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Uncategorized
-
我们耐心地期地期待领袖
我们耐心地期地期待领袖 王炳章博士关于海外民运的论述(节选) 郑源 1982 年 11 月 17 日从加拿大读完医学博士的王炳章在纽约曼哈顿的希尔顿酒店举行记者会,宣布创办“中国之春” ,发动大陆民运,组建大陆民主力量,矢志彻底改变大陆一党专制制度。四十年 前,在海内外这是石破天惊、万人瞩目之举。 有人问他,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觉得民运可以成功吗? 王炳章的回答是:“我们这一代留学生不能交白卷。我们要告诉后人,面对专制,我们没有屈服过,我们曾经奋争过。即使没有成功,后来人可以借鉴我们的经验。”他还说“在未来民主大厦落成典礼时,我们可能不是典礼的剪彩者,不是民主大厦的享用者。但任何一座大厦的建成都要由碎石先填平那地面的坑穴,我们宁愿做这样的碎石,以便让后来者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没有这些碎石,任何辉煌的民主大厦都不会出现在东方的古老中国。” 关于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王炳章博士在组建中春和中国民联时做了很多的论述,在民运其他方面炳章也有过很多精确的阐述。他说:“对中国民主的实现,我一直是非常乐观的。我乐观的基础,是人性中对于自由、安全、幸福的追求 。这种追求,必将导致民主政体的建立。”关于民主运动的手段“我的答案有两点: 其一,我们希望以和平演进的手段达成中国民主化的目标,希望避免革命,尤其是避免流血。其二,最终,专制社会以什么方式过渡到民主社会,不取决于我们,而主要取决于执政者的态度,取决于执政者在人民的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回应。” 王炳章也指出:“历史的无情事实是,没有一个民主政体是通过纯粹内部運作方式建立的。缺少人民的压力和争取,执政集团不会自动放弃既得的利益和权力。不斗争不争取,自由和民主不会自动从天而降。”这也是我和朋友们组建“中国民主策进会”的基本思想。 美国前总统尼克森说过:“政治领袖没有试探过自己最基本支持者的忠诚程度之前 ,不能说渡过领袖的考验。” 王炳章认为“领袖对于任何一个运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领袖的重要作用有两点: 一、领袖是指路人,他要有前瞻性,看得高看得远,指明运动发的方向,决断一个个阶段性任务。二、领袖是凝聚点,他要有服众的智慧、能力和勇气。” 我觉得,中国民主运动并不缺少著名的异议分子,他们之中有全球知名的被中共非法关押多年的反对派人士和理论家 ,但是异议分子并不等同于民运领袖。中国民民主运动最缺少的是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团队,他们能够形成一个政治核心并凝聚一大批基本民运朋友。他们应该懂得团体的运作,严格遵守民主程序和道德规范。政治领袖不是靠自封的,而是在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和冲突中确立了各个人位置后的基础中产生的。中国古训“得友者霸,得师者王”,政治领袖的身边必需有更多的朋友和师者,从而能听得进任何建议和反对的声音。民主运动的政治领袖不是世袭皇族或宗教领袖,而是由真正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投票给你的是运动的忠诚者而不是宗教的信徒,当你背叛了你的忠诚者,他们自然会选择用脚离开你。政治游戏的规则注定了许多政治人物的悲剧性,能笑到最后的人当然也极少。中国民主运动在国内外发展的几十年来,正在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政治领袖团队的产生。
-
《中国之春》朔源
不信春风唤不回- 《中国之春》朔源 文松木 一. 1982 年起,海外的“中国之春” 1982 年底,以王炳章为主的几位同仁,代表国内 1978—1979 年大陆民主墙运动的志士们,承接以【责任】为代表的中国民刊未竟之业,创办了《中国之春》。而后由杂志而组织,1983年底在美国召开了“中国之春运动世界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一个民运组织中国民主团结联盟(民联)。 1989 年北京六四屠杀惨案之后,大批 89 民运参与者逃往海外,不久便在巴黎成立了“民主中国阵线”(民阵)。 1993年,“民联”、“民阵”决议自行解散,在华盛顿召开合并大会,成立了“中国民主联合阵线”(民联阵)。大会在选举过程中产生矛盾,部分与会者退出。事后他们又恢复了“民联”、“民阵”的活动。 此后,更多的组织成立,包括多个系统的 “中国民主党”。还有个别人和小群体宣称建立了多个政府。 在此过程中,【中国之春】杂志的运行也受到几次重大干扰,最后于 2004 年停刊。 多年后,主办【中国之春】的“中国民主联 合阵线”也逐渐“虚化、淡化”。海外“中国之春运动”一词渐被冷却、忘却。 二.革命倾向和光复大陆 2000年,“民联阵”提出了“重建共和,再造统一”的纲领。王炳章撰文“重建中华民国”。此前,王炳章还发表了”民运手册“,鼓吹民主革命。而更重要的是辛灏年的大作【谁是新中国】发表,加上大陆兴起的”民国热“,使得原先执着于” 和平改革“的”民运“,迅速地发生了转向”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光复大陆“的变化。 而最迅猛的冲击则是香港从”真普选—–雨伞运动“跃升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香港激烈的斗争粉碎了中共”一国两制“的骗局,”光复香港“的坐标自然显示出”光复大陆“的标靶,也标志着”中国之春民主运动“已经踏入”中国之春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三.温和改良派的维权运动的革命趋向 约 2000 年前后,大陆维权运动高潮迭起,如瓮安的民众抗争火烧警局;乌坎的民众抗争驱逐了中共村委、重新民选村委。维权运动多年来仍是余波难平,许多正直人士因为民众为法理发声而被迫害,例如董瑶琼、孙大午、任志强、彭立发等。2022年爆发的抗议清零封控的示威,民众发出了“共产党下台”的怒吼,再次显示出封控的冰河下奔腾着激流。而中共变本加厉的镇压也说明了中共党朝统治者对人民的敌视和对随时可能爆发的革命充满恐惧。 四. 中国之春运动溯源 有学者将中国之春的起源追溯到“五七之春”和梁漱溟与毛泽东的思想交锋,以及延安“整风”运动对异议人士的杀戮。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对“五七之春”的定位,包括储安平的“党天下”等言论,尤其是林昭和张春元等志士的政党组织活动 。 1966 年开始的文革中,无数无辜百姓和不少人因表达异见而被迫害甚至被杀和自杀。被杀者比较知名的有刘文辉、遇罗克、陆鸿恩等。自杀者有老舍、傅雷夫妇、上官云珠、顾圣婴全家、言慧珠、严凤英、姜永宁、荣国团、周瘦鹃等名人,也包括许多中共党内上层人士。 文革的惨剧继土改、镇反之后埋下了更多复仇的种子。文革初期的“四大自由” 和风行的群众组织活动则空前削弱了中共统治集团和国家机器的功效与威力,也为后来的民众抗争及组织化运作提供了底气和经验参考。 1971 年的林彪事件,也曾被称之为“惊破 霓裳羽衣曲”的一声春雷,它向升腾至巅峰的红教光炎泼上冷水,把严密封控的红朝铁幕捅了个窟窿,成为无数人得以走出迷信的启蒙教材。 1976 年早春,北京等地民众以悼念周恩来的名义表达了隐忍多年的“叛逆”情绪 。继而爆发了天安门事件,被称之为中国之春的序幕。 五.真正的民主革命 综上所述,“中国之春”的实质内含就是对中共强权的抵制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因此,不应主观片面地把它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群体、某一事件。 相比“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古巴之春”等等“之春”,“中国之春”的内涵要广泛深刻得多。中国之春有四个无以伦比的特点: 1.跨越 1957 鸣放运动、1976 天安门事 件、1979 民主运动、1989 学潮和抗暴斗争、2000…
-
重建中華民國
重建中华民国 王炳章 编者附言:2002 年 6 月,王炳章先生在越南芒街被中共特工越境绑架,随后判处无期徒刑,至今仍关押在韶山监狱。中共施加如此穷凶极恶的暴行,显露出中共对王炳章的恨与怕,而如此的恨与怕之缘故,显然是因为王炳章做了三件非凡之举:一,1982 年底 ,王炳章等人创办了【中国之春】杂志。1983 年底,召开了“中国之春运动世界大会” , 成立了海外第一个民运组织。二,王炳章于 1998 年撰写了【民运手册—-中国民主革命之路】,指出:“革命”确是老百姓可以做的,确切一点说, 是公民的一种天赋人权。当 执政者不进行“改革”时 ,剩下唯一推动社会前进的途径,就是人民的革命。王炳章并亲身潜入大陆串联民运人士。三,王炳章于 2000 年撰写了文章:【重建中华民国】这篇文章分量极重,值得再读,特此全文转载。 一、“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掀起了一股“非共”“复旧”热。列宁格勒改回彼得格勒﹐很多以列宁﹑斯大林﹑高尔基和捷尔任斯基等苏共元老命名的地名﹑街名﹐都像彼得格勒一样﹐ 纷纷改回原来的名称。那些共产革命元老的塑像也被推倒﹐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任人践踏。 最具“复旧”意义的是﹐俄罗斯国家的名称和旗帜﹐恢复到了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民主政府时期的样式。也就是说﹐经过了七十多年的共产革命﹐俄国回到了共产革命前的原点。这是正常的﹐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民主政体。名为“复 旧”而实为“履新”。因为俄国一九一七 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 一个新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不幸的是俄国这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很快就被苏共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苏共极权统治。既然本来就是民主共和体制﹐推翻了共产党统治﹐回复原有的新俄国这就对了:即简单又明确。 我们中国将来也会有这么一天:共产党垮台了﹐“非共”热将把毛泽东等中共元老的塑像全部推倒﹐而政体也将恢复到孙中山创建的新中国──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用这句口 号发动了中国的共产革命。但是﹐共产党人不可能预见到﹐“俄国的路” ﹐最终是个 U 字型的路──回到原点的路。现在我们中国的民主人士们﹐ 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反而可以套用这句话:“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即:推翻中共政权之后﹐中 国应当像俄国一样“复旧──履新”,即 :恢复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 谈到“复旧”而实为“履新”﹐法兰西共和国的历史也是一例。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爆发大革命﹐革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创建了法兰西共和国﹐ 制定了第一共和国宪法。随后﹐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进行了八十多年的较量。其间﹐有拿破仑﹑路易.菲利浦和路易.波拿巴的三次专制复辟﹐三次复辟又三次被民主革命打翻。直到一八七五年﹐法国人民推翻了最后一个复辟王朝之后﹐经过激烈辩论﹐决定回到原点── 承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宪法” ﹐继承法兰西共和国的大统。从此﹐法国走上了长治久安的道路。 世界历史表明﹐很多国家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都经历过专制复辟与民主革命长期而反复的较量。中国也不例外。 孙中山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中国── 中华民国﹐随后﹐历经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满清和北洋军阀“假共和之名义以行专制之实”,直至中共披着 “共产革命”的外衣﹐在中国大陆实现了专制制度的全面复辟和超级复辟。然而 ﹐我们坚信﹐民主的潮流终不可挡。中 国人民在推翻中共专制之后﹐孙中山所创造的民主共和体制﹐一定会得到重建。 二.么是“重建中华民国”? 什么叫重建?就是“重新建立”﹐意思是原来有﹐后来被破坏了﹐现在再重新建立起来。重建中华民国的逻辑是非常明确的: 第一﹐原来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和民主政权──中华民国政府,有一部民主宪 法──中华民国宪法﹔ 第二﹐在中共叛乱集团的武装割据下 ﹐中华民国政府退居台湾﹐在台湾坚守中华民国的法统﹔ 第三﹐近年来﹐台湾政权逐步放弃了中华民国的实质﹐抛弃了孙中山和三民主 义﹐将中华民国“台独化”,一句话 ﹐台湾政权在背叛中华民国﹔ 第四﹐推翻中共﹐何为取代?重建我们原有的民主政权──中华民国﹐就是最好的取代。而这个取代的性质,就是以“…
-
發刊號目錄
【公民議政】 重建中華民國-王炳章 《中国之春》朔源-文松木 王炳章关于民运的论述-鄭源 三民主义与当代中国-傅申奇 纪念孙文与国民革命-林牧晨 辛灏年新著《革命的理論和方略》-辛明 光复中华民国必须光复中华文化-孫雲 回望民国的荣光-炳日星 辛亥革命与基督徒的信仰-卢维溢 民国纪要-启明 【汇编资料】 花县徐氏满门英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纪念宋教仁逝世-110-周年 青天白日祭英魂 《革命军》 【九州风云】 四通桥孤勇者-彭立發 封從德 南京民众跨年给孙中山雕像献花 【历史回顾】 「五四」与「六四」本质的区别 徐沛 中国人的苦难与祝福 張叁 被噤声的武昌革命真史 曾庆豹 极权主义纳粹与共产主义的特征 胡 適 【文艺拾萃】 我是中国人/佚名 军旅诗抄/民國軍人 林咏泉 郑敏诗抄/九叶派诗人 熊炎先生致本刊信函 逃港罹难知青纪念碑 莎莉 【编后记】 编后记 中国之春文会
-
中國之春文會
發刊號目錄 中国之春-文会-发刊号-全本
-
中国之春文会 发刊号 全文
中国之春文会 ARTICLE ALLIANCE FOR CHINA SPRING 编 撰: 文会 编辑组 编委 程干远 封從德 傅申奇 孔识仁 林牧晨 任松林 孙 云 吴 倩 徐英朗 羊 子 张伟国 郑 源 美国麓鹿出版社 www.lulu.com 目录: 【公民議政】 重建中華民國-王炳章 《中国之春》朔源-文松木 王炳章关于民运的论述-鄭源 三民主义与当代中国-傅申奇 纪念孙文与国民革命-林牧晨 辛灏年新著《革命的理論和方略》-辛明…
-
美國對華綏靖主義史話
編者按: 金鐘先生的《美國對華綏靖主義史話》,回顧了一段令人感歎唏噓的歷史。雖然文中提到中華民國的文字並不多,但我們把它列為民國史料的珍貴文獻。因為,美國歷屆政府對中共的綏靖主義政策源遠流長,“可謂其來有自,非一日之寒。從帶著幾分天真開始,變為只講功利不顧道義。尼克森的投機變節是為高潮。”在中國當代歷史的幾乎所有的關鍵時刻,美國政府客觀上幫助了中共的壯大,或幫助中共度過難關,從而影響了世界格局,使得中共如今成了自由世界的最大威脅。同時卻對中華民國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使其幾近覆滅。 在決定中國向何處去的危急年代,美國對華戰略的“思路與資料,多來自親共外交官‘中國通’。所謂‘三個約翰’戴維斯、謝偉思、范宣德”他們“預言中國內戰共產黨必勝”。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歇爾對蔣介石成見太深’,認為國府不可救藥,而相信中共是一個‘農民改革者’,可寄予希望。因此,馬歇爾1947年初打道回美,杜魯門馬上就對國府斷援,長達一年。”而那個時候“蘇聯卻日夜不停地將二戰末期美國大量軍需品(麥帥經手運輸海參崴)提供給中共部隊。最後蔣軍敗退台灣。” 麥克阿瑟元帥對共黨,尤其是對中共認識得最為透徹,他說:“美國違反承諾,不再援蔣的軍隊,實是犯了史上罕有的大錯。美國在亞洲的百年經營毀於一旦,還背上『紙老虎』的罵名,成為世界的笑柄。在未來幾百年,美國這一失誤對自由世界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將逐漸顯露出來。”麥帥的預言已經被證實。川普政府曾發表對中國的報告,罕見地承認犯了戰略錯誤:幾十年來,美國希望通過貿易、科技交流、外交影響,加入世貿、刺激開放,使中國改變‘1949年以來殘暴的共產黨威權統治’,‘但預想沒有發生。美方大大低估北京當局對自由國家的敵對程度……’。 當年麥帥在美國政界受到排斥,甚至被貶黜。即便在如今的美國政界,像麥帥、蓬佩奧這樣看清中共本質的人士依然是鳳毛麟角,主流還是無視中共對自由世界的敵視和威脅,繼續把中共看成競爭者而不是敵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重建中華民國是終結中共暴政的最響亮號角,也是中共終結後平穩過度的最佳選項。理應得到自由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的鼎力支持。但如果美國政界主流沒有走出對中共綏靖的誤區。這樣的支持就無從談起。 因此,決心重建中華民國的人們,應更多的把目光投向千百萬唾棄中共邪惡統治的民眾,喚起民眾、組織民眾。 當然,我們希望這篇文字能廣泛傳播,更希望美國政界人士能看到這篇文章,並能夠反思,進而以新的視角看待中共與中華民國百年爭鬥的本質。那將是中華民國之幸!自由世界之幸!全人類之幸! 美國對華綏靖主義史話 ◎金鐘 【按:本文主要回顧二戰開羅會議至1970年代中共與美國建交期間,中美關係一系列具反省價值的事件與人物。以回應當今抗共的時代挑戰。】 中國病毒肆虐美國造成恐怖襲擊般的災難。5月20日,川普政府發表對中國的報告,罕見地承認犯了戰略錯誤:幾十年來,美國希望通過貿易、科技交流、外交影響,加入世貿、刺激開放,使中國改變「1949年以來殘暴的共產黨威權統治」,「但預想沒有發生。美方大大低估北京當局對自由國家的敵對程度……」這是美國敲響警鐘喚醒世人,包括中國人,因為他們也不知情。 誤判中共,就像伊索寓言中,那農夫同情一條被凍僵的蛇,待牠從懷抱中活過來,放出毒汁咬死了農夫。現在,農夫命大沒有死,他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羅斯福充當全球民主兵工廠 開羅會議有秘聞】 美國對中共的誤判,不自1949年始,至少要追溯到二戰期間。有不少美國人士包括高層人物,直接介入中國問題。先說說羅斯福(F.Roosevelt 1882-1945)這位二戰中家喻戶曉的美國總統,其人生傳奇無比:不到40歲已癱瘓坐輪椅,卻連續競選州長、總統成功,而且總統一做四屆。帶領美國走出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投入二戰,足足五年,使美國成為戰勝法西斯的堅強堡壘,鞠躬盡瘁而病逝。紐約時報當年悼文說:一百年後,人們也會跪下感謝上帝,賜予我們羅斯福總統,他帶領我們度過難關。羅斯福不失為二十世紀雄才大略的人物。 羅斯福1933年首任總統,經濟困厄之烈於今不可想像,被史達林(斯大林)稱為「資本主義總危機」將臨。二戰中以極大魄力將國人的「孤立主義」傳統,轉變為國際主義戰略,制定援助同盟國的「租借法案」(以500億美元軍需物資運送英國、中國和蘇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羅斯福已宣稱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發表「四大自由 」演講。調兵遣將,主持開羅、德黑蘭、雅爾達三次巨頭會議,協調盟軍戰略合作及戰後重建。 羅斯福幼學即對神奇的中國有興趣,雖然他至死沒有到過中國,但給予中國巨大援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殆無二人。中國自從1937年遭到日本侵犯,開始八年抗戰後,國運日蹇,原本工商基礎薄弱,加上內憂外患,徒有地大物博之名。1943年11月之開羅會議成為一個轉折點。其時,斯大林格勒戰役大敗納粹,歐戰 轉向反攻,勝利在望,大國頻頻協商最後作戰與戰後大國和平體制。由美英蘇擴大為美英蘇中法五大國。開始英蘇二國極不願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羅斯福力排眾議,表示中國現弱,但其拖住日本軍力及可利於轟炸日本,戰略地位不可低估。以後東亞只有中國可以代替日本。他以美國全球戰略之想,西太平洋和亞洲有一個親美的民主大國,當然是上選之策。因此,羅斯福親自邀請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 ●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是二戰聲望最高、貢獻最大的國家領袖。以病殘之軀,不辭勞苦,高瞻遠矚,鞠躬盡瘁。他不奉行「國家利益高於意識形態」的信條,而以世界和平,終止政府權力間的殺戮為神聖目標。他力主中國應有大國地位。 他對兒子艾利奧說過一段話──日本野心很大,軍力兇狂。假如中國因孤立而屈服,不堪設想。「日本將有可能抽出150萬軍隊,再武裝500萬中國人,組成黃種大軍,獅子一般撲向澳洲、撲向印度,佔領埃及,然後和德國在中東會師。那時美國還能做什麼?」──在開羅,羅斯福曾宴請蔣和宋美齡(翻譯),也和蔣單獨長談過。雙方對結束亞洲帝國殖民制度包括東南亞和朝鮮的獨立,觀點一致;蔣盼請史達林尊重中國東北之主權。羅斯福也談及中國內部組織聯合政府問題,希望蔣與共產黨談判,說國共合作後,他要「請蔣介石毛澤東來白宮喝咖啡」。 值得附筆的是,美方出席開羅會議的,有兩位當時的貶蔣人物:史迪威和戴維斯。他們都向羅斯福面呈自己的「備忘錄」,其中不乏對蔣與國民黨的貪污無能之類的負面材料。史是蔣的參謀長,掌管美國的軍援,很瞧不起國軍,一年撥款不到租借法案的1%。和中共的聯絡肆無忌憚,蔣一再要求換人。戴維斯是美國大使館的二秘。會後,竟和周恩來會談「戰後合作」,進而瞞著大使赫爾利幫毛周赴美見羅斯福,還有在山東搞中美抗日軍事合作……倖被赫爾利發現,報告白宮制止。史戴二人後面再敘。 【馬歇爾享譽東西方,敗於使華調停內戰】 在二戰的美軍統帥部,有兩位五星上將馬歇爾和麥克阿瑟。是盟軍歐洲、亞洲兩大戰場的最高指揮官,在全球享有赫赫威名。正是這二位名將,與中國二十世紀命脈發生密切關係。 馬歇爾因1946年來華調停內戰,而廣為人知。其實,他在二戰中西方的影響力遠大於中國。美國軍事體制中陸軍部長位高,但是文職;總參謀長是武職,掌實際軍權,歷來「陸軍總長」職位倍受關注。馬歇爾1939年9月~1945年11月出任此職(人稱馬帥),貫穿二戰始終。美國和平日久,軍力不彰,馬帥承總統意,戳力擴軍備戰以應大戰局勢。選才練兵,爭取國會撥款。衝破孤立派反戰勢力,經過三年重鼓,將常備軍90萬擴充到540萬人。 二戰有西歐、蘇德、北非、太平洋、東南亞、緬甸印度、中國幾個大戰場,美國以豐富的戰爭資源,成為唯一跨歐亞兩大戰場長期作戰的國家。馬帥制定「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支配美軍美援。先搶救被德軍鐵蹄踐踏的歐陸和蘇俄,難免疏緩麥克阿瑟主打的亞太戰場。督促英國開闢「第二戰場」,邱吉爾忌畏納粹鋒芒而拖延。馬帥折衝運籌形成權威。例如誰先佔領柏林?擺平英美軍,易北河止步,讓位給擊敗德軍主力的蘇軍,以利大局。投擲原子彈的地點廣島長崎也由他和陸軍部長一道選定…… 這位被邱吉爾稱為「二戰勝利組織者」的馬歇爾將軍,卻在中國遭到一生最大的挫敗。他被杜魯門以特使派往中國調停內戰,華府中人並不看好。但他極為自信,總統視其聲望經驗,出使中國應是「馬到成功」。殊不知國共關係和中國官場深不可測,最後還是刀光血影,調解無效。馬帥不甘有辱使命,逾期數月才回國。馬歇爾使華鎩羽而歸,是美國十九世紀以來對華政策的一大失敗。 馬帥(1947年初離職回國的聲明)對這次失敗的解釋是:「國共雙方彼此徹底的懷疑。」共產黨認定國民黨無論如何都要消滅共產黨,因此不相信國民黨的任何主張,例如46年政協決議。他認為問題在於國民黨「為一股反動勢力所支配」,解決的辦法,「是要讓政府裡的自由派獲得領導權」。可見,馬歇爾奔波一年,周旋於國共要人之間,結果還在問罪國民黨。他知道中共和歐美共產黨不同「有幾百萬黨員和百萬以上的軍隊」,但沒有看到問題癥結正在於中共有槍有人,有志於內戰,不在乎什麼聯合政府。 【親共中國通活躍於大陸與美國務院】 在馬歇爾赴華前,中美關係已有坎坷。美國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派遣一名參謀長史迪威,蔣和他關係,面和心不和,波折頻生。史迪威(J.Stilwell1883-1946)係馬歇爾友僚,西點出身,4級上將、任中緬印戰區總指揮。此人個性強而自負,中文好到自寫日記。不滿蔣部貪污無能,而偏向中共力壯有為。見英軍慘敗印度洋,大陸也為日軍席捲如潮,史迪威野心勃發,欲控制中國大權,並欲聯合共軍及美軍在山東建立排蔣滬寧共黨政府。羅斯福堪憂中國政局,派赫爾利來華查明反蔣實況。蔣亦聞史親共行為,1944年10月史迪威終被撤職,由魏德邁將軍續任。維護國民黨主體地位的赫爾利任大使,接手重慶談判。 ●美國戰後三巨頭:中杜魯門總統、右國務卿(陸軍部長)馬歇爾、左國務卿艾奇遜。他們對於中國內戰、朝鮮戰爭有莫大的影響力。都是棄蔣派人物。 魏德邁(A.wedemeyer1897-1989)西點軍校出身,曾習漢語。1941年提出二戰反德國基本戰略。對國共兩黨有較深了解。司徒雷登1949年8月卸職後,內定魏任駐華大使,竟因中共反對而作罷。馬帥來華,魏曾詳細介紹中國局勢,預言使命很難成功。指國共是極不相容的敵對力量,根本不能合作。魏德邁1947年夏奉杜魯門諭,曾對中國各地作過深入調查,寫成一篇難得的國情報告。他認為蔣正直無私,是一個鬆散國家的合理領袖,不是獨裁者。他也坦告於蔣:你們已不能用武力打敗中共,惟有改革政治經濟才得成功,但在中共叛亂下做不到。他說法國六個星期就投降,中國抗戰苦撐七年,令人敬佩,美國應該援助中國政府。他對東北問題,主張中美英蘇四國暫時託管……結果他的報告不被接受,因為「馬歇爾對蔣介石成見太深」,認為國府不可救藥,而相信中共是一個「農民改革者」,可寄予希望。因此,馬歇爾1947年初打道回美,杜魯門馬上就對國府斷援,長達一年。 魏德邁不敵馬帥白宮權勢,眼看大陸變色。此時國務院已充斥關注中國問題者。艾奇遜1949年初接國務卿,發表《白皮書》,思路與資料,多來自親共外交官「中國通」。所謂「三個約翰」戴維斯、謝偉思、范宣德、炙手可熱(姓名皆有John)。尤其戴謝二人,生卒若同年(1908),均出生美國傳教士之家,一口地道漢語。然後回美國修讀大學,進入國務院成為外交官,派駐中國。他們年輕敏感,接觸國共高層和社會人士,以西方學識、浪漫主義對比國共問題,尤其戴維斯(史迪威政治顧問)寫了大量報告文字,有情報有分析佐證,直達上聽,預言中國內戰共產黨必勝,對國務院「助共棄蔣」對華政策產生有力影響。 他們要求組「美軍觀察組」駐延安。蔣堅予拒絕。鬧到開羅會議,勉予獲准。近三年上百人赴延安,給中共大量宣傳洗腦機會。謝偉思首途延安,住三個多月,和毛交談數十次。毛視為「外交統戰的開始」,竟繞開大使,密謀赴美會見羅斯福,和國府分庭抗禮,又要求在延安設領事館,甚至秘商美軍傘兵師2.5萬人登陸山東與中共軍事合作……蔣聞訊大怒,向美方強烈抗議。 戴維斯、謝偉思回國後都受到國安忠誠委員會審查。麥卡錫—胡佛(FBI)指國務院有「八十個共產黨間諜」,三約翰是禍首。戴謝遂被趕出國務院,出國謀生。二人都有出版自傳、回憶錄。文革後期謝偉思四次重返大陸,周恩來曾接見。後為中共外交多所辯護。1999年二人先後逝世,結束二十世紀中國通一段傳奇。 【中共是「人造奶油」:農村改革說 惑眾取寵】 韓戰1950年爆發,杜魯門1952年落選,美國棄蔣外交才告停。在「誰丟了中國」大辯論中,美國駐華大使館、國務卿馬歇爾以至總統杜魯門決策都受到抨擊指責。美國二戰兩位名將馬歇爾和麥克阿瑟都先後深度陷入中國問題的漩渦,但代表性和影響力大異其趣。 1945年12月馬歇爾出使中國前,借道東京,和盟軍佔領日本的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美國大使館同住幾天。麥帥在回憶錄中寫道,幾年不見,發現馬歇爾蒼老了許多,過去的敏銳與活力不復再見。他不明白國務院為何要贊許中共是「農民改革者」而不是極權的共產黨?為何不協助蔣介石奪取明明可得的勝利,而要張羅停戰和談,搞聯合政府?…… 茲事體大,雖事過景遷,值得回顧──為什麼當年從美國到中國、從知識分子到高層,有那麼多人對共產黨毫無警覺,甚至一廂情願投入?一個涉及廣泛的問題是:很多人認同中共的本質只是一個「農民改革黨」。戴維斯給國務院的報告曾反復強調,中共政策溫和,不主張迅猛的革命,不是蘇聯意義上的共產黨,不是「馬克思教會中新的耶路撒冷」,他們是有號召力的農民民族主義者。 曾任燕京大學校長、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1876-1962)也寫道:中共把自己描述成誠實清廉、進行「農業改革」的、獨立於莫斯科的政黨。又把國民黨描述成徹底的腐敗無能,就為中國人輕易的拋棄國民政府,接受共黨政權鋪平道路。也促使很多外國外交官、商人和傳教士都相信新政權會比國民政府好。 中共以「農民改革者」之偽說,「借殼上市」騙得農民的支持和部分西方人的同情而贏得內戰。此中共本質之說屬實,來自史達林(斯大林)對美國大使哈里曼的訪談:中共是一個米淇淋式的共產黨(也譯「人造奶油式」的共產黨)。經西方傳媒廣泛報導,給公眾一個信息:世界共黨至威領袖稱中共只是一個假共產黨。延安也未就此闢謠。因有利於改善共黨的暴戾形象。其實,此說含有內外雙刃效應──對外無疑有利,對內則是負面的。中共從來不提這回事,因為有離經叛道之嫌。這是共黨十分忌諱的事。當年南斯拉夫就因為有背離教條之事,被史達林開除共產黨集團,兩國關係緊張。但是,中蘇之間此事何以未惡化?盛傳史達林曾懷疑毛是另一個鐵托,這是毛決心派兵入朝的原因之一:堅決反美,以釋史達林之疑。 ●五星上將麥克阿瑟(1880-1964)二戰西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為捍衛東亞自由重建日本居功至偉,因韓戰抗共的強硬戰略不容於白宮,被解除軍職。 史達林也許未曾想到,他一句未必刻意的話,竟為中共吸引無數支持者、同情者。另一方面,毛也有心計,不張揚,為我所用(亦中共慣技)。說回頭,史達林此話未必無心。史達林與共產國際一直對中共的階級屬性(農民黨。中共八大公佈黨員成分農民69%,工人僅14%)有所顧忌。因為共黨宗旨標榜工人階級政黨,農民是須改造的同盟軍(歐洲不少共黨名為工人黨)。這是共黨的天經地義,中國又是小農經濟,共產國際中低人一等。故此,八大後再不公佈黨的成分。實際上,這確是中共的本質問題,尤其毛澤東無法無天、嗜殺成性,都是「山大王」所為。 【麥帥統率韓國和台灣防務,預見共黨將赤化遠東】 二戰後,國際紅潮喧囂,中共坐大,還是有不少人洞悉其奸,絕不上當。領軍韓戰的麥克阿瑟是掛帥人物。他對馬帥孜孜於國共談判,抱著嘲諷的態度(張治中回憶錄也爆料:馬歇爾下車伊始,提出的整軍方案竟是國共2:1,空軍海軍中共佔1/3。蔣看到大為吃驚。後改為5:1。海空軍不提)──麥帥一再指稱白宮不了解中國。 馬歇爾在中國斡旋前後一年,對蔣很不滿,回國後不再給蔣提供軍事補給,蘇聯卻日夜不停地將二戰末期美國大量軍需品(麥帥經手運輸海參崴)提供給中共部隊。最後蔣軍敗退台灣。麥帥看在眼裡,頗為不平。他寫道: 「美國違反承諾,不再援蔣的軍隊,實是犯了史上罕有的大錯。美國在亞洲的百年經營毀於一旦,還背上『紙老虎』的罵名,成為世界的笑柄。在未來幾百年,美國這一失誤對自由世界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將逐漸顯露出來。」 麥帥1964年的這段話,被其後的經歷證實,他對美國高層綏靖政策(姑息養奸)的批評明智而有遠見,也反映他和當時流行的失敗主義的根本對立。麥帥竭力讓華府高層意識到共產主義在遠東的威脅日益增長,他坐鎮東京,不斷將北朝鮮欲侵犯南韓的情報呈交國務院,但華府沉醉在戰後傲慢中。1950年6月韓戰終於爆發,蘇式裝備的20萬北朝鮮大軍向南韓長驅直入,佔漢城而逼釜山,朝鮮半島赤化在即。杜魯門總統決定介入,命令統率遠東防務的麥帥動用海空軍支援南韓。同時強調防止台灣和大陸相互攻擊,第七艦隊交麥帥指揮,戰啟第二天便駐防台灣。白宮也同意投入陸軍並組成聯合國軍,駐日美軍編成兩集團軍(8、10)開往韓國,七月初,麥帥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開始和中國結下兵戎之緣。也是美國對中共姑息誤判轉化為武裝對抗,進入一個全面反共的時期。 麥克阿瑟是美國軍事體系養成的傑出戰將。曾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和最年輕的校長,一戰中初露鋒芒,30年代已任陸軍參謀總長。守衛菲律賓(美屬),任菲陸軍元帥。珍珠港被襲翌日,日軍以海空優勢兩棲作戰突佔菲國,麥帥部隊措手不及,受重創而退守澳大利亞。日軍則趾高氣揚,一個月佔領馬來亞,再劍指緬甸,3月先後佔領仰光、曼德勒。麥帥重振三軍指揮反攻,展開新幾內亞之戰、婆羅洲戰役、光復馬尼拉之戰,再以「蛙跳戰役」,歷三年苦戰,殲滅日軍45萬兵力,結束西南太平洋戰爭。這場綿延數千海哩的抗日大戰,麥帥贏得二戰英名(20世紀罕有如此規模立體實戰經驗的將領。僅如沖繩一役,美軍獲勝的代價是,傷亡五萬將士、艦艇損傷404艘、戰機被毀800餘架)。…
-
目錄:
(1)何謂憲政 (2)哲理基礎 (3)何謂法治 (4)何謂共和 (5)分權製衡 (6)總統製與議會製 (7)選舉製度 (8)聯邦製 (9)人權保障 (10)公平正義與內聖外王
-
(10)公平正義與內聖外王
(10)公平正義與內聖外王 我相信,政治的公平正義是大家所關心的話題。如何達到公平和正義? “無知的麵紗” 大家是否聽説過美國的一位學者叫羅爾斯,他有一部著作叫做《正義論》?這部《正義論》就涉及了如何立憲的問題。一群人要組建一個群體,要製定一部憲法,那麼這部憲法如何製定? 羅爾斯提出這個原則,叫做“無知的麵紗”,有時候中文翻譯成“無知之幕”,英文叫做Veil of Ignorance。什麼意思?它指的並不是你沒有知識去立法、立憲,而是你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地位,或者説不知道自己會是強者、弱者,會是多數派、少數派,將來你是什麼人是未知的。或者假定就是一群幽靈,你們在製定憲法,然後馬上就要投胎,你就不知道你投胎到什麼狀態。 羅爾斯提出,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預設,那麼,製定出的製度才能夠合乎公平正義。 那麼下麵我來髮揮一下,我認爲,一個憲法的製度,在細節上講,合乎“無知的麵紗”原則,它應該: 尊重少數派,讓少數派有機會參與決策。否則如果一個群體永遠是少數派,它永遠就是排除在決策之外,這公平嗎?這是不公平的。如果有機會參與,它雖然不能主導,它至少可以參與。所以比例代表製有好處,它能夠讓一些少數派獲得起碼的一些代表,參與議會的討論甚至決策。 還有一點,保障弱勢群體的髮展機會和文化存續。比如説一些少數民族,一些原住民,他們永遠是弱勢的,永遠不可能翻盤,那麼你難道就要忽視他們嗎?這是不應該的,要保障他們。因爲“無知的麵紗”,你不知道你自己會是什麼樣一個姿態、什麼樣一個地位。 同時,避免少數派通過政治勒索獲得大權。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因爲權力和代表性應該是成比例的,如果它就是少數派,它的權力不要太大,是不是?所以説,像我提到在以色列因爲小黨太多,大黨難以形成多數派來執政,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造王者”現象,它拉攏小黨的時候開出太多的承諾,讓小黨得到太大的權力。這個,我認爲儘量要遏製。不能完全杜絶,但是遏製是有好處的。大家是否同意? 這是羅爾斯的《正義論》的原則。羅爾斯最先把這樣一個“無知的麵紗”的原則總結了出來,後來大家去考察過去的故紙堆,髮現有別的學者也曾經提出過類似的概唸,但沒有如此精妙的總結出來,所以形成世界範圍的強大的影響力的是羅爾斯的這部著作。1971年他一舉成名,出版了《正義論》,出版了之後,“無知的麵紗”或者“無知之幕”這個原則基本上被各界認爲是公理,必須如此才是公平正義的,大家認爲是不是? 【聽衆】他這個“無知的麵紗”,具體是指在製定法律的時候的一種思考方式,如何去製定法律的一種指導的思想。 製定規則時的思考方式,是這個意思。 【聽衆】我剛才聽你講的時候我就覺得它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會讓這些人製定法律的時候假設一個少數派或者是弱勢派的輪流性,它會讓你設想,你在這個問題上可能是多數派,可是你要不要忘記喔,在另外一個問題上你可能會淪爲少數派,這樣你在製定法律的時候就會非常現實的,因爲爲了保証自己的利益而去保証別的方麵的少數者的利益。 對,這個是一個思維方式的調整,讓大家能夠更加全麵的看待這個問題。 【聽衆】對,爲了保護自己而去保護別人。 對,所以説羅爾斯的貢獻非常的巨大。 但是,羅爾斯這部大部頭的《正義論》之中,核心的論點是“無知的麵紗”,他還有一個推論,這個推論卻是遭緻了爭議。這個推論不涉及憲法,是涉及福利政策,一個國家的稅收和福利的再分配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正當的。 羅爾斯提出“最大化最小值”,他是利用“無知的麵紗”——羅爾斯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沉默寡言,他的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想出來的,不跟人討論的——他自己做了思維的實驗,認爲如果有一個“無知的麵紗”,你不知道將來你是掙錢多,交稅的,還是掙錢少,不交稅、拿福利的,那麼這個情況下大家來製定稅收和福利政策,應該收稅增加、增加,增加到什麼程度呢?增加到如果你收稅再高,那麼最弱勢者拿到的福利就開始減少了,就等於變成了高收入者不願意再掙更多的錢了,最後反而是國家的這種創新能力和財富創造能力下降了,到這個時候你才停下來,那麼這樣的話他認爲是正當的。 大家聽一聽這個,是不是有點奇怪,“最大化最小值”,是不是有點極端了? 大家認爲,如果我現在問大家,稅收和福利政策應該如何製定,你們會不會選擇“最大化最小值”?似乎不會。這個恰恰是羅爾斯的一個局限,因爲羅爾斯首先是極度內向,不跟人討論,也不做實地的調查研究;其次是羅爾斯過度注重這種理性,算算數,他算出來到什麼程度,如果説是能夠再多收稅收,那麼福利還可以再增多一些,那接着多收,一直到不能再增加爲止。 但是,“無知的麵紗”作爲一個條件,給了很多人説出來,找很多人給他們一個調查,問:你們知道“無知的麵紗”,那麼你們來製定稅收福利政策,你們選擇什麼樣的政策?他們來討論,討論來討論去,大部分的受訪者選擇的是保底基礎上的自由競爭。福利是要保底的,並不是要最大化的。大部分的人雖然知道自己有可能是將來要吃福利的,仍然認爲保底就可以了,不是把福利最大化。爲什麼?因爲涉及了人的內心的一種感情的問題,大部分人對不勞而獲是有反感的,所以説福利是一個實在不行了再給的東西,對大部分人而言。所以説,最後的結果就是保底。這樣的一種研究結果是經過調查的,而不是羅爾斯一個人的思想實驗。 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人嘛,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像羅爾斯那樣的思想家,他的一個出髮點提出得很好,但他推出的結論卻是比較離譜的。 儒家理想終於能夠實現? 那麼下麵我來講:走向公平正義,如果實現憲政的話,儒家的理想是不是終於能夠實現? 儒家的理想是什麼?儒家兩千年來,一直有這樣一個“王道”或者説和諧社會的理想,有這樣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的理想,是不是可以通過憲政來實現? 這個很重要。儒家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製時期,一直具有一種嚴重的認知失調,心中的社會理想,包括君主口口聲聲聲稱自己認同的這種儒家的道德理想,在現實政治中永遠是不存在的。 有一位新儒家的學者就提出一個“新外王”的説法。他提出,儒家過去爲什麼實現不了它的理想,王道不能推行,因爲他髮現從儒家的“內聖”不能直通“外王”。怎麼樣可以達到在外推行王道?通過民主憲政彌補這個缺環。 在儒家的經典之中,有格物、緻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修齊治平”這個説法。這位學者叫牟宗三,他提出,“修齊治平”之間存在缺環。你修身齊家達到“內聖”,是否就可以對外推行王道? “外王”不是當王,是推行王道——確實有一個嚴重的缺環。你哪怕是修身齊家,你內心非常的高尚,你不能保証你能夠治國平天下。那麼民主憲政來自西方,它填補了儒家理想之中的這個缺環,讓儒家的理想能夠實現。 在這裡順便展開,這是我的展開:牟宗三提出“新外王”,那麼“新外王”對應着“新內聖”。儒家講究修養,講究“內聖”,但是我們看儒家缺了什麼?在現代的社會,如果我們考察西方社會,他們的公民美德和儒家傳統的這種“內聖”的規範,相比之下,我們就會髮現,現代社會對公民美德有更多的要求。 麵對這樣一種憲政民主社會的要求,“新內聖”需要的是什麼? 我認爲首先是需要尊重自由,尤其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欠缺,就是對待權利、尤其是別人的權利不夠尊重,比較漠視。這一點是在憲政民主的社會一定是要樹立的,這是儒家的傳統所不能夠提供的。 另外,尊重規則。這一點,我倒認爲不一定能夠歸咎於儒家。在中國古代,規則非常多,從商鞅變法開始,從秦朝開始,就有非常龐大的法條體繫。但是我們要考慮,中國古代的這種法條體繫和現代的法律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中國古代的這些都是由國家來強行頒佈的,不是老百姓,甚至都沒有貴族的參與。這是由統治者強行施加於人民的。所以説,這樣一種強加的規則,在人民看來,有沒有真正的一種髮自內心的動力去遵守?沒有的,是靠國家的強力去強迫遵守。在這個情況下,難免會讓中國的老百姓天長日久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千方百計去尋求這種規則中存在的空子去鑽。如果這個規則是人民的民意通過民主的途徑的體現,那麼這種規則能夠更加得到人民的尊重,這樣的話,鑽空子的行爲可能就會相應的少一些。但是,由於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秦製國家,導緻了看到規則就要想方設法找空子來鑽這樣一種習性可以説在中國是深入人心的。這一點雖然不能歸咎於儒家,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那麼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尊重規則,尤其是在一個憲政民主的社會通過民意製定的規則,是公民美德的一部分,應當讓我們注意。 下麵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需要對人性的局限有清醒的認識。不但要認識別人的人性局限,還要對自己的人性局限有自知之明。 這個時候考慮“內聖”兩個字,“內聖”真的是一個人可以達到聖人的級別,就沒有缺陷了嗎?不是這樣的。如果説這兩個字有誤導,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清醒的認識到,由於人性的局限,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所以説,清醒的認識人性,也就能夠有助於我們獲得這種必要的自知之明。 我們知道我們自己不可能百分之百沒有錯誤,在這個情況下引出的新的“內聖”的要求,或者説公民美德,就包括尊重反對派。哪怕我們現在觀點不一樣,但是我因爲清醒的認識到我自己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一個人都是有局限的,那麼這個情況下就不要對反對派勢不兩立、不共戴天。與反對派保持一種良好的工作關繫,有時候不但讓我們的政治行爲能夠運轉得更加順暢,還有助於我們慢慢調整自己的看法和各種主張。也就是説,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完善自己。而且,隨着時代背景的變化,有可能當下的自己就是過去的自己的反對派,對不對?所以説我們更加有必要尊重當下的反對派。 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也就不會自大;同時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局限,那麼我們也就不會去盲從哪些領袖,是不是? 這些,我認爲都是屬於現在的公民美德的要求的一部分。我們姑且把這些儒家傳統的美德所不能包括的稱作“新內聖”,可不可以呢? 【聽衆】這個“新內聖”跟“新外王”我覺得也不能必然的推出來。一個人他內心尊重自由,尊重反對派,也尊重規則,尊重這一切,但並不代表他能夠把這些東西推向那個…… 對,仍然是這樣講,就是“內聖”“外王”之間還是缺少一個製度框架,這個製度框架就是民主憲政。 牟宗三的原始論述之中,沒有提出“憲政”兩個字,但是他強調了對民意的限製,這個非常重要。如果隻強調民主但不強調對民意需要有一些限製,那麼這就可能會淪爲多數人的暴政。但是牟宗三因爲強調了民意也經常是靠不住的,也是需要有限製的,所以大家知道牟宗三沒有明説的這種民主就是西方意義的憲政民主。所以説,牟宗三的“新外王”理論就是指用民主憲政來填補“內聖”與“外王”之間的缺環。 這個“新內聖”隻不過是爲民主憲政提供這樣一種價值基礎上的鋪墊。如果你是不尊重自由的——他人的自由,可不是自己的——,如果你不尊重反對派,也不尊重規則,那麼你去運行民主憲政恐怕是難以成功的。 有這樣一個説法叫做“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一部完備的憲法也不能保証一個國家可以實現憲政。那麼靠的是什麼?靠的,我相信,需要政治人物和公民能夠提昇自己的修養,靠的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有一些關鍵的人物做出正確的選擇,靠的還有就是對憲政的這種基本價值,尤其是自由的價值,這樣一種髮自內心的認同。不光是自己的自由,還要尊重別人的自由。 結語:民主憲政不是深奧的道理,不是萬靈藥,是當務之急 我相信,到現在爲止,我講的憲政原理沒有一樣配得上“深奧”兩個字,是不是?這些都是非常淺顯的東西。甚至我可以這樣講:一個文盲,不會讀書冩字的文盲,他都能夠聽懂這些基本道理,隻是措辭大概需要換一些罷了,但道理都擺在這裡。民主憲政不是深奧的道理,隻不過大家平時不去想它罷了,對不對? 我相信,等到這些思想能夠自由傳播的時候,不會有太大的阻力。問題就是在於執行的過程之中,是不是掌握權力的人會抗拒對他的權力的限製,會有這樣一種威權化的傾向。 還有,我們看到在俄國,當年葉利欽時期俄國更加自由,但經濟很糟糕,那麼普京他經濟有了改善,但是他卻限製了俄國人的自由。經濟不髮生大的問題的話,那麼我相信大家都還是會有這樣的一種公益心來追求民主憲政的,但是經濟如果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很難保証。 這個由不得我們,人都具有局限性。如果一個威權人士號稱自己能夠解決重大經濟問題,甚至真的做到了,如果一個威權人士號稱自己能夠解決民族麵臨的一個危機,那麼也許大部分老百姓還真的是會跟從他的。 所以説我在這兩個方麵不敢有樂觀,一個是經濟問題,一個是民族問題,這兩個方麵不敢樂觀。一個是涉及自己的基本的安身立命,另一個是涉及內心的情感。 這個民族情感,它再非理性,它是確實存在的。有一位英國思想家叫以塞亞·伯林——過去的五十年,全世界如果排前三位思想家,他是其中一個——他就在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冩文章提出:當今的世界,在西方世界之外,任何一項政治運動如果不與民族情感結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所以説,這就是讓大家心中有這樣的一個警醒。我認爲,人涉及了感情的因素的時候,涉及了一種經濟的問題、安身立命的問題的時候,恐怕就不再是簡單的民主憲政的原則能夠解決了。 好的,那麼我還要插句話,就是民主憲政比較善於解決的是階級問題,西方國家的這種勞工階層和資産階層的矛盾通過民主憲政已經大幅度的化解了,已經不再是社會的主要問題了。現在美國的社會,主要問題就幾乎變成了身份政治,大家認爲是不是?身份政治恰恰也是民主憲政難以去有效解決的。…
-
(9)人權保障
(9)人權保障 人權保障,我們仍然是要保護個人的權利。 政府權力的邊界 那麼政府權力的邊界在哪裡?剛才我們強調了,政府權力是最危險的,它最容易侵犯個人的權利。我告訴大家這樣一個學術研究的結論——並不是每一個學者都同意,但是許多學者同意——就是憲政國家的釋憲機關解釋憲法如何保護人權、限製政府權力,有一個原則是殊途同歸的結論,叫做“比例原則”。比例原則首先出現在二戰之後的德國憲法法院,總結了出來,最後被大家髮現真的很好,能夠有實際操作性,甚至被法學家髮現,在美國雖然沒有明説比例原則,但是美國的最高法院在解釋憲法、保護人權的時候經常性的採用一種“平衡原則”,也在實質上與比例原則等價。 那麼這個比例原則是什麼呢?四條要點:政府的權力施加於人民,需要具有目的正當性、手段適合性、手段必要性、限製的妥當性。 我們知道一個集體、一個共同體,一定是具有對共同體的個人成員的一些限製的,那麼所有這一切,根據現在西方憲政國家的殊途同歸的結論,要滿足這四個要點。一個政府的權力滿足了這四個要點,才是合乎憲政主義的、保護個人權利的正當的政府權力。大家是否同意? 我沒有時間來細説,但是至少從字麵上看是有道理的,在操作上講是可操作的,在效果上講是基本完備的。如果這四條都滿足,那麼基本上講,這樣的政府權力項目就可以認爲是正當的了。 【聽衆】這個比例原則,什麼地方呢? 【聽衆】對,解釋一下比例原則。 比例,大家看,妥當性,是不是就具有一個比例的含義在內? 【聽衆】能舉個例子嗎? 【聽衆】就是你不要過分。 是的。舉例而言,比如説司法的量刑,那麼司法的量刑是不是説,刑罰就是對一個個人權利的剝奪?那麼量刑是不是應當跟他的犯罪行爲成比例?大家是否同意這一點?給他關監獄,關多長時間,這個限製是不是妥當?這最後一條限製妥當性,也稱作狹義比例原則。 手段必要性,是應該社區勞動呢,還是應該抓起來關監獄?這就是手段是不是必要。然後,還有手段適合和目的正當,都是可以套用在這樣一個例子上麵的。大家是否基本讚成? 另外還有稅收,本來這個錢是我掙來的錢,我需要交一部分給國家當作稅收,怎麼樣才是合乎尺度的,仍然是要看這四條。 那麼這四條總結起來,就叫做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比例原則,相當於合乎一種適當的比例。 【聽衆】它不是以人群的人數比例,跟這個沒關繫啊? 它不取決於人群,而完全取決於這種操作,每一個政策的操作性的比例,或者説分寸。實際上,如果把“比例”換成“分寸”兩個字,是不是可能會在漢語中更好一些?在英語還有德語用“比例”,實際上我們看是一個分寸的把握。 【聽衆】對,應該是“分寸原則”。 【聽衆】不是數人頭的概唸。 對。 那麼下麵我們再看,比照《世界人權宣言》:“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的時候,隻受法律所確定的限製,確定此種限製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証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並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求。”這一條就隱含了比例原則和依法治國的原則,隻受法律的限製——依法治國,仍然是必要的,它不是法治的充分條件。 而且,什麼樣的法律才是合乎憲政的法律?它需要具有一種目的的正當性,“目的在於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予以應有的尊重”。“正當需求”,不是包含了必要性和限製的妥當性嗎?所以説比例原則是隱含在《世界人權宣言》之中了,大家是否同意? 我們可以看到,比例原則在運用的時候,不是説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界限。釋憲的機關,比如最高法院或者憲法法院,在運用比例原則的時候,首先是必須結合每一個案例的具體情況。其次,釋憲的人員,比如説大法官,他們都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主觀因素。這樣呢,也就沒有一個唯一確定的答案。哪怕釋憲機關有多數票,來做出一個合憲或者違憲的裁決,但是,這也經常性的不是百分之百的統一的意見,有正有反。所以説,比例原則在運用的時候,並不是説能夠給出一個整齊劃一的簡單的答案,而是相當於在摸索中尋求更好的答案,這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不可能給出一個非常簡單的一刀切的界限。但是,如果在做出裁量的時候有比例原則作爲基本的指南、基本的準繩,那麼在儘量向這樣一個準繩靠攏的過程之中,也就可以儘量避免政府的行爲對人民的權利做出太多的侵害。雖然不能保証完美,但這樣一個原則至少在現在來講是世界各國憲政實踐殊途同歸的一個結果。這樣的一個原則目前還是能夠比較充分的保障人民的權利,限製政府的權力,達到憲政的目的。 在颱灣,就通過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釋把比例原則引入颱灣的憲政實踐。可以説,在颱灣的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這些條文之中,比例原則佔據的份量是各個原則之中最高的,它應用的次數是最多的,這也可見比例原則在憲政中所具有的一種基礎性的、至關重要的地位。 那麼颱灣是如何引入比例原則的呢?固然西方首先做出的總結,但是我們知道颱灣實行的憲法是1946年在中國大陸製定的,這部憲法列舉了許多條人民權利之後,就有這樣一條,第二十三條:“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爲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製之。”那麼我們仔細的體味,這第二十三條的內容實質上確實蘊含了比例原則。我們可以對照比例原則的四條,都可以找到印証的。 剛才我援引的第二十三條,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它實際上跟《世界人權宣言》前麵援引的一條也是完全吻合的,《世界人權宣言》還晚了兩年,是1948年在聯合國通過的。 那麼颱灣呢,做了憲法的增修,但是一條都沒有改動原文的人權保障條款,所以説,颱灣司法院通過大法官解釋建立的人權保障體繫是基於1946年在大陸製定的憲法的原文。這一點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獨立的人權保障機構 好的,那麼下麵,我們再講到啊,國家應當設置一個獨立的人權保障機構。是不是應當?這是聯合國的一次會議提出的號召。因爲人權保障是一個大的問題,那麼聯合國在巴黎有一個會議,提出了《巴黎原則》——人權保障機關應當有什麼樣的職能這樣的原則。 這個時候呢,我來講一個從這引申的話題:颱灣設置了人權保障機構,叫做國家人權委員會。那麼設在哪裡呢?設在監察院之下。爲什麼呢?因爲《巴黎原則》被聯合國提出之後,雖然颱灣早就已經被踢出聯合國了,但是颱灣還是學習聯合國的精神,看《巴黎原則》,髮現憲法中的監察院已經合乎了《巴黎原則》的人權保障職能。所以説監察院作爲對行政的一種控製、一種製約,是能夠起到保障人權的作用的。 【聽衆】那它髮揮作用了嗎? 設置時間還不久。 【聽衆】對,不久。 所以説還不好評論。 【聽衆】我很懷疑,對不起啊。那還沒有看到。 好,咱們來看一看。 不當言論問題 現在還是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到現在爲止討論的人權保障,都是從限製政府權力的角度來防範政府對人權的侵害,因爲憲政就是要把政府的權力裝進牢籠。但是,我們要不要考慮,利用憲政來限製個人的不當言論或者不當的行爲對人權可能造成的侵害? 應該説,刑法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的。如果一樣行爲或者言論可以入罪,那麼這就相當於國家政權利用政權的強力來對這樣的一種行爲或者言論施加限製。但是,我們考慮,剛才也講到了非常清楚的就是,憲政的一個首要的目的是要保護個人自由,爲了保護個人自由,國家對個人自由的限製需要越少越好。如果隨隨便便限製言論,那麼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所以説,除非是非常出格的行爲,在言論方麵,一般來講,憲政國家對言論的限製比較的少,比較的謹慎,在美國這樣的國家甚至幾乎不存在,除了極少的例外。 所以説,如果我們考慮非常讓人厭噁的一些言論,例如種族主義,例如歧視女性,我們能否通過憲政來實現對這樣的言論的限製?答案很不幸,是很難或者説基本上不可能,因爲如果利用憲政的途徑去做這種限製的話,很可能違背了憲政的基本原則。 在前麵講到憲政的哲理基礎的時候也提到過,在現代的社會,善與正當是有區分的。我們可以認爲某些言論是噁,但是不能因爲這些言論的噁的性質就認爲它一定是不正當的——所謂正當,就指的是髮出這個言論的人有沒有權利來這樣説。那麼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講,哪怕噁言噁語也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仍然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也就是權利的一部分。 這也就讓人可能感到心裡不是滋味:明明是噁言噁語,卻是具有它的正當性。但真的沒有辦法,我們要考慮,言論自由如此的重要,是不能給它施加太多的限製的。如果你因爲某一樣言論大多數人認爲是噁,就要做出限製,那麼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在其他方麵更廣泛的危害。 所以説,通常來講,在絶大多數情況下,言論自由都會是保護某些我們公認的屬於噁言噁語的東西。當然了,在美國這種保護會更多一些。 在歐洲有一個與美國不同的地方。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對於宣揚納粹的言論就是做出明顯的禁止的。在歐洲有這樣一個説法,叫做“防禦型的民主”,英文叫做militant democracy,它指的就是,民主本身並不是能夠依靠簡單的民主運作就可以自我防禦;有一些嚴重危害民主的存在、憲政的存在的言論,到了一定的程度,經過揣度衡量之後,可以對它做出限製。 當然,在美國目前並不是這樣。在歐洲有一些國家,對於納粹言論是有限製的,對於納粹的政黨是要直接取締的。這個相當於兩方麵的比較,做一個參考。但即使在歐洲,許多我們公認屬於噁言噁語的東西也仍然是言論自由。 所以説,這樣一個問題必須要厘清:我們要明白,憲政的功用是有限的,憲政在很多情況下就像我們在最開始提到,它是要抱殘守缺的。憲政的訴求未必是能夠與一些方麵的女權訴求,比如説,來合拍的。 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首先把這兩方麵的訴求做一個清晰的區分。我們要明白什麼訴求是憲政民主的訴求所能夠滿足的,什麼訴求是憲政民主的訴求所不能滿足的。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對我們的工作做出這樣的一種劃分,有些人可能兩個都要做得很多,有些人可能會側重於一個方麵,但是我們不能強求一個人必須在同一個政治訴求之中要把兩個都要達到。 好,那麼另外一方麵呢,就是對待不當言論,雖然我剛才提到,在刑法方麵未必有多大的機會去做出限製,沒法把很多不當言論入罪,但是在民事方麵是有可能獲得賠償的。尤其是這樣的言論或者行爲,涉及歧視的這些言行,在公司的環境中做出,有可能讓這樣的公司來承擔法律責任,做出民事方麵的賠償。 國家在製定民法的時候,相當於對民間社會的一種規範。民間社會出現了糾紛,由國家來仲裁,那麼國家依據民法來做仲裁的時候,這種仲裁的規範可以體現對女權的保護。 國家立法保護女權,經常可以立足於平等這一點。如果切實的具有這樣一種男性女性待遇的不平等,而且是實質的不平等,那麼可以由國家通過立法來維護、來促進平等。這個是憲政範圍內可以做到的。 好的,下麵應該是最後的一張演示件,如何走向公平正義。…