆,在梁化墟解散,大部分人退入羅浮山山區。

1907

防城起義

1907年春,孫文、黃興和鬍漢民等人在越南河內設立同盟會總機關,負責部署廣東、廣西和雲南的武裝起義。

孫文任命同盟會成員王和順爲中華民國軍南軍都督,讓王和順與黃興前往欽州聯合抗捐群衆髮動起義。91日,王和順在王崗山髮動起義。93日和5日,王和順以中華民國軍南軍都督的名義髮佈三篇文告,宣佈建立民主立憲政體。95日,起義軍佔領防城,殺死知縣,並進攻欽州府城和靈山縣,但未能攻克。9月中旬,清軍援軍抵達後擊潰起義軍,起義軍不得不退回至十萬大山。王和順則逃回河內

1907

鎮南關起義

1907121日,孫中山派中華國民軍鎮南關都督黃明堂夜襲鎮南關,革命軍成功佔領鎮南、鎮中、鎮北三砲颱。孫中山與黃興、鬍漢民、日籍秘書池亨吉、法國軍官等人立刻從越南河內趕往鎮南關指揮。他慨言道:“反對清政府二十餘年,此日始得親髮砲擊清軍耳!”當時孫中山自謂:“餘自乙未廣州起義失敗以來,曆十有四年,至是始得履故國之土地,與革命將士宣力行陣間。”因缺乏彈藥,孫中山便回河內籌備彈藥,由黃明堂守關。清廷命廣西右江道道颱龍濟光和廣西參將陸榮廷率4000清兵攻關,革命軍堅守7日後退入越南燕子山。同時清政府向法屬安南施壓,扣留在河內籌備的彈藥。起義失敗。

1908

欽廉上思之役

1907年鎮南關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被迫從越南離境,黃興則秘密留在越南籌劃反清,並以當地華僑組成中華國民軍南軍,黃興任總司令。1908327日,黃興率200人從越南進軍欽州。42日在馬篤山打敗清軍,殺管帶龍炳堂。但清軍郭人漳、王有宏等率二萬清兵追擊,黃興在欽州、廉州、上思等地與清軍轉戰四十餘日,最終不敵黃興等分別退往越南、十萬大山。

1908

河口起義

1908429日同盟會在雲南南部的河口(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髮動武裝起義。領導人爲雲南三合會前領導人關仁甫、黃明堂、王和順等人。起義爆髮後,革命軍很快佔領了河口,並兵分兩路向蒙自進軍,但由於糧餉不足等原因進展緩慢。清軍則於5月初展開反攻。孫中山委任黃興爲雲南國民軍總司令一職,黃興隨即趕赴河口,但黃明堂和關仁甫均認爲自己才是起義的領袖,黃興未獲得指揮權。最後失敗。這次起義促使中國同盟會改變策略,此後的起義不再以會黨爲主,改爲以新軍爲主。

1910

廣州新軍起義

2月倪映典於廣州髮動新軍起義。

兩位失業軍官趙聲和倪映典參與髮起和指揮,兩人屬廣東新軍第一標。

19096月到7月左右,起義髮起者們曾集中開會商討起義計劃。稍後他們在廣州豪賢街天官裡寄園巷5號設立新軍聯絡點,又讓諮議員陳炯明以自己的名義提供一處存放槍械的地方。在聯絡點,由倪映典向休假軍人宣揚同盟會。至起義髮起前,已有不少新軍成員加入同盟會。他們打算在1910224日(農曆元宵節)髮起起義,成功後推舉丘逢甲、陳炯明任臨時民政長官。

1911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4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廣東省廣州市髮起的一場起義。這場起義於19101113日在檳榔嶼會議上由孫文提出,並由黃興主持籌劃。1911118日,黃興在香港成立起義統籌部,以趙聲爲總司令,黃興爲副總司令。初定起義日期爲413日,但由於武器裝備尚未到位、溫生才自行刺殺廣州將軍孚琦、策應起義的新軍大部即將退伍等多種原因,起義時間最終被推遲至427日,即農曆三月廿九日。423日黃興趕赴廣州成立起義指揮部。起義原計劃配合新軍、巡防營和巡警隊,分十路進攻奪取廣州城,並進一步推動全國範圍的革命。但起義信息洩露,指揮部被迫遣散大量人員,原攻城計劃則轉爲刺殺計劃。427日起義正式爆髮,因姚雨平、鬍毅生和陳炯明按兵不動,原計劃的四條進攻路線僅剩黃興一部130餘人。起義部隊之後攻入兩廣總督署,髮現總督張鳴岐已經逃跑。水師提督李準的兩個防營隨即前來鎮壓,起義部隊在隨後的巷戰中被衝散,大多被俘或陣亡。關於起義失敗的原因,黃興認爲除了武器裝備運輸緩慢、溫生才刺殺孚琦等意外事件之外,姚雨平等人貪生怕死而不配合起義爲主要原因。而姚雨平等人認爲自己隻是支持起義延期,並非貪生怕死。

起義中的死難者被同盟會會員潘達微組織社會力量安葬於紅花崗。潘達微認爲黃花崗比紅花崗更能代表烈士的精神,故稱烈士安葬地爲黃花崗,此名後來廣爲接受。中華民國成立後,農曆三月廿九日即爲革命先烈紀唸日。在1924年國民黨中執委會議上,因考慮到農曆存在閏三月,遂將起義紀唸日期改至陽曆329日以避免混亂。1943年國民政府將329日定爲中華民國青年節。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1905年在東京,由而成立同盟會。宗旨爲: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1905820日在東京,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多個團體集合舉行大會宣佈成立中國同盟會。到會者約有100人,除甘肅尚未派留日學生外,其餘關內17省均有人參加。大會通過孫中山起草的《同盟會宣言》和《同盟會對外宣言》以及黃興起草的會章。經大會討論通過的章程規定,以東京爲本部所在地,總理以下分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在國內外分設9個支部(國內有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並在各省區成立分會。會上推舉孫中山爲總理,黃興爲執行部庶務長,協助總理主持本部工作。大會又通過以《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作爲同盟會的機關報,後改名爲《民報》。

1894年至1911年之間 由興中會和同盟會共組織十次武裝起義。

1895年 乙未廣州起義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蒐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1900年惠州起義

10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髮動起義。

1907

潮州黃岡起義

5月孫中山命餘醜起義於潮州黃岡,曆六日而敗。

1907

七女湖起義

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

1907

防城起義

9月孫中山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1907

鎮南關起義

12月孫中山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1908

河口起義

4月孫中山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1910

廣州新軍起義

2月倪映典於廣州髮動新軍起義。

1911

黃花崗起義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辛亥年農曆八月十八日,武昌革命黨人因製造炸彈不慎爆炸,緻使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被捕。八月十九日凌晨4時,3烈士慨然冩下“腥風血雨又新秋,滿目江河帶淚流,寄語神州群兄弟,來日勿負我丟頭。”在督署東轅門外,慷慨赴義被當衆斬首,人頭高懸於城門示衆。

革命黨人不甘束手就擒,當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髮難打響首義第一槍,

各營響應,髮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三千年的皇朝統治。以陽曆推算起來,正是19111010日。

民國元年924日經參議院通過,27日正式公佈將首義日定爲中華民國國慶日。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在《民立報》撰文主張把命名爲“雙十節”使國人便於記憶,雙十節便由此誕生。

1911122日,武漢代表會製定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了臨時大總統選舉的一繫列規程。同日,革命軍攻克南京,各省代表議決以南京爲臨時政府所在地。

12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次日在其舉行的高級幹部會議中被推選爲大總統候選人。1229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代表在南京召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選舉孫文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11日,孫中山髮表《就職宣言書》,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其組織方法依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13日, 舉行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通過了各部總長名單和孫中山提交的內閣成員名單,頒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權限》,並增選黎元洪爲中華民國臨時副總統。

1912122日,孫中山髮表聲明,允諾隻要袁世凱讚成共和,並促成宣統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且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一職位,達成南北議和。

128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成爲臨時政府最高立法機關。1月下旬,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先後召開兩次約法起草會議,議定關於中央政體均採用總統製,由宋教仁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212日,清朝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法理上繼承清朝疆域。

19122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爲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於3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220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黎元洪臨時副總統。41日,孫文在南京向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被稱爲北洋政府,因這一時期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軍閥繫統所掌控政府繫統而得名,以五色旗爲國旗,以《卿雲歌》爲國歌。

北洋政府大體可分爲

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年-1916年)

皖繫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1920年)

直繫軍閥統治時期(1920年-1924年)

奉繫軍閥統治時期(1924年-1928年)

4個階段

1913106日,議員被迫選袁爲正式大總統。

1913114日,袁髮佈《解散國民黨通令》,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

【二次革命】

1913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省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鬍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袁世凱的善後貸款。隨之孫中山領導討袁的二次革命。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廣東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脫離北洋政府宣佈獨立。曆時三個月,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孫中山流亡海外。

19141月,袁解散國會。

19145月,袁公佈《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爲總統製。19141229日,公佈《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1915814日,有十三太保[g]之稱的楊度和孫毓筠等人成立籌安會,髮文支持施行君憲。

91日,參政院開幕,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請願施行君憲製。

12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推翻共和,複闢帝製,改中華民國爲“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爲“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製”,籌備登基。

12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佈獨立,護國戰爭爆髮。

1916322日,袁世凱在內外交睏之下,宣佈取消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停止,中華帝國隨之流産。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同年6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第二任總統黎元洪(1916.6.61917.7.14)(期間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爲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1日與康有爲擁溥儀複闢,但12日爲皖繫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

第三任總統馮國璋(1917.7.61918.10.10)期間爆髮護法戰爭,史稱【三次革命】1917717日孫中山領導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採取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複中華民國國會的護法戰爭行動,史稱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 戰爭於191710月在湖南展開。

第四任總統徐世昌(1918.10.101922.6.2)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

19192月於上海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

10月,命徐樹錚率西北邊防軍第一師進入外蒙古,以武力迫使其在11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歸中國。

黎元洪複任(1922.6.11 – 1923.6.1

第五任總統曹錕(1923.10.101924.10.30) 1923105日曹錕通過賄選高票當選,否認前兩任總統,稱第三任總統。

第六任總統(臨時執政)(1924.11.241926.4.20

張作霖(1927.6.181928.6.31927年於北京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行使統治權,北洋政府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6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史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回到奉天(今沈陽市)後身亡。

1921年春孫中山在廣州再次舉起護法的旗幟,1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複會,取消軍政府,於42號成立正式的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爲國旗,反對以及不承認北京的北洋政府法統。47號選舉孫中山爲大總統。孫中山55日在廣州就職。

曆經討直北伐戰爭失利,六一六事變,19228月初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第二次護髮運動失敗

1922815日,孫中山在上海表表討伐陳炯明的宣言,10月將北伐軍改爲討賊軍,討伐佔據廣州的陳炯明。1923221日,孫中山回到廣州。

192332日孫中山繼承廣州中華民國政府的傳統在廣州創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繼續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爲國旗。期間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616日,孫中山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組建了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通稱黃埔軍校。爲之後的國民革命軍打下基礎。

19241023日,北洋直繫中受革命思想影響的將領馮玉祥髮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推倒了北京的直繫政府,髮出了和平解決國是的通電,特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家統一大計。1110日,孫中山髮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集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統一建設。13日,孫中山離廣州北上,輾轉香港,經赴上海,抵達北京,並把其在廣州的軍權交給蔣中正統領。

孫中山19251月北上抵京後即開始病髮,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此時健康已急轉直下,至1925312日孫中山在北京去世。北上議和籌開國民會議因此中止。

孫中山逝世後,19256月,國民黨中央決定將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爲國民政府;71日,國民政府宣告成立,同日頒佈的《國民政府組織法》。國民政府宣佈它的職責是履行孫中山遺囑,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消滅帝國主義勢力;對內開展國民革命運動,消滅軍閥勢力。

19266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7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在廣州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

19267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通過第二次東徵、南徵,先後消滅陳炯明、鄧本殷爲首地方割據軍閥勢力,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1010日,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

1926118日,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把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

1927323日國民革命軍佔領南京。因與汪精衛爲首的武漢政府對反共立場不同,蔣中正於4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不設主席,採常務委員製,北伐中斷。715日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宣佈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北伐繼續,1928年北伐勝利。統一全國後,國民政府成爲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同時也是國共第一次戰爭時期。

1930年至19326月,國民政府四次對中國共産黨在江西的根據地中央蘇區“圍剿”,沒達到剿滅的目標,共軍北上逃逸,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導緻中日兩國全麵爆髮戰爭,中國進入爲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193711月至19465月間爲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時期,稱:“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中華民國陪都“。

抗戰期間,淞滬會戰,國軍全部都是德國裝備的精銳部隊,大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軍人,是戰鬥意誌和能力都是最強的,他們頂住了日軍3個月的進攻,中國才有機會將戰略物資轉移到後方,最後30萬軍人戰死沙場。

之後國軍在正麵戰場上拖住了日軍100多萬日軍的進攻,組織了南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等,40多次會戰,最後犧牲了230萬軍人,

1945815日日本帝國宣佈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9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正式籤署投降書。

根據盟軍最高統帥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所劃受降地區的規定,中國戰區受降者爲中華民國。9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岡村寧次雙手捧接投降書,籤上“岡村寧次”四個字,然後蓋章。

之後,國軍開始裁撤。但中共即刻加速擴軍,全線出擊,搶奪受降權。不斷擴大佔領區域。

中共在蘇聯的全麵支持下,一邊舉行國共談判,一邊不斷髮動軍事行動。直至最後髮動全麵戰爭。

1945年國共雙方經過43天的時間,於1010日籤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內容主要包括: 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以對話方式解決一切爭端。 長期合作,以和平、民主和團結爲基礎,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

但是,毛回到延安後馬上向軍隊髮出了“立即向蔣管區髮動進攻”的命令,公開破壞《雙十協定》。

19461月,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産黨、民盟、中國青年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圍繞政府組織、施政綱領、軍事、國民大會和憲法五個問題展開討論,最終達成五項協議。協議規定,政府改組後以國民政府委員會爲最高國務機關,規定國府委員裡國民黨佔半數,另外半數由其他黨派和社會賢達組成,重大議案須2/3多數委員支持通過;在執政綱領上,通過了以中共草案爲基礎的《和平建國綱領》,一緻同意和平實現民主憲政;一緻同意整編國共軍隊,實現軍隊國家化。

194655日中華民國政府召開首次“製憲國民代表大會”。然而,此時,由於中共在東北的爭奪戰中打得“順手”,所以,它便要求國民大會召開前就按照其意願先改組政府,後召開“國大”,並且沒有達到滿足就拒不交出代表名單。由是,國民政府隻好將製憲國民大會延期半年。

1946年(民國35年)1115日製憲國民代表大會在南京國民大會堂開幕。該會議代表由民選和遴選方式産生,其主要參與政黨爲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和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共及其盟友民主黨派拒絶參加。1225日製憲完成,民國36年(1947年)11日由國民政府公佈、同年1225日施行。

1947315日,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南京開。蔣中正主持,稱“中共全麵叛亂……政治解決的途徑已經絶望……政府爲捍衛國家統一,保障人民安全,當然不能坐視變亂而不加製止。接着與共軍全麵開戰。

但國民政府仍然按照憲法,結束訓政,實施憲政。1948年(民國37年)329日,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南京市召開。爲適應第二次國共內戰下之政軍情勢,418日,國民大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第十二次大會依照憲法內之修憲程序三讀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授予總統實施緊急處分的權限以方便政府進行作戰。 420日至29日間舉行了第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出蔣中正、李宗仁爲首任總統、副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爲一府五院的中華民國政府。

中共拒絶參與中國的民主進程,在蘇聯的支持下,旨在推翻民選産生的合法政府——中華民國政府。

1948年經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國軍總兵力損失150萬人以上,精銳兵團幾乎全軍覆沒,除西北外,長江以北的地區幾乎都被中共控製。

1949421日至62日共軍在長江中下遊強渡長江,與國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軍進行戰略性戰役。24日凌晨,南京淪陷,中華民國政府宣佈撤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127日,中華民國政府最終宣佈政府遷設颱灣颱北市。

中共沒有達到消滅中華民國的目標,隻是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據颱灣。而遷颱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蔣中正執政時期,一直堅持反攻大陸,又稱光複大陸的立場。並實施過“海威”行動等一繫列行動。

19806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成爲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綱領。取代了蔣中正的“反共複國”國策。李登輝時期又推出了更爲婉轉的《國統綱領》。

1991年(民國80年),國民大會正式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變化的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