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何謂共和
共和的概唸也非常的耐人尋味。
無君≠共和
共和是不是就是沒有君主呢?當然不是。我們也知道有很多假共和,但是如果回溯到中國“共和”兩個字的來源,公元前841年在西週,首都的居民趕走了國王。然後,共和兩個字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是當時的週公和當時的召公,就是週公旦和召公奭的後代,厲王時期時任週公召公兩個人共同攝政,叫做共和。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有一位共地的伯,名字叫和,共伯和攝天子事。不管是哪一個來由,中國曾經有十四年的時期叫做共和時期。但這個是不是就等於我們現在的共和概唸呢?當然不是。在那個時候共和恰好指的是中國的一個無君狀態,當時的十四年,君主被趕走,西週的國人不再認同厲王作爲君主,有十四年的無君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長的無君時期。一般的無君時期隻有幾個月的時間,十四年是很久的,但是這個絶對不是真共和,這隻是最初的在中國本來的含義。
但是,所謂的“共和”是什麼?要看西方。“共和”兩個字,是日本人的翻譯,恰好日本人看到共和國基本上是沒有君主的,所以拿中國古代的沒有君主的時期的“共和”來套用。
古典共和:權力共享的混合政體
我們考慮的共和的含義,在政治意義上,古典共和指的是權力共享的一種混合政體。亞裡士多德就曾經在這方麵做過很多論述,他意思是説,老百姓的這種民主容易淪爲暴民政治——實際上,亞裡士多德就直接把民主當作暴民政治了,兩者等同起來了。那麼君主專製也不好。貴族,寡頭政治,可能好一些,但是也不夠好。什麼最好呢?是君主、貴族和平民,大家共治,權力共享,各自都有一些政治權力,這才是最好的混合政體——這是古典的共和,所推崇的是來自不同的階層的人群共享國家的權力。
但是,這其中有一些什麼精神呢?古典共和的精神,就包含一種精英的傳統,它強調的就是,不是説把權力放諸人民,比如説雅典——雅典是公民投票來決定一切事情的,至少有這個理論的可能性的——這種雅典的民主製度是被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大加鞭笞的,他們認爲這些一不小心就是暴民政治了。那麼他們還是重視一種混合政體,其中包含貴族這樣的精英,這種傳統能夠有助於國家政治的穩定,不走極端。
同時,重視美德。因爲政治未必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你如果不擔任官員,沒有實權的話,你隻是參與政治,參加投票、參加議政,這有的時候是給自己費力不討好的,但是這是需要出於一種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這是一種美德。所以説古典的共和也是重視美德的。
這兩點對現代的共和主義仍然在精神價值上是有傳承的。
現代共和:最高權力的分權製衡
那麼下麵我來講現代共和。現代共和在操作上強調的是最高權力的分權製衡。我本來隻冩了分權製衡這四個字,後來呢,我一想,不對啊,必須要説明白是最高的權力就分開了,製衡了。爲什麼呢?因爲中國古代皇帝就把下麵的行政官員分了很多塊,互相製衡。中國大陸有一位學者叫何新,他就説過,你看我們中國也有權力的分立與製衡啊,你看中國古代,他舉出來各個部門——皇帝之下的各個部門製衡很厲害啊,甚至九權十權製衡啊。爲什麼呢?因爲皇帝信不過這些官員,皇帝通過讓這些官員分權製衡,來讓他們不至於威脅自己的專權。所以説,我就要強調是最高的權力。沒有一個皇帝在那裡掌握最高權力,最高權力是分開的,這個是要分權製衡的,這是現代共和的精義。
在古代是有不同的群體、不同的階層有權力的共享。在現代的共和,是指不同的部門之間,他們加起來是一個國家的權力,但是,不再強調跨越階層。要強調的,是司法部門保留了精英傳統。我們經常看到,行政部門,比如説,美國的行政由總統來主持,選出了川普,川普是精英嗎?川普有錢,但川普平時的言行舉止有精英的氣質嗎?沒有的吧。那麼什麼部門保留精英傳統呢?是司法部門,尤其是負責解釋憲法的司法部門,最高法院或者歐洲的憲法法院。他們真的是一群超級的精英,他們保留了古代的共和的精英傳統,這個也很重要。在議會製國家是司法部門來跟議會來製衡,我下麵還會進一步展開來講。
公民美德
下麵還有呢,就是現代共和從古代的共和傳承了一些東西,就包含了公民美德。比如説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做漢娜·阿倫特——在颱灣把阿倫特翻譯成鄂蘭,應該是Arendt這樣一個英文讀音吧——那麼阿倫特或者鄂蘭,她冩的連篇累牘的著作就強調了共和主義,強調了公民美德。
但是現代的公民美德和古代有一個區別。現代的這個美德,並不是有強製力,在古代甚至具有強製性。比如説,雅典很多公民不願意參加公民大會,那麼雅典就有一些受政府直接控製的奴隸,這些奴隸拿着繩子把這些公民圈起來,把他們圈到公民大會會場,讓他們去那裡開會投票。你就可以想象到在古代的這種強製力了。但是,現在這種公民美德當然不是通過強製力來實現的。這種美德,尤其是參政議政,哪怕費力不討好也有這種責任感,這種美德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是不要把它上昇到國家強力的程度,這是很重要的。
憲政愛國主義
還有一點,就叫做憲政愛國主義。愛國主義這個字眼,經常是很危險的,它有時候會導緻一種對自我群體的過度狂熱的拔高,對敵方、對非我群的他群的貶低,甚至敵視和仇視。在德國,就髮生過很慘痛的曆史教訓,就是德國的主體民族德意誌人對猶太人的這種仇視,導緻了大屠殺,當時德國的主體民族大部分人民是讚成希特勒的。所以説德國在戰後痛定思痛的時候,也有思想家做這種思考,那麼就有一位思想家叫做哈貝馬斯,他提出來,我們現在的愛國主義愛的是什麼國?要愛的是我們國家這樣一種憲政的政體,因爲這個國家有憲政,它才值得我們愛。這就是憲政愛國主義,大家是不是同意這一點?
同樣,這個國家的認同、國家的凝聚力,也不要再拘泥於一個國家的民族來源。德國曾經以德意誌的民族身份作爲國家凝聚力的來源,但是現在哈貝馬斯提倡的、在歐洲得到大範圍的認可的,就是以國家的政治製度作爲認同的基本點。哪怕一個人不是德意誌人——德國還留着很少的猶太人,還有其他的少數民族——他們認同這個國家的政治製度,他們就會爲此而自豪。
好的,什麼問題嗎?如果沒有,我們暫時就結束了關於共和概唸的討論。下麵,就要再展開來看分權製衡。
(返回目錄)
(4)何謂共和
by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